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从窗外看窗内的读后感
投诉建议

从窗外看窗内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24 09:50:01 读后感

从窗外看窗内的读后感

  有机会参加区师校组织的“校长读书俱乐部”活动,收获很大。特别是拜读了沈茂德的《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看到了窗内窗外的教育风景,受益匪浅。

从窗外看窗内的读后感

  沈茂德,江苏天一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特聘教授。他著有《播种者的期盼与困惑》一书。

  作为校长,他认为:校长应该永远怀有“书生本色”。他坚持不懈的读,也坚持不懈的写。多次的国外教育考察,使他有了较宽的教育国际视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边走边思,产生了许多校本性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学校处处飘荡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校园内充满追求卓越的激情。

  《窗内窗外》不仅以较宽的视野反映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基础教育的若干方面,更在较深的程度上剖析了“窗内教育”的若干问题,透过《窗内窗外》,我们不仅感受了沈校长的视野,更能感受他对教育的满腔忠诚,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与实践,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睿智与追求。读完全书,令人感到一种喜悦与感动。特别是有些观点,看似直白,实则蕴含深刻的哲理,给我们以启示和思考:

  一、基于“素质课程”的认识

  人需要盐分,但不能叫人直接吃盐。在新加坡的课程设置中,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初级学院,位于核心位置的都是“生活技能”,包括课程辅助活动、公民与道德教育、心理职业辅导、国民教育、体育、专题作业。这些课程被称之为核心课程,但不考试。之所以成为核心课程,是因为这些课程太重要了;之所以不考试,是因为他们是素质课程。

  这与我们国内的做法截然相反。事实上,有些东西是不可能用考试检测和强化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过:“我们得少教一些,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纵然重要,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生学习。”

  应该承认,我们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发展,而忽略了孩子们的自然成长、真实成长的生活体验,过多的依赖标准化考试、量化评价这一类的评价机制,而忽略了体验性学习领域对孩子们思维方式、独立学习、沟通技能等等关键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更要引起我们深度反思的是,长期以来我们是否看到德育的真实性与实效性不够。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孩子客观存在着智能的强弱与智能组合的差异,因而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倘若我们对孩子们的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不够,对孩子们道德素养优化不力,对孩子们的每一个行为习惯漠然而没有及时经常性的予以训练与强化,那我们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失误。

  在我们的很多初中,中考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上什么,学生就重视什么,非考学科被弱化甚至不设,教育的功利性日益严重,学生的发展日益畸形,“直接吃盐”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二、严谨的教师管理。

  新加坡的教师是国家公务员的`一部分,正式的名称是“教师官”,而教师的工资不比一般部门低,即使经济不景气时期,教师也有稳定的收入。这种制度化的经济待遇为学校的高水平师资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教师虽属公务员,但心理压力很大,到社会职业心理所咨询门诊去的人90%是教师。新加坡的老师课务很重,与国内相比,少了许多备课与钻研的时间。

  教师管理以学科为主,每周有固定的学科活动一小时(类似国内的备课组活动)。教育部规定,新加坡每位教师每年要完成100小时的专业学习,满12年的教师可以有一次2个月的带薪进修。中小学教师不评职称,教师之间只有工作职务之别,无学术职称之分。教师晋升主要按教龄和资历、表现及工作才干。

  在新加坡,许多工作都有标准操作过程,而且,这些标准操作过程全部形成书面材料,在执行时不可以随意越过一步;学校或部门在向教师布置工作时,很少口头布置,常形成书面材料交到有任务的老师手里,接受任务的老师必须签名,以示知道并表示承担责任。

  与新加坡相比,我们国内的教师似乎很幸福,至少没有那么多的老师去做心理咨询;虽然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但评完职称便一块石头落地,不管干得如何,工资照拿。没有哪位老师的课节能与新加坡的邹亚英老师相比,她是每周35节课(5天)。另外就是新加坡教师的严谨、有效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很多员工很多工作功利目的性太强,形式的工作过多,工作缺乏效率意识,无用功很多。我们缺少不断学习的意识和提升教学智慧的努力。

  三、高素质其实是好习惯的不断累积。

  观念并不等于习惯。要养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良好生活习惯,教育的任务还很重很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新加坡的教育中,有一种体制上和机制上的保证。国民教育的目标第一条写着:“灌输核心价值观,即刻苦耐劳、爱国爱民、勤于学习、善于思维,以便开拓心胸和视野、具有崇高的品格、力求上进的精神。”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重点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课程设计从小到大,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内容传递公民必备的价值观与态度。例如,在各种课外活动、历史事迹纪念日、种族和谐日等活动中,不断地强化中华文明中的忠、孝、礼、义、耻等传统价值观,更是让学生获得具体的体验。正是在这种朴素但又真实的每天每时的教育浸濡中,孩子们不断养成了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进而形成了公民基因性的优良习惯。

  每一个公民的形象的累积就是民族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大道至简、重剑无锋,社会文明的高尚程度,公民道德的基础水准这种“软实力”,才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力量,而这种“软实力”的建设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梦萦魂牵并担负的重任。

  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和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但遗憾的是,我们上千年积累的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在西方文化逐渐进入的时候被稀释了,被冲淡了,甚至被遗忘了。单说这传统节日,中秋、端午就是旅游,而西方的情人节却搞得日益隆重。我们究竟关注什么?自己固有的不珍惜、不发扬光大,而拿来的却呵护有加!人们常说“好习惯受益终生,”让我们还是脚踏实地的为学生的成长做些事吧,否则,提高国民素质更是纸上谈兵。

  窗内窗外的教育风景固然有别,但临窗远眺,山外清风总能让我们沉思、清醒。不可否认,我们的基础教育有着自身的长处和特点,但西方教育中一些优秀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教育行为的借鉴。还是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吧!

【从窗外看窗内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1.窗外窗内三年级日记

2.学校在窗外的读后感

3.窗外

4.窗外

5.窗外

6.窗外

7.窗外

8.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