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
投诉建议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

时间:2021-07-16 09:53:20 读后感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1

  刚刚把郭初阳老师的《一个独立老师的语文之旅》看完了,合上书,感觉是一种幸福和一种幸运——能够安静的读书,能够读到这样好的书,遇见这样好的思想。

  对于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小学教材,郭初阳老师有很多的批判,显然非常的沉重,这个体制,体制内的很多措施,比如教材的选择,时间的规定,教师的教法,很多都在侵蚀着学生们,这无疑是让人心忧痛心的。但是不知是他的书即使全是批判但仍有希望的缘故,还是我习惯从乐观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缘故。我并没有感到特别的痛苦。反而增了一些希望与信心。

  诚然,这个教育体制有很多的弊病,需要变革,但如何不变革呢?身为一个小小语文老师的我,无法去改变,那么我能做什么,让学生们少受这个体制的残害呢?这是我要思考的。比如,我们无法选择使用哪种教材,但我们可以改变怎么去教,可以在有限的权力与范围内选择更多更好的文章或者说教材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品悟(即我们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本,用渊博的知识去筛选文本),可以用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去教授。我们可以让学生不仅接触教材,他们可以接触更多,只要我们努力。总之,我们可以尽己所能,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这是我的感悟。

  这段时间在一直在看书,看了书之后就想写点东西,表达我的感悟,感想。虽然文笔不好,感悟不深,甚至颇多错误,但是写的冲动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使我发现,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文是最痛苦的事,为什么写的东西感觉是干巴巴的拼凑呢,我想,关键是他们没有阅读,因为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啊,离开了阅读,写作只是一潭死水。正如朱熹先生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唯有让他们多阅读,然后才能发于声。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2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这本是在郭初阳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写成的教育随笔。文字中无不流露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对现实教育现存问题的思索,以及自身的努力,他有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那就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前三章反映了其关于文学教育、人格教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看法,是为具体的学科建设;后三章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教育层面,谈教育之殇,谈学生和老师的双重困境,继而“以梦为马”进行教育的改良,洞烛幽微,发人深省。

  读了此书,我脑海中始终闪现的念头就是: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要努力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反思自己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在对手中的教材进行“审视”后,我们应思考如何使用这些教材。“教教材”是将教材本身作为一种目的,教师只要按照一定的设计,完成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就算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利用教材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前一个目标指向的是教材,而后一个目标指向的是人。而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努力做到“用教材教”。

  教教材,我们会努力分析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句的意思,并让学生掌握;而“用教材教”,我们会思考教材本身的合理性,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郭初阳老师举了《我选我》的例子。

  这篇文章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入选教材,如今还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之中,可见他一定有存在的合理性。然而作为教师我们却必须审视这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下孩子的心理特点,更好地利用这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因为里面的内容如果不加考量而进行教学设计,即使教学设计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一致的,但是无条件地认同文本,在完全肯定王宁勇气的同时,也不加区别地接受了林老师的不民主行为。”

  相信许多优秀的教师都如郭初阳老师这样不拘泥于课文内容本身,而会尝试设计出诸如以下的问题:你明确劳动委员的职责吗?“进一步引向文本的留白,用情节的想象与填充,将原文牵引回正常的轨道。告诉孩子们——这篇文章原来很长,课文只节选了前半部分,你猜一猜,接下来的选举,还会有哪些事情发生呢?”

  可见,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他会关心学生,而不会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他做不到去爱每一个学生,但他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负责。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3

  朋友推荐了《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这本书,假期正好可以看一看。

  开始,比较疑惑什么是“独立教师”。初读就得到了答案,郭初阳老师从传统的学校中脱离出来,追求更广阔的语文观及语文教学,追求有趣、有料、有种的语文课堂,成为一名独立的语文教师,不受限制,天高海阔。深入拜读此书,就产生抑制不住的好奇心,真想看看这位郭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深刻、真诚、厚重,又有一些叛逆。

  书中有几篇文章涉及到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其中一篇名为《太少的文学,太多的政治——读<走,我们去植树>》。让我忍不住想就这篇文章,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布罗茨基说:“一个人的诗读得越多,他就越难容忍各种各样的冗长,无论是在政治或哲学话语中,还是在历史,社会学科或小说艺术中。”由此,郭老师说:“自小就有机会接触优秀诗歌的孩子,必定是充满想象力与自由精神的。”可见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郭老师说:“鉴定一首诗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朗读一遍,好诗的音节一定坚实饱满。”但《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在郭老师的眼中是经不起朗读的,它的音节零乱空洞。句子没有连贯性,从“绿色工厂”到下一句的“快乐的音符”,让人摸不到头脑:“工厂”和“音符”是怎么搭上边的呢?在字句的使用上,更是出现了基本的错误:“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中,“片片”能修饰“叶子”,用来修饰“枝叶”却有些牵强;“多栽一棵树,就多增添一片新绿”中,“增添”和“多”重复使用。等等。除了这些诗歌上的“不合格”以外,郭老师借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方法,推理出《走,我们去植树》这首诗可能写于1972年12月以后。课文笔调欢快轻松,但现实情况处处危急,有粉饰太平之嫌。

  其实细细想来,从小到大学习过的语文课本中,像这种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的课文还真不少。但反过来说,语文教学由于是母语教育,又承载了太多不属于文学方面的内容,从政治到德育,再从纪律到习惯,等等。语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更多的是对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培养。这就要求语文课本及课堂去尽可能的涵盖所有。当然这并不是说语文的课堂上就不能或不应该有文学的学习和教育,语文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此。对教材可以有质疑,可以有批判,在质疑和批判的同时,用自己的力量去对学生造成影响,就像郭老师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提到的:为呼应植树的话题,在本文行将结束时,不妨温习金子美玲的《树》,这也可以帮助读者恢复对诗歌、对语文的正常感觉,体会真正的树的快乐。

  同样,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最后对学生说:既然提到了植树的话题,在课文的最后,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一棵小树苗在真正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后,会有怎样的快乐。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好心情之旅中考优秀作文03-08

快乐的北京之旅优秀作文500字11-23

小学语文优秀教师事迹04-15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读后感15篇02-19

难忘的三亚之旅_优秀记叙文02-04

教师,一个神圣的职业09-29

优秀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总结08-28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读后感600字09-24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读后感15篇11-22

语文老师的优秀作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