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写景的作文>关于家乡的作文>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投诉建议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时间:2022-02-10 15:05:39 关于家乡的作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600字(精选22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舌尖上的家乡作文600字(精选22篇),欢迎大家分享。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600字(精选22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

  远方的朋友,你一定不了解我的家乡——泰兴吧,今天我就当一次导游向你介绍介绍。我的家乡泰兴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个美丽而又富饶的鱼米之乡。

  今天我重点介绍一下泰兴的美食。如果你能来泰兴游玩,我们热情好客的泰兴人少不了用一种我们当地的“土咖啡”招待你,那就是我们这老少皆宜、家家户户都喜欢的粯子粥。粯子粥是由元麦粉熬制而成,在投上少量的碱后,粥表面会浮着一层红黏膜,口感清爽可口。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很多人家一大早就熬制一大锅粯子粥,解暑消渴、酣畅淋漓的感觉几乎胜过任何饮料,民间俗语说得好:“粯子粥灌灌,养得像胖倌”,所以泰兴人没有不喜欢喝粯子粥的。

  当然,如果光用粯子粥招待贵客不免寒碜,我还会让你品尝一下远近闻名的黄桥烧饼。黄桥烧饼外脆内酥,馅料丰富:肉松啦、火腿啦、鸡丁啦、虾米啦……应有尽有,保准会让你吃得满口生香。黄桥烧饼不仅好吃,还曾为新四军立下汗马功劳呢。

  如果你不喜欢清淡的饮食,我还可以带你去品尝一下我们这里的宣堡小馄饨。一大碗香喷喷的宣堡小馄饨端上桌,你一定会惊诧于馄饨皮子的纤薄,几乎如同透明的纸张,吹弹可破,馅料精致实惠,是由五花肉绞碎成茸后,加入生姜末、葱末、糖、盐、味精、酱油、油渣末搅拌均匀,口感鲜美无比,你一定会垂涎三尺。

  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泰兴的四季分明、特产丰富,一年四季中,热情好客的家乡人会用不同的美食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除了粯子粥、黄桥烧饼、宣堡小馄饨,还有闻名遐迩的曲霞蟹黄汤包、刘陈猪四宝、新市复烧饭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你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来我的家乡作客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2

  临近春节,电视里面不时播放的,最多要算中国各地传统美食的介绍了。看多了,连嘴也馋上了。所以,等不到春节回乡,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嚷着叫妈妈也教我做一个!

  “叶麻”亦即糍粑,是家里乡亲们在节日里常做的家乡小吃。因生活比较贫困,所以用料也比较简单,只用上便宜的糯米粉,红糖和绿豆扁就可以了。

  要做出一个甜美可口的叶麻,看似容易,但工序却不少啊!第一步我最喜欢,也是自愿负责的,就是攀上屋前的菠萝蜜树摘叶子,这事情可难不倒我。三下五除二,不须一刻钟,我已采摘了足足一篮子绿油油的叶片,然后把它们洗干净备用。勤快利索到不得了,连爸爸也夸我呢!

  接着我将蒸软的绿豆扁加上红糖混合搅磨成豆泥馅料放在盘子里。而这时,妈妈也正忙着将糯米粉加入糖水搓成面团后,再切成大小等分的小面团。然后爸爸,姐姐和我一起动手,将手中的小面团捏成小圆盘形状,将豆馅放在中间再搓成小圆球,由妈妈小心翼翼的放进“饼模”里均匀挤压,之后反转轻轻一拍,一个个漂亮精致的糍粑便做好了,最后再放在叶子上面就可以了。

  终于可以上灶蒸了,看着缕缕白烟徐徐升起,还不时传来一阵阵的米香,巴不得马上就把它放进嘴里。漫长的三十分钟终于过去了,终于可以出锅了,晶莹剔透,还飘散着阵阵甜香的糍粑,我连忙伸手拿了一个,迫不及待的要咬上一口,品尝一下自己亲手做的糍粑是个什么味?啊!好烫啊!差点没拿稳掉到地上了。咬上一口,感觉软软糯糯,甜丝丝的,好美味啊!真的要说上三遍,好吃!好吃!好吃!

  一个小小的糍粑,令我深深体会到制作人的那一份心意和诚意,心中的幸福和温暖实在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那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家乡味道,妈妈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3

  段时间,你在看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吗?那一道道祖国各地的美食,衬着美丽的景色,和着激荡人心的音乐,一时流行在大江南北,甚至是境内境外。我每次一边观赏,一边心里涌流着爱国的热情。

  如果摄制组来到我的家乡慈溪,我想,一样会采集到不少具有特色的美食。不过,假如我有机会推荐的话,我会特别推荐慈溪的特色水果——杨梅,让我们慈溪人引以为傲的杨梅更加声名远播。

  虽然听大人们说,外地也有杨梅的种植和出售,但是,品种和口味数我们余慈地区的最佳,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水土和气温最最适宜。杨梅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我们的杨梅是独一无二的杨梅哦。

  在每年酷热的夏天,杨梅是当地和周边地区广大人们欢迎的水果。杨梅树大多种在环境清幽的山上,每年四五月份左右,淡绿色的小杨梅慢慢转成淡红色,像一颗颗饱满的红珍珠,上面长着小小的刺。随着夏季五六月份阳光的渐渐充足,红珍珠似的杨梅就会变成色泽鲜艳的紫宝石,最后变成深黑色,身上的刺也变得平滑柔软了。满山红艳艳的杨梅,那是多么美的风景啊。杨梅没有果壳,圆圆的,大小和桂圆差不多,果肉非常饱满,营养成分多。轻轻咬一口,舌尖一碰到杨梅那细腻柔软的刺,那酸甜适口的汁水就会立刻涌出来,大自然的馈赠让人们淡忘了夏季的炎热。杨梅绝对是开胃健脾、生津止渴的上品,所以,杨梅又成了我们慈溪人送给远远近近亲朋好友的佳礼。

  现在,我们慈溪每年6月份都会举办明星大腕们助阵的杨梅节,许多与杨梅有关的活动不胜枚举,等候着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的到来。

  那么,今年6月,你也来我们美丽的慈溪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4

  阳光洒向大地,绕过一座座黑瓦房,走进一片篱笆小院,阵阵清风拂过脸颊。

  到了外婆家,依然是那两棵大铁树夹道欢迎,依然是那熟悉的走廊。我三下两下爬上石阶,大喊一声:“外婆,我来啦!”

  外婆乐呵呵地打开房门,怜爱地摸着我的头。弟弟蹦蹦跳跳地跑了上来,外婆开心把我们领进屋,随后妈妈也走了进来,跟外婆嘘寒问暖。弟弟照旧玩起了他的小玩具,我们都还没有吃东西呢,外婆搂着我说:“宝贝,饿了吧。”我一边摸摸已经饿扁的肚子,一边撒着娇跟外婆说:“我想吃您烧的炒粉干。”

  外婆径直走进厨房,开始准备食材。我在一旁看着外婆那娴熟的动作。先抓起一大把粉干,见到一旁眼巴巴看着的我,亲切地说:“来吧、来吧!孩子,我教你炒粉干吧。”

  第一步,我们要将粉干放在冷水里面浸泡一会,让它软化。接着,在锅里倒入热油,放入三层肉和葱姜蒜爆炒出香味。外婆抓起放在水槽里的粉干,放入锅中。这时外婆让我上手尝试下,我紧握铲子,嘴里碎碎念着,手上不断地翻炒着,不然粉干会粘锅的。不一会儿,粉干就变得软趴趴的了,用筷子一上一下不断地颠勺,第一步算是大功告成了。外婆把炒好的粉干放到另外一个锅里面。

  第二步,准备辅料。外婆拿出我喜欢的香菇、红萝卜、腊肉、鸡蛋,还有鳗鱼干,这就是我们温州人所说的点心料。在一旁观看的我呀,馋得口水直流。最后呢,外婆还不忘放了一些自家晒的虾干。

  外婆先是为我盛上满满一大碗的炒粉干,那味道油而不腻,令人垂涎三尺。我细细地品尝着外婆炒的粉干。外面,夕阳慢慢落下,家家户户都传来了炒菜的香味。但是,外婆那炒粉干,依然是我最为留恋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5

  我的家乡有很多风味小吃,红烧山羊肉、手抓龙虾、臭豆腐……其中,我最喜欢吃的就属红烧牛肉面了!红烧牛肉面不仅味儿好,卖相也好。

  烧熟的褐色牛肉浸在棕红色的汤里,一条条又细又长的面条伴着绿色的青菜,香香的红肠和褐色的香菇来了个亲密拥抱,红色的萝卜片,金黄的蛋皮丝,香菜、葱星星点点散落其间!此时,牛肉的浓香、汁的葱香、面的清香,在空气中旋转、飞舞,萦绕着你,包裹着你,使你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这阵阵的香味中。这香味不知不觉钻进你的鼻孔,流进你的心田,在你心中化开、流淌、释放,真是令人

  垂涎三尺。红烧牛肉面做法很简单:想吃时,抓一些面条,下在煮沸的水中,煮上两三分钟。掀开锅盖,再将烧熟的牛肉块、洗净的青菜、萝卜、香菇倒入锅中,再煮上几分钟。过一会,待熟后,打开锅盖,撒上切好的香菜、葱,再倒入少许麻油,喜欢吃辣的还可以浇几勺通红的辣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红烧牛肉面就新鲜出炉了!吃红烧牛肉面可是一种享受。红烧牛肉面的香气扑鼻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香味沁人心脾。夹起一块牛肉,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一股香味直入肺腑。再舀起面汤,喝到嘴里,任凭鲜美的汤汁缓缓地流过舌头,流进喉咙,让人感到鲜香爽口。吃面条时,我喜欢一根一根地吃,找到面条的“头”,“嘘”地一下吸进嘴里,味儿真是美极了!也可以将面条卷在筷子上,然后,张大嘴巴,猛吃一口。啊,满嘴是香!,这红烧牛肉面,不仅好吃,而且极具营养价值,可是不错的美味哦!吃着面,闻着香,品着味,我不由得大声赞叹:“这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6

  湖头是历史文化名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不仅有“小泉州”之称,而且是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在这样物宝天华之地,美食自然也是堪称一绝,由我来带大家领略一番“舌尖上的湖头”吧!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湖头小吃?湖头的小吃色香味俱全,种类繁多,湖头米粉、鸡卷、咸笋包、芋包等在清朝康乾年间被称为“宫廷小吃”。其中,湖头米粉、鸡卷、咸笋包被评为中华名小吃,这名头可是响当当的。

  第一道风味:湖头米粉。湖头米粉以福寿村的井水制作最为正宗,制作出来的米粉白如晶冰,滑如青丝,韧如胶簧,粉如花絮,百煮不烂,可煮可炒,可燉可馏,油多不腻,油少不涩。要是配上一碗小肠豆腐汤,那可真是“绝配”。

  第二道风味:咸笋包。咸笋包有300多年历史,是李光地从宫廷带回来的,他曾为了回馈家乡带回一名宫廷御厨,将咸笋包制作方法传授给乡民们。咸笋包以紫菊泥、糯米为外皮,以生笋、猪肉为内馅。虽然其外表毫不起眼,吃起来却是甜嫩可口,回味无穷。

  第三道风味:鸡卷。别看名字不太雅,这个鸡卷可是湖头小镇上响当当的民间美味。上至大酒楼,下至小食摊,都有出售,可谓是雅俗共尝。在餐桌上,上一盘黄橙橙的鸡卷,气味香喷喷,咀嚼脆酥酥,令人胃口顿开。若是再加上一些酱料,味道会更加浓郁,风味尤显独特。

  “湖头小吃摊,三步有一摊,大街小巷都摆满;上起影剧院,下到四角井,到处都有小吃摊,花样多,又便宜,包你吃饱吃巧又满意。”湖头是吃货的“天堂”,舌尖上的“宝地”,欢迎各位吃货们前来饕餮一番!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7

  我的家乡在萍乡,这座古老的小城历史悠久,物产丰富,这里有许许多多的美景和美食,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小小美食家,我来向大家介绍家乡的美食吧。

  来过萍乡的人都知道萍乡人善于吃辣更不怕辣,虽然我不太吃辣,但不能阻挡我对萍乡美食的热爱。萍乡小炒肉、冬笋炒腊肉、上栗手撕狗肉、莲花血鸭、源滨小河鱼和豆腐、辣炒田螺和龙虾,这些以辣为主的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萍乡的家常菜,也是萍乡人的最爱,到萍乡人家里做客都会品尝到这些美味,相信吃过的人都会大赞好吃,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恨不能多吃三碗饭。

  当然,除了这些菜肴外,萍乡还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特色小吃,像萍乡炒粉、萍乡米面、艾米古、米豆腐、霉豆腐、扣糯等美食都备受当地人的欢迎。就拿艾米谷来说吧,我奶奶最拿手了,我们全家去乡下摘下新鲜的艾叶,拿回家先用大火蒸煮30分钟煮出汁,然后将艾叶与面粉和起来,放入蒸锅,出炉即可使用。纯天然制作,老少皆宜,我一次能吃四五个呢。妈妈喜欢吃百年老店杨胡子米面和北桥的搓菜炒粉,爸爸喜欢吃姥姥做的霉豆腐,爷爷喜欢吃香甜的扣糯……你们看了是不是也直流口水了。

  差点忘了还有我们小朋友喜欢的萍乡零食:花果、盐果子、萍乡凉水、酸枣糕等等。暑假的时候我自己还和奶奶试着做过凉水,放蜂蜜、姜水、醋等,凉凉的好吃极了;纯手工制作而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一些用橙皮、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还具有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治疗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小朋友看了是不是嘴馋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吧,我被里面的美味所折服,我想要如果萍乡能有一个美食入选其中该有多好。我长大后无论在何方都不会忘记家乡的美食家乡的味道!因为我深爱着我的家乡——萍乡!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8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烩面已成为中原地区有口皆碑的佳肴,经营羊肉烩面的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华街冷巷,乡镇、农村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烩面馆。

  烩面如此美味,制作起来当然甚是考究。烩面的面选用优质面粉加以盐碱,用温开水和成细腻润白,比饺子面还要软的面团,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时间,制成四五指宽、十几公分长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码齐,也可用塑料纸加以覆盖。

  烩面的汤更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羊骨劈开,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滚,小火细炖,因骨油熬出,汤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药,遂唤“白汤”,营养价值极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几乎家家客源爆满。这时,你得快点找个座位,要上一两个小菜,配以酒类或者饮料,慢慢的用着,然后再点上一碗烩面,十几分钟过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端上桌来。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汤,长宽均匀的面,上面在撒点绿色的香菜,红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带一碟辣椒油、糖蒜。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画。

  芳香四溢的面,让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计,馋虫勾引来。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汤,油而不腻,鲜而不厌,润滑的要从嘴中滑出,真是赛过琼浆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细均匀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头。

  旁边桌子上的人,特别是干重活的打工一族,那个不是一下夹起好几根面,往张得大大的嘴巴里送去,满嘴油光光的,丝毫不注意形象,有的甚至几分钟的功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被他们连渣都不剩的一扫而光,齿间存有的余香,时不时地还砸吧着一下嘴,真叫“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水一样的温柔,火一样的激情,小南风一样的柔和,细细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烩面,确实当之无愧。

  希望它像一颗明珠,永远闪烁在中原,绽放在中国,走出国门!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9

  一说到宜昌,即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也没有恬静如画的西湖,有的只是那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

  凉虾,在宜昌的各个小巷路口都有一个摊子,一壶红糖,一缸凉虾再是一桶冰水,看着就口水直流,走过去,坐在那儿,点一杯,看着别人娴熟的把凉虾红糖冰水混在一起搅拌两下子,一杯凉虾就做好了。记得小时候,我在家里热的直嚷嚷。爷爷也没有办法,只好倒来一缸水,让我在里面游泳可是,我还是热的受不了,我奶奶说:“我来给你喝冰水,喝冰水会好点。”我爷爷听了说:“干脆给他去做一碗凉虾。”我高兴的直扑腾。我跟着爷爷来到厨房。首先,把米淘干净再把它放到水里泡个30分钟,可是我这么着急,那等的了那么长时间,我就一直在旁边嘀咕,小米小米快洗澡,洗白白了我吃你。过了30分钟,再把那些米磨成浆,放到碗里面。然后就是技术活了,先把火开到中火,再慢慢的把米浆倒进去,边倒还要边搅,然后再淋入一点“灰水”现在看来就是清石灰水。然后把火关小,慢慢的调成糊状的,再把米糊和冷开水并在一起,把米糊从漏勺里倒出去,就成了凉虾里的虾。再就是煮红糖把红糖煮成糖浆,就可以了。拿出一个碗,倒入冰水,放入凉虾,再加一些红糖浆。一碗清凉解暑,人见人爱的凉虾就做好了。

  当然宜昌的美食肯定不会只有凉虾,还有一个美食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顶顶糕。

  在小时候,起来的早就拿点钱出门给家长们买东西吃,每次走到买早点的地方都会四处观望,走到一个离顶顶糕近一点的铺子假装去给家长买早点,再给自己带一点顶顶糕。一个圆台形的米团,看起来并不怎么好吃,但是你不知道,那里面的红糖,可以让你回味一天。爷爷听说我喜欢吃也就给我做顶顶糕了。爷爷从柜子里拿出一些木头做的模具,轻轻的把米铺在上面,铺到一半的时候放入一层红糖。再放入蒸笼中,,过一会这些就好了,用一块布隔着捧在手心里,一点一点的吃掉,黏黏的,却又不粘牙,几口下去,一个就没了,让你还想吃。

  宜昌,我的家乡,浩浩荡荡的长江,热情朴实的人们,和这些由他们做出的美食,这就是我的家乡——宜昌。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0

  我的家乡位于鄂尔多斯市的一个小镇上,名叫纳林希里,在这里我们有一道招待它乡贵客的拿手好菜——猪骨头烩酸菜。

  猪骨头烩酸菜的选材十分重要。猪骨头,是现杀的猪身上的骨头,骨头新鲜,肥肉,瘦肉均匀搭配,香而不腻。我们这里的猪不用饲料喂养,是纯绿色的,吃猪草长大的。而酸菜,是提前入冬时腌制好的,正好到12月份就可以食用了,这时的酸菜嫩、酸、味道鲜美。

  选适量的五花肉一小块、猪排骨、酸菜、土豆、调料,选好材料后就可以开始制作了。先把五花肉放入锅中炒,炒到肉微微发黄时放入排骨,这样将排骨炒到微微发黄时放入调料,炒出香味时,加水,中火熬,这样肉会更入味。熬到骨头差不多熟时,加入土豆、酸菜在用小火继续熬半个小时就熟了。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做主食——米饭,我们当地居民在做米饭时,总喜欢吃到黄来和白米一起焖出来的米饭。三十分钟后,猪骨头烩酸菜将要和米饭一齐送上餐桌,酸菜颜色成墨绿色,猪骨头也变得香而美味,正综的猪骨头烩酸菜,给我的感觉是——酸、咸混合而成的奇特味道,酸菜酸而脆,猪骨头咸而爽口,土豆与它们一起变的咸淡合一、黏。猪骨头烩酸菜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它是我们这里每家每户冬天不可或缺的一道饭菜。

  猪骨头烩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的美食,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味道的牵挂与依赖。一道猪骨头烩酸菜,是我的家乡的像征,而它的味道,则留在我的舌尖上,回荡在我的心里,永远,永远……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1

  这里是应星故里,文风鼎盛,华林书院,薪火相传,百丈禅寺,香火袅袅,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奉新。美食是我家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黄年米果迎春节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一道传统美食——黄年米果。这道美食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舌尖上的中国》呢。

  这不,奶奶又忙碌起来,将米盛入筐中,任水漂洗,糯米就由亮白渐转为透明,不能停歇,接着把糯米倒入大木甑蒸熟,当甑内升起烟时,把早已煮好的黄色吊茄子水洒于糯米上,让糯米浸透,转为了嫩黄色,奶奶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但依然乐呵呵地捣弄着。

  我静静地坐在厨房泛黄的灯光下,时不时给奶奶递东西。奶奶招呼大家来打米果。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大家手握木槌,轮番猛捣。奶奶叮嘱他们得在木槌上抹点儿油,这样米才不会粘上木槌。熟糯米团逐渐砸散,奶奶叫大家一起来揉,要揉成长方形,再用刀切开,才开始揉形状。心灵手巧的奶奶在黄年米果上做出了一个“福”的图案,“嗞嗞”声伴随着黄年米果的香味放入锅中一煎,待两面呈现出金黄,便可捞起。

  这时,屋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飘着怡人的香味。撒上一些白糖,浇上蜜水,便可以入口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外酥里嫩,真是回味无穷。

  香甜艾饼度清明

  天空如一块蓝宝石,阳光明媚地照射大地。我和奶奶上山采艾叶,翠绿的艾叶簇拥着,奶奶背着篓筐,细细地挑选着,我闻着苦涩香味的艾叶,伴着奶奶下了山。

  奶奶坐在院子的小板凳上,把艾叶倒入盆中,摘取顶部嫩叶,用清水洗净,放在滚烫的水中去掉苦味。奶奶从冰箱中取出一小罐苏打水,加上艾叶搅拌成泥。锅中的水沸腾,将搅拌成泥的艾叶倒入锅中煮开,大约五分钟后,把煮好的艾叶重新倒入盆中,加上糯米粉,和成面团,擀平。把摘好的棕叶做成方形,洗净并放入热水中,切好形状的面团裹上喜爱的馅料,放在棕叶上,油已经刷在锅中,奶奶小心翼翼地把裹好的艾饼置于锅内,开大火蒸。

  十余分钟后,深绿色的艾饼便呈现在我的眼前。伸手一抓,咬上一口,嫩嫩的饼添上别样的馅,配上清茶,别有一番滋味。

  美味蒜蓉马齿苋

  我喜欢在一个夏日的早晨,和奶奶一起去逛集市。奶奶每天喜欢做不同品种的菜,做的菜名也花样甚多。菜蓝里装着一捆嫩绿的菜,那是我的最爱——马齿苋。

  回到家,奶奶把马齿苋洗净去根,切好大蒜,等水“咕咕”地烧开后,倒入马齿苋,待水再次沸腾后将马齿苋捞出,沥去水分。奶奶将马齿苋装入盘中,加上蒜泥,再浇上少许麻油,香喷喷的美味菜肴就出炉了。

  一道道家乡美食在舌尖上尽情地舞动,演绎着家乡的曼妙风情!我把美食裁成一片片风景,永存于心间。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2

  家乡的上空又该是炊烟袅袅了,这是一年中最馨柔和暖的季节。临近年关,家乡的家家户户拉起风箱烧起大锅,开始蒸过年的馒头了。

  每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像一尾幸福的鱼儿游弋在无边的春光里,心若潮起。有风夹着青蓝色的炊烟轻柔地抚摸我,这如约而至的气息,朴素而淡雅。久违的沐浴,驱除了我的风尘,让我幸福如水。

  看见炊烟,使我想到儿时倚门唤我回家的母亲。离家的时候,我不敢回首,我怕有关炊烟的往事锁住我欲飞的翅膀。这些年行走在炊烟的牵扯里,除了母亲,谁又能把它拧成一股时时牵动我心帆的缆绳呢?炊烟在我所居的那个城市已经灭绝了。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长久置身于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我常常迷失了自己。只有在家乡那袅娜地上升的炊烟,那一声长、一声短的响彻整个村庄的呼唤,才能帮我找回真实的感觉。那一缕缕炊烟,那一声声呼唤,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炊烟连结着我和母亲,也寄托着我对爷爷的思念。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逝了,他留给我的记忆是模糊的,惟有与炊烟联系起来才清晰可闻。爷爷是一个木匠,大名陈广居,人称陈木匠,远近闻名,不是因为他像李春那样设计修建了赵州桥,而是他将手中的那把斧子抡得飞转,挥舞出一个儿子上大学。多少年后,家乡人口普查,全乡只有一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那就是父亲。那个贫穷饥饿的年代,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爷爷没日没夜的劳作,手累假了,落了个半身不遂。他一生打造过无数的家具和棺材,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是一把椅子。以后的岁月里,椅子成为爷爷人生的主要道具,每天他全靠那把椅子挪动自己。

  姐姐想起的是爷爷宽宽的背:在劳动之余,爷爷总爱背着姐姐四处走动,用他那粗粗的胡须轻扎姐姐稚嫩的小脸;哥哥想起的是爷爷做的木童车:坐在童车上由爷爷推着,嘟嘟嘎,嘟嘟嘎地跑动;我呢?我能想起的便是那炊烟飘过屋顶之后,爷爷手中的那块锅巴了!

  吃饭的时候,爷爷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那是母亲特备给爷爷的精肴:一块白面锅巴,几粒酱豆,有时还有辣椒。我和小哥哥的眼睛,不免被那锅巴馋住,爷爷也总是慈爱地给孙儿撕下块块锅巴。眼见爷爷手中的锅巴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是巴巴地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爷爷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后来我有了工作,遍尝人间美味,可总也嚼不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清晨去上班的路上,又看到了久违的锅巴。以后便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清晨上班都会在青峰的地摊上要上一个锅巴,蘸上酱豆,抹上辣椒,饱尝这一份生活的甜香。

  清晨凉凉的风里,这个相伴良久失而复得的锅巴使我真实地感到与家乡紧紧贴在一起。这最地道的味道,便是我贫困的童年、火热的家乡之味啊!欣喜的是现在的孩子不用盯着老人手中的锅巴嘴馋,他们在遍尝各种美味之后不屑于这不起眼的锅巴。而在异地他乡,最能勾我心魂的还是那袅袅的炊烟,那刚出锅的冒着热气的带焦的锅巴。

  老板,请多放些辣椒,让我在洒满阳光的土地上,辣出眼泪,品尝生活中那些真实而又辛辣的部分,不至忘记我们曾经有过的贫穷。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3

  这里是应星故里,文风鼎盛;这里有华林书院,薪火相传;这里还有百丈禅寺,香火袅袅,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奉新。除了人文景观,各种美食更是家乡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黄黏米果、盐包鸡等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呢。

  酥脆美味盐包鸡。盐包鸡是一道美味的菜肴,经常出现在我们平时的餐桌上。瞧,外婆开始做盐包鸡了。外婆先把鸡去头,洗净沥干,接着将适量的米酒和食盐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涂抹在鸡身上,需要腌制5个多小时。腌制鸡时,外婆还将切好的葱段、姜片塞入鸡腹中,再用锡箔纸将鸡包裹严实。鸡腌制好后,外婆取来一口大炒锅,加热,倒入粗盐翻炒。待将盐炒热后,加少许八角和花椒,继续翻炒,等盐逐渐变色基本上就炒好了。取出1/4炒好的粗鹽铺在准备好的砂煲底部,将包好的鸡放入砂煲,再用剩余的炒好的粗盐覆盖鸡身,就可以焗烧了。先用大火焗10分钟,再用小火焗1个小时,拆掉包着鸡的锡箔纸,取出鸡,冷却食之。那鸡肉酥脆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黄黏米果迎春节。每年春节前夕,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着一道传统美食——黄黏米果。每到春节外婆就会忙碌起来,将挑好的糯米放入筐中,给它们洗澡,一粒粒糯米躺在水中,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洗完澡将糯米倒入大木甑[zèng]中蒸熟。当甑内升起一缕白汽时,将已煮好的黄色吊茄子(一种树木)水洒于糯米上,让糯米浸透,变成嫩黄色。接着,外婆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就会叫大家一起打米果。大家手握木槌,轮番猛捣。米果打好后,外婆就会叫大家一起来揉,揉成长条状,用刀切成片。再把新鲜的肉切成小块,锅里倒上少许油,再把肉放进去炒,炒得有油光了,再把米果倒进去。肉炒熟,米果也已炒软。快出锅时,再放上大蒜,一碗香喷喷的炒黄黏米果就做好了。你瞧,刚出锅就被吃了一大半。

  一道道美食演绎着家乡的曼妙风情。家乡的味道,是令人怀念的味道,令人思念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4

  前阵子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使我不禁启开记忆,忆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家乡湖北黄陂,古代称之为黄国,据说是花木兰将军的故乡。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纵横,河汊相连,溢满江南水乡的.宛然与灵动。这里的水,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浇灌庄稼外,还赐予了人们许多水乡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种。蔾蒿临水而居,耐阴喜湿。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它们见风便长。远远望去暗红茎杆,一丛一丛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来后,一般不能马上食用,要堆在墙角边沤上几天,每日洒上几遍水,约摸三五天光景,便长出白中带绿的嫩梢。去黄叶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长洗净,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腊肉切成丝,爆炒三五分钟起锅。

  盘中蔾蒿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托着腊肉积淀了一个冬天的醇香,让每个家乡人都会为之倾倒。可惜的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迁,如今野蔾蒿也越来越难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带表妹从城里来踏青,闲暇之余,三天时间竟挖来满满一大袋,大喜,不仅饱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家乡人再也熟悉不过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们便会如约从水中发出来,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细长主根,便会如约托举起一个个菱叶盘子浮出水面,挤在一起,开出一朵朵小白花,衬着一塘一河的青绿,构成了家乡特有的旖旎。

  常见人们站在岸边,将两根长长的竹篙伸入水中,轻搅菱角根茎,再贴着水面将它们拖拽上来。在锅中加姜蒜翻炒两三分钟出锅,吃起来也是清新得很,是家乡人夏天喜爱的下酒菜。

  与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还有藕肠子,其实就是尚未长成的莲藕,因它前头有个像毛笔头的鼓包,我们老家一带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来你要会水,还要不怕冷;二来有时还得付出被长着硬刺的荷梗划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肠子,实际上就会失掉一条藕,这是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还有些凉,我们几个便趁着大人们困觉,或去地里干活的当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觅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顺着荷梗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白嫩细长的藕肠子便会从水底淤泥中抽出来,把它在水里摆两下,算是洗过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满嘴略带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个爽啊……

  我离开了家乡,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居市区之中,高楼林立,但缺了许多家乡山村的灵气。每每静下来,思绪总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乡,那水、那田、那人……这些渐从我生活中逝去的家乡小菜啊,没有了你们,家乡的讯息又有谁人告知?我这游子与故乡之间靠谁来维系?我那浓浓的乡愁又该诉与谁听?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5

  我的家乡位于江山市一个宁静的小山村中,这里有好、山好水,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便是家乡最淳朴的美食……

  童年的记忆中还清晰可见一种翠绿的,茎叶细细的小野菜——马兰头。阳春三月,几场春雨过后,这些小家伙们便成群结队地从田地间探出毛茸茸的脑袋来。那时候的我总会叫上一大帮的孩子去田埂边剪马兰头,只需一下午功夫就可带上满满的一篮子回家。把它们放进清水里洗一洗,再放入开水中焯一遍,然后切成细细的末盛入碗中,撒上些许盐或淋上辣椒油,一道100%的绿色有机美食就出锅了!这样做出来的马兰头带着些许苦涩的味道,而更多的是一种清爽的味道。

  再到了炎炎夏日,就是螺蛳上市的时候了。到小溪中摸螺蛳也不乏为一件趣事,跨上篮子,挽起裤腿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凉凉的溪水中,只需找那又黑又大的石块,螺蛳们保准附在上面“开小会”呢,用手轻轻一捋便是一大把,这种螺蛳个头并不大,外壳发青或是深褐色。做法十分简单,将螺蛳清理好后倒入滚烫的油锅中爆炒几分钟,然后调味,收火时洒入些许葱花及青红椒末,在瞧这一盘红的红,绿的绿,白的白的爆炒螺蛳,光是那一股鲜香之气变叫你欲罢不能。

  橘子也是家乡的一宝,每逢秋季,家家户户门前的树上便会打起一个个橙黄色的小灯笼。它可浑身都是宝哦!不仅果肉可食用,可加工成果脯。就连它的果皮也可制作成美味呢!每次发烧的时候,妈妈总会将橘皮切成小块放进小碗中,注入开水,然后加上一小勺白糖或蜂蜜,加以搅拌就做成了一种可清热去火的小饮品,冷藏之后味道更佳哦!

  怎样,你有没有被这些纯朴的美食诱惑到呢?如果你也想倡导者满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美食的话,那就来我的家乡上余观光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6

  桐乡文化广场人山人海。一踏进门,便有一股食香牵引着我们。

  我和屈佳亿循着香味,找到了美食的源头——胡蜂窟制作现场。其实,我从未见过胡蜂窟,更别说吃了,我只知道,这是妈妈他们小时候的吃食,现在很难吃到了。

  制作胡蜂窟的摊位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很多人,这都是看热闹的,真正想购买的顾客,都在一边主动排除。队排得很长,远远望去,那场景,像拖着长尾巴的一个大气球。

  我们排在队尾。一转眼,我们身后就多了好几个排队的。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终于轮到我们了!

  制作胡蜂窟的是一个老爷爷,制作工具也十分简单——一个带着七个圈的圆形煎盘。只见老爷爷不紧不慢地舀起白色面糊,均匀地分在七个小圈中。远远看去,犹如一朵饱满的雪花。老爷爷左手托起一只碗,碗中净是豆沙;右手拿起一根勺子,舀起一块块豆沙,点在七个“花瓣”中。接着,老爷爷往另一块同样大小的圆形煎盘上撒一圈又一圈红红的糖,再撒一圈又一圈黑黑的芝麻。完成后,老爷爷熟练地将两块大小一致的圆盘压在一起,放入特制的火炉中,上压下蒸。

  没几分钟,一阵阵香甜味就渗透出来了,跟我们刚进门时闻到的一个样!再等几分钟,胡蜂窟终于出炉了!刚出炉的胡蜂窟,一面是白白嫩嫩的;一面是金亮金亮的。那小巧的模样,像极了顽皮的孩子喜欢捅的大自然中的胡蜂窟,怪不得有这个名字呢!

  闻着焦糖的香味,不禁咬上一口,豆沙喷发出来,真美味。咬了一口,还来不及吞咽下去,就忍不住再咬上一口。没几口,胡蜂窟就被我们吃完了。要是多买几个就好了!我们有些后悔了。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7

  从小到大,我吃过很多汤圆,可就是没见过汤圆是用什么来做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这天,我随着妈妈去餐馆吃汤圆。正巧,汤圆已经卖完了,店主夫妻打算再做些汤圆。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不禁期待起来了。

  老板娘听说我想看一看汤圆是怎么做的,十分高兴,招待我们坐下,然后搬出两个沉重的袋子。老板娘说,一个袋子里是和好的糯米粉,另一个袋子里是干粉。又端出一盆馅料——煮熟的萝卜丝。

  我坐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老板娘的手。只见老板娘伸出右手,摘下一团糯米粉,放在左手掌心,合掌,将粉团护在中间。然后,两手不停地搓动,手中的粉团逐渐成形,搓着搓着,粉团竟成了个滴溜圆的“小球”。

  哦,汤圆是这样做出来的,我恍然大悟。

  不对啊,汤圆里面还有馅料,那又是怎么放进去的呢?我疑惑起来。

  这时,老板娘将小白球在干粉里一沾,将它捏成了一个碗形。沾粉应该是为了防止糯米粉黏手。我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将糯米粉捏成碗形,而要先仔细地搓成球形,然后再捏成碗形?

  带着疑惑,我继续看下去。

  老板娘拿起一把勺子,挖了一勺萝卜丝,放在“小碗”中,拍紧,左右手配合,将“小碗”的边往中间收,边收边搓,搓到最后,“小碗”又变回了小白球。

  啧啧,你瞧,包好的汤圆个个都是胖嘟嘟的,白嫩嫩的,多招人喜爱啊!

  我又继续看老板娘包汤圆,看着,看着,我心中的疑惑也解开了:先搓成光滑的“小球”,就比较容易捏成精巧的“小碗”,更比较容易将“小碗”再搓回“小球”,包出的汤圆更加光滑饱满。

  想通后,我感到自豪,原来制作汤圆也要讲究循序渐进,这跟我们的学习,是多么相像啊!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8

  芝麻炒年糕的美味,用桐乡的一句土话来讲,叫“三个巴掌也不放”。

  这道美味的食材十分简单:年糕、芝麻、红糖、菜油。虽然食材简单,但要炒好,却有窍门。不懂窍门,五星级大厨也要出洋相。

  偏偏我有吃福,因为我妈妈,是炒年糕的高手。

  今天,妈妈又给我做芝麻炒年糕啦,我在旁边兴奋地看着。

  妈妈把年糕切成大约2厘米见方的小块,装进盘子里,那小年糕像极了切好了的甘蔗。

  妈妈开始往锅里放油。过一会,油开始冒出青烟了,妈妈把年糕全部倒进锅,用锅铲不停地翻炒着。这时,我发现切成小块的年糕,连成了一片。妈妈说,炒年糕,这一步是关键,很多人炒年糕,就失败在年糕连成了片。“那你是怎么把已经连成片的年糕分开的?”我好奇极了。

  妈妈得意地一笑:“全靠红糖水。瞧,这就是。”说完,妈妈把先前准备好的红糖水倒入,继续翻炒。

  “那什么时候族糖水呢?这肯定很重要。”

  “你猜对了!放早放晚都不行,要找准火候放进去。”

  “那怎么样是火候到了呢?”我准备打破沙锅。

  妈妈又是得意一笑:“感觉呗!”

  我不再问了,专心看着年糕。真是神了,那连在一起的年糕,渐渐分开。看来,妈妈的“感觉”是很正确的。炒了五、六分钟后,汤汁也差不多了,妈妈就撒上黑芝麻,翻炒几下,芝麻炒年糕就完成了。

  经过妈妈的巧手,原本白白的“甘蔗”,现在被红糖水和芝麻包裹了起来,亮亮地,透着芝麻红糖混合成的甜香味。我禁不住连连咽口水,拿起筷子,向一块年糕发起攻击,一口吞下去,“啊!太美味了!我敢保证,就是有人打我三个巴掌,我也不舍得放下!”

  吃完一盆年糕,想起刚才妈妈关于“感觉”的话,不禁赞叹:“高手在民间啊!”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19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路桥有许多远近闻名的小吃,有青草糊、山粉糊、凤凰蛋……不过我今天要介绍的是我们路桥的“小强拉面。”

  来到卖芝桥边,映入眼帘的是“小强拉面”这个醒目的招牌。我不禁纳闷:写着“小强”字样的招牌还有人进去吗?不去不知道,进去真是吓一跳。店里坐满了顾客,想吃小强拉面还需要排队呢!

  店里的面条是被称为小强的师傅亲自做的。站在店门口,你就能听到“砰砰”的响声,闻声望去,那是师傅正在做面条。首先,小强师傅要将面粉揉成面团,面团在我们的手中是一个调皮的小孩,滚来滚去的,不听使唤。但在这位“大师”的手下,她却是一个可爱、乖巧的“小姑娘”,做面条的小强师傅想把它捏成什么形状就成什么形状,从不在师傅的手中跑偏。接着,小强师傅将面团压扁成一个小“月亮”形,然后把面团拉长。这时,一个肥胖的面团小姑娘立马变苗条了。最后,师傅用力甩,一根根面条就如五线谱一样在师傅手中出现了。

  小强师傅将面条轻轻地放入锅中。煮好后捞出,面条变得光滑了。端上一碗面条,赤红色的汤汁中,拌着金黄的面,热气从碗中冒出,钻到鼻子里,真是香气四溢啊!碗里面还有小排,肥瘦相间,肥而不腻。吃上一口,汤汁浓郁,面条芳香,再加上肉的鲜香,吃十碗也不够啊!难怪店里的人都埋头吃着,也没见他们在饭桌上聊天。我第一次吃小强拉面的时候,把汤也喝得一干二净,舔舔嘴唇,满意地摸着圆鼓鼓的肚子笑了。

  小强拉面的营业时间也是很和“小强”一样牛,我们小学生放假,他们也会放假。如果你现在到了路桥,那你们可要趁着这一次机会好好品尝一下小强拉面,这是一种会让你想念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20

  “红膏呛蟹咸咪咪,大汤黄鱼摆齑菜”,这是阿拉宁波的特色菜哦,除了这些菜,还有宁式鳝丝、梅干菜扣肉……最有名的当然要数“宁波三臭”啦。三臭指的是臭冬瓜、苋菜梗和芋艿蓊,其中臭冬瓜是宁波家庭中最为常见的。

  你可能听到“臭冬瓜”这个名字,就会先入为主地说它不好吃吧,但是要知道它可是宁波的特色美食呢!以前包玉刚爷爷来宁波的时候,臭冬瓜可是他必点的一道菜。臭冬瓜顾名思义闻起来是臭烘烘的,但吃起来却是香喷喷的。一块块臭冬瓜方方的,颜色透明,吃前在它们身上放点麻油,这样会更加美味。臭冬瓜的味道酸酸的,非常开胃,这可是下饭的好东西啊!

  现在,你应该是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吧?也很想吃臭冬瓜了吧?那我就在这里教教你们怎么做臭冬瓜。做臭瓜前首先要准备好甏和臭卤,然后买来新鲜的白皮冬瓜,一定要白皮冬瓜哦!用水清洗,用干净的刀把冬瓜切成八乘八厘米的正方形块,再拿出锅,在锅里放凉水,放入冬瓜方块,这样就可以开始煮了,大约煮十五分钟左右,冬瓜块的颜色由乳白色变成透明,说明熟透了。然后把熟透的冬瓜块盛出放进装有水的盆子里泡一下,早上和晚上各换一次水,泡好后用盐搓它们的表面或用盐水泡7小时,最后放进甏里,倒入臭卤并封口。三天后就大功告成可以吃了,吃前放一些麻油,金灿灿,黄澄澄,别提有多诱人了!夹一筷子放进嘴里,入口即化,美味极了。

  臭冬瓜是我们一家的最爱,一年四季都能在我们的饭桌上见到它。哈哈!我爱阿拉宁波,更爱阿拉宁波的臭冬瓜。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21

  我的家乡在江南水乡。那里的特色美食有很多,让我回味无穷的那可要算我们塘栖的茶糕了。

  茶糕是一道普通的家长美食,但在家乡人眼中,它是最特别,最亲切的。茶糕历史悠久,它的工艺也代代相传。它的材料很简单,有面粉,叶子和豆沙。先把叶子捣碎,再与面粉揉成的面团和在一起,就成了特制的青团子。再把青团子分成许多大小相同的小团子。这个大小很有讲究,大了,就很笨重。小了,便有失精神。接着把小团子捏成碗状,在里面放上豆沙,记着一定要把它封上口,可别让小团子露了馅!然后,可要请出我们的大功臣——糕板了。把小团子在糕板的模子里,印上花样,便可以去蒸了。

  新蒸好的糕,方方的,软软的,绿绿的,色泽诱人。闻一闻,在叶子素雅的清香中,夹着豆沙甜蜜蜜的香气。用筷子夹起一块,咬一小口,面团苦涩的香味在口里蔓延开来。这时,浓稠的豆沙已经迫不及待地露出脸来了。吮吸一口豆沙,甜味像一朵花,在我的味蕾里绽放,回味无穷。吃茶糕,可真有一番“苦尽甘来”的趣味呢!

  茶糕不仅好吃,它在“非常”时期,也有独特的用处。比如,在婴儿满月时,娘家人就要做糕,要分给邻里乡亲吃,让大家一起甜。办丧事,也要做糕,形态花样都以猪、狗、鸡等为主。婚嫁做糕,得做成圆形的,象征着圆满、百年好合,有心形的,也会在馅中加一些红枣肉,当然是许下了“早生贵子”的心愿。老人家大寿,更得做糕,要做成寿桃样的,再印一个“寿”字……茶糕的寓意,也是几百年来老百姓们智慧的结晶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塘栖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茶糕的,我们爱茶糕,也更爱我们亲爱的家乡。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 篇22

  段时间,你在看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吗?那一道道祖国各地的美食,衬着美丽的景色,和着激荡人心的音乐,一时流行在大江南北,甚至是境内境外。我每次一边观赏,一边心里涌流着爱国的热情。

  如果摄制组来到我的家乡慈溪,我想,一样会采集到不少具有特色的美食。不过,假如我有机会推荐的话,我会特别推荐慈溪的特色水果——杨梅,让我们慈溪人引以为傲的杨梅更加声名远播。

  虽然听大人们说,外地也有杨梅的种植和出售,但是,品种和口味数我们余慈地区的最佳,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水土和气温最最适宜。杨梅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我们的杨梅是独一无二的杨梅哦。

  在每年酷热的夏天,杨梅是当地和周边地区广大人们欢迎的水果。杨梅树大多种在环境清幽的山上,每年四五月份左右,淡绿色的小杨梅慢慢转成淡红色,像一颗颗饱满的红珍珠,上面长着小小的刺。随着夏季五六月份阳光的渐渐充足,红珍珠似的杨梅就会变成色泽鲜艳的紫宝石,最后变成深黑色,身上的刺也变得平滑柔软了。满山红艳艳的杨梅,那是多么美的风景啊。杨梅没有果壳,圆圆的,大小和桂圆差不多,果肉非常饱满,营养成分多。轻轻咬一口,舌尖一碰到杨梅那细腻柔软的刺,那酸甜适口的汁水就会立刻涌出来,大自然的馈赠让人们淡忘了夏季的炎热。杨梅绝对是开胃健脾、生津止渴的上品,所以,杨梅又成了我们慈溪人送给远远近近亲朋好友的佳礼。

  现在,我们慈溪每年6月份都会举办明星大腕们助阵的杨梅节,许多与杨梅有关的活动不胜枚举,等候着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的到来。

  那么,今年6月,你也来我们美丽的慈溪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600字(精选22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广东06-08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12-31

体验舌尖上的乡土情作文09-09

舌尖上的春天作文600字01-20

舌尖上的春天作文5篇01-19

舌尖上的爱作文700字01-22

舌尖上的爱作文10篇01-22

舌尖上的爱作文9篇12-21

舌尖上的爱作文(5篇)09-21

舌尖上的爱作文5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