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终身成长读后感
投诉建议

终身成长读后感

时间:2021-01-24 12:04:30 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通用10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身成长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身成长读后感(通用10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1

  五月,跟随读书团队一起共读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书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每个人都是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的混合体。对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必感到羞愧。我们首先得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无论任何时候你遇到任何困难都要记得想想“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它指引你未来的路!未来就会无限可能!

  《终身成长》让我感受最深刻一段话是:改变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与年龄无关,其实每个人都在成长,只是成长的速度不同,我感觉在改变中的成长是最迅速的。无论何时,一个人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记得多年之前,在一次家长会上,给家长们分享了《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也一天天的老去,我们在孩子的眼里也会变成一只蜗牛,难道我们就停滞不前了吗?我们仍需要追赶孩子们的脚步,还是需要拖着沉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正如这本书《终身成长》,每个人都需要终身成长。

  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每一届的学生都是崭新的个体,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我们渐渐地在落后,这个特别漫长的寒假,网课的学习都是第一次经历,我们老师们学会了开直播课、网络测试等一系列的教学技能,孩子们呢?自我约束力差,很多沉迷在游戏、聊天、刷剧的娱乐之中,这周的作文课上,很多同学在作文中提及了游戏,各种道具、技能,写得头头是道,战斗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可见假期的都耗费在游戏中了,前两天在办公室还和部分同学交流,“你们班还有不玩游戏的同学吗?”“有,赵xx,她从来不玩”“赵同学的成绩和她的努力是相连的,你们呢?网络游戏你一辈子不碰它,也不会后悔!“这番对话还被其中的一位同学写进了作文《从此我不再玩游戏》,面对自己不满意的成绩,他在尝试在改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正是成长型思维的表现吗?

  在教学中,何尝不是改变中不断成长的?疫情期间,网络教学,我们备课组群策群力,在课程的设计上力求多样化,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打破了以往的上课模式,除了课文学习外,每周作文训练,不是单纯地写文章,还让学生们自主设计版面,孩子们交上的作文图文并茂、异彩纷呈。字词辨析课,丰富了词语的积累,夯实字词基础;阅读专题训练,打开做题的思路,交给他们做题的方法;语法指导课,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律,感受汉语的魅力;书法指导课,体会汉字之美,指导书写技法;名著阅读课,我们不仅阅读名著,而且还增加了名人记录片的播放,不仅是打开了阅读之门,更是深入地了解作家的经历,真正把握文学作品……网络学习不仅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了能力,也让我们老师在改变中成长。

  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会让你远离自我,而会让你更接近真实的自我。改变也许艰难,但却从未有人说过它不值得。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拥抱变化,学会快速成长吧!

  终身成长读后感2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这句话似乎一直无我无缘。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书我很少有过怀疑。可偏偏是这本《终身成长》让我品尝了一回怀疑的滋味。

  书中说到”无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对此,我深表怀疑。我本愚钝,性格内向,一度自卑,缺乏自信,这是天生的本我,难道还可以改变吗?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不愧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她竟然提前预测到了会有一批像我这样不易改变的读者,因此她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她的话语像轻柔和煦的春风不断从我耳畔吹过。终于在第78页,当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宣扬并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注重的理念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拓展。一年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后进组和优秀组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自此,我的想法被春风化雨般的卡罗尔·德韦克改变了,我对成长型思维感兴趣起来,并且开始相信她。

  一、改变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和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死记硬背,像吸尘器一样,如果学得不好,就会自己得出结论,认为这科并不适合我;而有的同学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他们会寻找潜在的规律,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即使他们认为课程无聊也不会让自己的动力消失。原来,前者属于固定型思维,后者属于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将人们变成不爱学习、不愿努力、怨天尤人的人;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带领你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作者坚信地告诉我们: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查尔斯·里德说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想成长型思维应该就属于查尔斯·里德所说的的播种一种思想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同时具备双重思维模式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个长途旅程,需要经过接受自己、观察自我、命名困难,自我教育,制定计划等过程。

  当你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别人变得愿意帮助和支持你了,你想去改变他人的行为,结果他人的行为还真的因你而改变了。

  二、运用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而且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有效地听说,改变也会奇迹般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积极发现他的努力和进步,并表达出来。还记得我们班的小硕吗,那个疫情期间不上网课也不写作业甚至还说上学没意思的他,自从开学被大家推选为组长之后就像变了人似的。我肯定了他作为组长的积极带头作用,后来他总是第一个找我背书,而且背诵的流利度也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平时上课时也是积极举手发言。

  这次期中考试取得了96分的好成绩,得到我们全体师生的鼓励,成了组长和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他的笑容百般灿烂,全然不见假期中沉默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因为,硕是个大方外向、乐于助人、喜欢表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喜欢在班级中学习,不喜欢独自一人在家上网课。

  我们班的文,是个家庭破裂的男生,也是个沉默的后进生,平时上课时总爱做小动作,常把文具拿在手里玩耍。一天早读课上,我检查孩子们背书,只见文手中拿着一卷卫生纸不停地卷,卷好的白白的卫生纸中彷佛还透出淡淡的黄色,我这才注意到原来他不舒服吐了。我赶紧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是不是吃凉东西了,要不要去卫生间?要不要去医院?”他说:“老师,我不想吐了。”我让他出去把卫生纸扔在垃圾桶,回来后我看见周围的几个同学又给他卫生纸,后来他也没吐,一直安静地坐着看书,没有小动作。

  我当众表扬了他:“这节课,我发现文同学,虽然身体不舒服,可坚持了一节课,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也是难得的,我还发现周围同学送他卫生纸,我想文同学也会感觉到大家的关爱,他身体虽然难受,但心理一定是温暖的。”难受的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成长型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会让改变发生。

  终身成长读后感3

  特别感谢叙事者推荐阅读《终身成长》这本书,书中很多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也能对我们产生有利的影响。该书通过许多实例清楚地讲述了一定的道理,也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其中,让我记忆深刻、感触良多的内容是思维模式和对学生的表扬方式。

  首先,书中提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人的影响不同,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和才能都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这种思维模式的人非常关注自己是否聪明,他们认为只有没有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而拥有天赋的人无需努力就可以成功。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他们怕付出努力也没有成功,就没有什么借口了,只能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足,所以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特别努力地去完成一件事。其实,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和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的“避免失败者”类似,只愿意从事特别简单或者特别困难的事情,简单的事情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特别难的事情失败了也不是自己的问题。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也是可以改变的,哪怕没有天赋也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成长型思维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可以在相关行动中让自己得到提升。

  其实,思维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获得更多的成长。

  其次,书中通过许多案例提到了对学生的努力进行表扬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倡导我们表扬学生的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要这样,亲爱的’,她对他说,将他的脸捧在手里,‘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不可能只是坐在椅子上等着变聪明,我保证,你只要去做,你就会有所成就。我是不会让你失败的’。”这是一名老师对一个孩子说的话,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有一些震撼,我们对待学生如果真的能做到如此,学生又将会是什么样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后期的探索。

  《终身成长》一书带给我很多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遇见!

  终身成长读后感4

  之所以说喜欢上《终身成长》这本书是因为作者不仅深入浅出带给我们全新的理论,更给我们指出了实现的策略。越到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不由自主的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了起来。我不断审视着我的教学过程,我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

  我们要为他们提出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面对遭遇失败的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对比赛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现,但是依然没能赢,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你要知道,你并没有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有许多女孩练习体操的时间都比你长,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这是你真心想要的东西,那么你就要为此付出努力。”他父亲的话给我带来启示,我将它用在我课堂上的那一刻内心无比的喜悦。

  这是一堂测试课,当我宣布考试时,教室里一阵唏嘘,担心考不好而不想考试。我告诉学生们:“测试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只有在考试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去加强和补偿,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每次考试都只是我们学习的又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我们注重的不是分数,而是考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每次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克服掉,便有了新的收获和提升。”学生们安静下来,从他们的眼神我知道,我们已经达成共识。

  同样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建设性批评。批评孩子就要对孩子有帮助,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变成了抱怨、责备、惩罚,这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正如那位勃然大怒的父亲“这就是你的作业?你就不能认真做一次吗?你要么笨,要么就是不负责任。你说,你是哪一种?”他的口气是不是很熟悉呢?不要评判,要去指导。就像这样,面对将钉子洒了一地的菲利普,你会说“你怎么这么笨手笨脚!”而是应该告诉他“以后要小心些,我们一起把它们捡起来”。这便是建设性批评。

  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们思维模式的建立。很多父母认为,当他们评判和处罚孩子的时候,他们是在教育孩子。然而他们教给孩子的仅仅是如果不按父母的规则和价值观办事,就会受到评判和处罚。而没有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做出更有道理、更成熟的决定。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孩子觉得你觉得他不够好或比喜欢他或自己不优秀,久而久之就容易有固定思维的倾向。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评判,而是指导。告诉他们标准,并教会他们如何达到标准。泰格.伍兹的父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虽然他希望儿子在高尔夫方面有所建树,但他尊重儿子的选择“如果泰格想成为一名水管工我不会介意,只要他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水管工。我的目标是培养他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并且他给儿子的建议是要去付出,付出时间、才能和满腔的热爱。

  如何成为好老师和好父母呢?通过降低标准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在提高标准的同时,交给学生达到标准的方法。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朋友对我的诉苦:“儿子一学习就闹情绪,还一边学习一边玩橡皮,抠手指,作业老师不能完成。”一番谈话后我得知,她将所有的作业一次性全告诉孩子,而没有告诉他怎样去安排时间。在他责备孩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给孩子提出建设性意见。我给他的建议是:“根据作业量,将孩子的作业分段,并告诉孩子没完成一项作业就在已完成作业下画一个对号,并且给孩子休息的时间。另外,如果孩子完不成作业,也不要一味的批评他不认真,精力不集中。而应该跟他共同分析问题原因,并跟他一起克服困难,并分享解决问题后的乐趣。”

  总之跟孩子摆明立场,我是来教你的,我不是来评判你的能力的。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告诉他们真相,之后交给他们缩小这个差距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提供的是资源和技能,面对孩子的成就,不要一味夸奖,更应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让他们知道我们相信他们有成长的潜力,知道我们会全心全意的帮助他们学习。

  终身成长读后感5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二十岁的“朽木”。我想,这就是对《终身成长》的最好诠释吧。

  作者把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来改变。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相差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

  书中的建议还重塑了我的家庭教育观点。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多么幼稚的想法。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敷衍的说一句你真棒。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6

  说实话,我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看《终身成长》这本书的。如果不是为了躲避罚款,我或许不会看这些絮絮叨叨的鸡汤文学。说来也可笑,我的这个出发点正好印证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本书中的观点。一个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会觉得好读书、读好书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当他遇到某种诸如读书、学习之类的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无可避免地在通过固定型思维模式把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用一句“我看不进去书或者我学不进去”之类的话去逃避困难,避免去主动积极的接受挑战。

  然而书中提到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不然,我给这类人起了一个相当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乐观坦然的去消灭它,直到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目标。提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除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人之外,历史长河中凡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先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楚汉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了。刘邦地痞无赖一个、出身卑微低贱,当项羽都已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在哪里领兵厮混,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他却隐忍着改变着环境。他知人善任、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最终正是靠着这样的气魄和胆识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辉煌盛世。反观项羽,当他面对刘邦带领的异军突起的汉家军、当他听到乌江边浩浩汤汤的嘹亮铁蹄声、当他想到江东父老的那种期盼眼神时,他发出了一声无力回天的哀嚎,最终自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羽放下所谓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时奋勇向前,或许历史也就有可能会被改写吧。

  纵观身边的好多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彻底的跳出这种思维的框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改变和提高的地方。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让大脑运作起来,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习惯,才能不断的有冲动和热情去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去成长、去学习。

  就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而言,20几岁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把回报看的轻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劳累看的轻一些,把培养自己的乐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谓的别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轻一些,把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乐享受看的轻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奋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钱看的轻一些,把目标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不敢说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笃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终身成长读后感7

  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对学习的热情,和在任何领域内取得成功都需要的抗压力。

  《终身成长》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信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可选择的差异,即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思维模式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塑造而成。我大部分时间所持的想法是,一个人的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天分,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们的起跑线可能会落后于那些生来就有天分之人,但是现实中不乏通过后天锻炼努力获得不世成就的人,全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即便我们落后于人,还是有方法以及途径来追赶。智力并不是一个定量,能力更不是,他们是像肌肉一样,愈锻炼愈加强大。

  许多人格外推崇天赋,轻视努力的.价值,认为需要努力就意味着存在缺陷,缺少才能,甚至不具备与之竞争的资格,如果需要为某事或某物而努力,说明它本身注定不属于你,这是固定思维模式的偏见。抱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热衷于评判,结果导向,往往更在意成败,也更难以面对失败,遇挫时更易放弃,更易焦虑与抑郁。

  想要毁掉一个天才,只需要夸奖他是天才便够了,这会让他从此活在担心跌下神坛的恐惧与不安中,缩手缩脚,再也难以发现做事的乐趣。讽刺的是,顶峰是固定思维模式者渴望抵达的地方,却是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工作激情的副产品。他们相信,即便此刻自己不是最好的,也可以全心投入并坚持下去,遭遇失败也更具有复原力。

  终身成长读后感8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的著作,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改变自己,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终身成长》一书主要介绍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做了一项测试,发现两种思维模式脑波活跃的点是不同的,固定性思维的人关注的是测试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每次考试后,很多学生拿到试卷关注的是考了多少分、第几名、是否超越了某个同学,而有些孩子会根据试卷分析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得失,寻找学习规律,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进步,这就是固定性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我们不难发现,拥有固定性思维的人不在少数。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判别这个人就是固定性思维或成长型思维,因为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人的思维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并知道其中的区别,就有利于我们引导孩子更多地利用成长型思维解决问题。

  我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进入四年级下学期后,数学知识点繁杂,一时应付不过来,接连两次考试失利,对数学的学习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点难度的题就空起来不做,作业有了错题就情绪低落,甚至把作业扔到一边。我告诉她,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盯着分数不放,他们更关注在错误中寻求方法,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于是,我和她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这学期的学习态度有没有问题,听课情况怎样,失分题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一层层的剖析,让她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问题所在。慢慢地,她又重拾了对数学的信心。现在,她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趣,这本书正躺在她的书包里呢。

  同样,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本不善于言谈,不善于表现自我,一些事能躲就躲。但现在我的心态积极了许多,面对挑战,勇敢尝试。没有试过怎能知道不可以?即使失败,下次也许就能成功,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脑海。成长型思维让我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给孩子贴上某种标签,没有哪个孩子是一成不变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可以成为老师的好助手,成绩落后的孩子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慢慢提高。

  终身成长读后感9

  《终身成长》这本书,初次看到书的名字,我以为是要教导人们活到老学到老的大道理,但细细读完,才知道这是一本讲解两种思维方式的书。

  整本书围绕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展开论述。将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乃至对各个行业、年龄段等不同人们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讲解,用大量的案例让你了解他们的不同之处。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是天生的,是无法改变的,不能通过努力进行增长。所以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聪明的人就是会一直聪明下去,而不聪明的人就永远不可能聪明。他们认为任何的测试、挑战都会暴露自己的聪明程度,因此他们不愿去尝试有风险的挑战,怕被评判,怕被说成不聪明。与挑战过程中的所得相比,他们更加害怕挑战过程中的失败,那是非常耻辱的印记。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只做安全的事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彰显自己的聪明和无人能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努力是笨蛋的专属,聪明的人是不需要努力的,所以他们也不会为了某件事情而努力,也不会想要去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些人中包括运动员、艺术家、科学家等各行各业的人。所以,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故步自封,会害怕挑战,会恐惧失败,会更加抑郁。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承认有天生具有某些天赋的人,但更加认同后天的努力,他们认为努力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能力,变得更加聪明、有智慧。因此,他们乐于挑战自我,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们不会气馁,也不会觉得无法接受,他们会在一次次跌倒中总结经验,学到更多宝贵的知识,所以,他们不断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个体。对于体育运动者,他们在乎冠军,但更在乎每次技能的提高,他们会通过制定训练计划,提升自己的薄弱点,让自己不断靠近那个目标。所以,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抗挫,在挫折面前不会一蹶不振,在面对抑郁时也能更好更快的走出来。无论是运动员、科学家还是老师,还是每一个平凡的人,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能够生活的更美好,更能感受到幸福。

  以前的我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上学的时候,明明很努力却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努力,因为努力的人学习好并不是因为聪明,而是因为死读书,所以经常是悄悄学习,怕被人发现。

  工作后,总依靠学校的那点知识,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我开始通过一点点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拥有各种技能,原来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提高的。现在我慢慢变成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希望我们都拥有成长型思维,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终身成长读后感10

  最近读了樊登老师的《陪孩子终身成长》,整本书综合引用了大量的名家著作,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验,全面地回答了子女教育这一复杂系统问题。正如书中所叙“不能把孩子当作一辆汽车去组装……如果你相信孩子更像有生命的森林,就要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长。你能给予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最终,他长成的样子一定和你设想的不一样,但一定有惊喜。”

  本书提出重建亲子关系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同时,这也是孩子获得内在能量的来源,更好成长的关键。

  无条件的爱

  养育孩子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但需要父母倾注满满的爱去默默耕耘。书中提出的“无条件的爱”最值得人去深思。爱是一个孩子内在能量的来源,无条件的爱不需要“交换”和“威胁”,也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给孩子带去信任、尊重和安全感。也许我们所有的父母都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就是无条件的,但认真细想,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未必真正能做到无条件的爱。我们总是给孩子设置各种各样的目标,总是希望他们成长为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面对孩子的各种缺点或者离目标的差距,我们总是难以接受。然而,人无完人,父母应该勇于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掌握亲子安全边界,不断地发现孩子的亮点,学会心灵手巧地去修剪,让一棵小树苗逐渐地成长成一棵直直的大树。

  归属感与价值感

  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归属感与价值感。被无条件爱包裹的孩子自然能找到归属感。价值感决定一个孩子能飞多高。然而价值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需要在体验中不断意识价值,提升价值感。通过无条件的爱,父母要学会作一名导游,不断帮助孩子发现亮点,同时给予他们一些空间,像游客一样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孩子自己的价值感也会得到提升。面对一个内向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发现内向性格的长处与优点,而不是竭尽全力去把一个几向的孩子改造成一个外向的孩子。一个有价值感的人,自尊水平也往往会更高。拥有高自尊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高,会有很强的自律性,自然能管好自己。

  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指孩子需要终身成长,父母更要学会放低姿态,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极积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要实现终身成长,首先得学会做一个成长型思维的人,具有良的终身成长的心态,才能把握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其次,父母要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终身成长。人生的维度是多样化的,我们要注重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应从过程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过程和动机培养孩子成长型心态。

【终身成长读后感(通用10篇)】相关文章:

《终身成长》初中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06-23

终身误06-16

《成长》读后感04-17

成长读后感11-28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成语解释02-18

终身定期金契约书05-15

成长的滋味读后感01-20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1-28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05-22

《红旗飘飘引我成长》的初中读后感(通用8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