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人生读后感
投诉建议

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1-01-01 16:36:22 读后感

【推荐】人生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1

  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它岔道横生,充斥着许多的困难和挫折。

  人生犹如宽阔的海面,它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正如高加林的人生一样,有平静也有曲折,艰难困苦与欢声笑语并存着。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以高加林的经历为故事线索,展现了一幕幕画面,体现了艰难选择的悲剧。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但他有理想,也有抱负,高考的落榜使他受到了一次打击,他内心是多么的苦闷啊!而他教师的职业被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替了之后,这个赋有才华的年轻人又一次遭到了打击,我能体会到他那时的痛苦与心碎,他是那么的热爱这个职业,而如今却被他人所取代。无可奈何,他回到了村里,开始了地道的农民生活。在他人生的低潮期,一个可爱、活泼而且善良的女孩巧珍走入了他的内心世界。他们两人开始相爱,初恋是美丽的,也是激情澎湃的,但是好景不长,他们之间面临着父母的责难和乡亲的议论,可慰的是,他们坚持了下来,这样一段纠结的时光飞快逝去,高加林在他人的帮助下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的,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为城里引人瞩目的人。

  事实上,他的确很出色,他辛勤、朴实,他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凭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城里大显身手。同时他也遇到了昔日的好友——黄亚萍。黄亚萍在认清自己的内心之后,开始狂热的追求高加林。高加林在一番思索中,倾斜了天平。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一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但她与高加林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最终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拒绝了巧珍。令人伤感的是,在巧珍被拒绝了之后,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担心高加林,但泪水却一刻不停的涌出眼眶。这种无私的爱感动了我,也仅仅是感动,我无话可说。退一步来说,就算高加林拒绝的是黄亚萍,可他的心也不会就此甘于平静,不会去想更广阔的天空。我不懂他为何放弃了那个那么爱他的女子,或许在他的心目中自己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吧。

  人生亦是这样,变幻莫测,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幸福没有维持多久,高加林进城背后的事被人告发,他们的爱情也像空中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各自东西。而在这时高加林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是巧珍,他也为此悔不当初。悲剧便是如此,你未曾珍惜的到最后却是深爱的,烙印在心中一辈子的。他要面对的是再一次回到生他养他的那一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减少了曾经的狂热,冷静的反省自己,接受了村中顺德老人的一席话语,而后一下子扑到在黄土地上。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又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想象笑话一样度过一生,然而人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

人生读后感2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读后感3

  读完《人生》,走近高加林,我不想从人物形象的表层系统上探讨才子高加林的悲剧性,也无意对他的人格心理作出怎样的深刻剖析。不要说当时社会因素的纷杂,使他失去本我,没了自我。失去本心,纵然空降再多再大的机遇,也无法实现超我的境界。自始至终,高加林是不清楚自己的本心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此错过了太多,空留太多悔恨而终。由此,他的人生得以与茶具为伴,不乏“悲剧”。

  “现实不是伊甸乐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条件的残酷,左右了他的本心。在他的`人生中,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有充满着悲剧。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可以有幻想,但是却不能抛开现实,以求得到现实条件下还不能得到的东西。我们需要摆好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人来自本我的欲望适度,会给我们以激励。而过分泛滥,则会吞噬我们的内心,失去本心,我们则是最大的输家。

  贯穿《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高加林无论是事业上还是感情上都伴随着悲剧,伴随最终撕心裂肺的失去。我自身感触颇多,跟随本心,我最大的感触则为他爱情道路的不坚守。

  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是这部书的主线之一。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才子,有才有貌,才貌双全,且文武兼备。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辛勤朴实、勇敢自信,他热爱生活,注重实干。对于高加林的才能我是欣赏的,对于他事业上的变迁我是同情的,对于他的理想和追求我是支持且有共通的。而对于他的爱情道路的选择,我却是太多话要说,但又仿佛说不出什么。

  初恋是美好美丽的,巧珍美丽善良,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没有文化,却真真切切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以她充满激情且实际的方式爱着高加林,纯真无暇。被大马河川最美的姑娘深爱着,高加林感觉到了这份幸福。伴随事业上的“腾达”,他离开那片黄土地,来到城市,重逢了黄亚萍。与巧珍相比,她作为现代女性,热情开放,开朗活泼与高加林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共同的交谈话题。

  高加林婉言拒绝旧爱巧珍,接受黄亚萍的感情。巧珍含泪答应,坚强着,豁达着,继续着对高加林不变的关心关怀。我不去想高加林于两人间面临怎样的艰难抉择,怎样的内心挣扎,我只想说他的这次抉择预示着上帝绝不会再继续偏爱他,最后爱情道路的一无所有就已经尽不在意料之外。他抛弃了曾经的誓言、约定,曾经的纯真,曾经一切的美好,丢了责任,丢了彼时的本心。

  起初,我与同上帝一般、众多读者一样偏爱着高加林,这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才子。而我却在读完此书之后要说,才子固然讨人喜欢,讨我喜欢,而道德品性是不是更为重要,更为致命呢?而名利地位权利金钱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爱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这些问题显得又格外重要。

  请守护我们的内心,守护本真,做真自我,才不会惧怕“步步惊心”,不惧怕做出过的选择、在做的选择、将做的选择。

人生读后感4

  人生如果选择错误,发展就会出现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该演绎的东西。

  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加林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

  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农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他们。在路遥的文字世界里没有极度的坏人,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恶意的猜测,而是用爱和温暖回报那个给予他生命体验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们都做了一个梦,都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梦,也都是黄粱一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俩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乱终弃,而是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如果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加林选择的不是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做到不后悔。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我极力推荐《人生》,并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学到该学到的东西。

人生读后感5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意思是假如你有了坚定的目的,整个自然将帮助你。

  人生的目的很重要。这个目的,是谁给我们预定的呢?没有人,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你的朋友,都可能参与你的目的的制度,但他们不是决定的力量。最后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里。如果你对自己说,我才不要什么人生的目的这种奇怪的东西,那么,你也是有一个目的了,那就是“虚无”。

  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就像一个醉汉,走路东倒西歪,混乱地嘟囔着,不知道该往哪走,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一个有目的的人,走路的姿势是向前的。他们通常不会再跌倒之后,太长地抚摸伤痛,短暂的昏厥之后迅速地清醒,用身边的树枝或是草叶,捆扎好伤口,蹒跚着上路了。他们走得慢,但很坚定,不会因为风险避开既定的方向,也不会为路边一些小的花果而长时间地流连忘返,从容不前……

  人生有了目的就应该就行规划,对自己人生的追求和事业的发展做一个生涯规划。生涯?一个叫人沧桑和迷茫的词语。通常当人们谈到生涯的时候,总觉得有太多的不可把握性,埋藏在未知中。其实它并非想象中那般神秘莫测。曾经有人参加过这样一堂很别致的讲座,讲座的名字叫做“拍卖你的生涯”,老师发给他们每人一张纸,纸上写着:1、豪宅,2、巨富,3、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4、美貌贤惠的妻子或英俊博学的丈夫,5、一门精湛的技艺,6、一个小岛,7、一座宏大的图书馆,8、和你的情人浪迹天涯,9、一个勤快忠诚的仆人,10、三五个知心的朋友,11、一份价值50万美金并每年可获得25%纯收入的股票,12、名垂青史,13、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14、和家人共度周末,15、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老师象征象征性地给每人发了1000块钱,代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当拍卖结束的时候,还有3项生涯没有成交,这三项是:1、名垂青史,2,和家人共度周末,3、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

  有人认为和家人共度周末是件很平常的事,不必把它定做目标。还有的人,是一些不愿归巢的鸟,从心眼里不打算和家人共度周末。现今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和家人共度周末。有本事的人,是专要和外人度周末的。至于青史留名,现代人(当然也包括我),对史的概念已如此脆弱。放佛站在一个修鞋摊子旁边,只在乎立等可取,只在乎急功近利。当我们连清洁的水源和绵延的绿色,都不愿给子孙留下的时候,拥挤的大脑中,如何还存得下一块森严的石壁,以反射青史遥远的回声。勇敢和真诚固然是人类曾经的自豪和骄傲的源泉,但如今怯懦和虚伪,更成为了安身立命的通行证。预定了终生的勇敢和真诚,就把一把刀刃悬在颅顶,需要怎样的坚忍和稳定?!我们表明的不屑,是因为骨子里的不敢。我们没有勇气承诺勇敢的勇气,我们没有面对真诚的真诚。

  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你的星座运行。如期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

人生读后感6

  《人生边上的边上》第七部分都是书评,所评的书涵盖心理学,哲学,中国文学,传记,游记,散文,诗歌,考据甚至辞典,可见钱锺书兴趣之广,知识之渊。来自西文的词必会在后面括弧列出,方便理解,又可见作者极其咬文嚼字。资料极富文采,简直像是在看散文。说起散文,其实《写在人生边上》里还有一篇书评。

  若要写一篇此书的书评,或许能够引用原书书评里的话“本书中名言隽语,络绎不绝”《不够知己》“感荡了无量数读者的心,跟随作者的心一同颤动,跳跃!”《落日颂》然后引用完毕,全文结束。

  何也?其一,若是真正仔细地看过了钱的书评,那么再看书评的书评就会忍不住比较,最终兴趣索然,然后把手里的玩意儿挪到右上角,用手指去触摸未知数X。其二,本书不仅仅资料杂,而且风格不一,《写在人生边上》幽默中浸润着思索,而后面则愈加严肃(虽然作者一向会忍不住插上几句俏皮话),若是从前后两部分各抽出一篇文章,估计没人会以为是同一人所写。其三,文章极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别看《写在人生边上》看似在不停地掉书袋和卖笑,里面的东西深的很。最富代表性也是最简单的一篇就是上文所提的《读伊索寓言》。在此摘引一段:”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只母鸡,每一天下一个蛋。老婆子贪心不足,期望它一天下两个蛋,加倍喂她。从此鸡愈吃愈肥,不下蛋了——所以戒之在贪。伊索错了!他该说,大胖子往往是留意眼。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只好放下,安慰自我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就是吃到了,他还要说:“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我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能够免得旁人来分甜头。

  驴子跟狼的故事:驴子见狼,假装腿上受伤,对狼说:“脚上有刺,请你拔去了,免得你吃我时舌头被刺。”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子踢伤逃去,因此叹气说:“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医生呢!”这当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几篇散文都是幽默首当其冲,然后讽刺大军随之而至。欲修炼吐槽功底,可日观此书,夜观此书,饮食观此书,如厕观此书,如此苦练,必有所成。

  务必要说明的是,在观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务必把做阅读理解走火入魔的恶习戒除,,千万别妄想去找什么中心思想,这太幽默了。如此,观此书会有情绪舒畅,神清气爽之感觉。

  至此只能停笔,只能写这么多。我只能发发对于《写在人生边上》的小小的议论,再写下去恐怕不伦不类,难以阐尽。这并不是我的懒惰,而是“这本书真大!一时不易看完,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

人生读后感7

  我喜欢读书。

  读书于我有时是三日不离手,亦或是十日不翻书,所以只能说是“喜欢”,不敢说“志趣”。自识文化积淀不深,十几年来常不知读些什么书好,索性从名著和获奖作品读起。近日得好友推荐,读了《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书中美文美图带我纵情山水、静品清茗、欢饮美酒、聆听琴音。让我走进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和闲情雅致的同时感悟了生活的艺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把人们从纷繁世事中引领出来,“且停亭中且停停”,颐养胸襟和心性,趣品人生。

  整本书读毕合实,仿佛是欣赏了一首“名诗名句”的串烧,有如一餐由诗、词、歌、赋、寓汇聚而成的经典古文饕餮盛宴。阅读中,我屡屡心生羡慕,于丹如此的美文满腹,信手拈来,深谙古人智慧与情趣,她该是享尽了怎样的快意人生?之后的“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给了我答案。“生活是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来调节紧张的律动,但情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在书中开篇的“推荐序”中,白岩松把“我们,怎么啦?”的问题抛给了每一位读者。“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这里奢侈的“平静”不是说多维世界,而是直指你我的内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你我个人如同微尘,似乎无法逃离以上的困惑。然而智慧的古人却告诉我们: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境。人生长路漫漫,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悠闲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失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保持着孩子般的好奇,琐细的日子就会熠熠生辉。

  感慨于书中的一个比喻:“生活就像一锅滚开的沸水,不会因为垂青哪个人,就变成温泉。你进入社会,都会受这一百摄氏度的煎熬。虽然人不能选择水温,但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命质地,能够选择与水相遇的方式。”“人生如茶,富于建设性的生命,即使跟残酷的世界相遇,煎熬本身也可以变为成全。”

  我喜欢读书,而且必定要读印刷出来的纸墨,因为这样的读书,才能一边嗅着墨香,一边在“唰啦”的纸上翻飞中细品其中深奥,这绝非电子读物可比。我也欣欣然想去品品茶,就从低门槛的飘逸杯、电水壶烧开的自来水开始,浅赏绿茶,粗品乌龙,当然这也终不能品至“茶禅一味”的境界。我只是想让自己用小趣的闲适与这个世界相遇,达观乐天,让心灵“走出去为了寻觅,归来时必定带着妙悟”吧。

人生读后感8

  《拐了弯的人生》这本书。希望能对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有所警示和启迪,从沉重的案例与痛彻心扉的忏悔当中,引以为戒,吸取这些人生教训,遵纪守法,爱岗爱家。

  元月一日,县联社就召开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了《拐了弯的人生》一书,并认真思索,写出自已的感悟与心得。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全文共13个经典案例的学习,书中的各位“银行员工”从光鲜的各个岗位到到阶下囚的转变,实在令人惋惜。然而他们徇私舞弊,狂敛钱财,给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害,确实让人痛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他们在自己的职位上,有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或是立场不坚定进行违纪违规的活动,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犯罪活动。在他们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私利,索取非法收入,收受他人财物。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扭曲的灵魂世界,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原则,丧失了自已的职业道德,他贪婪、享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背离了集体,最终走向了咎由自取的灭亡之路。要知道人生如屋,信念是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在任他们职期间,没有真正理解“权”的含义,他把国家和集体赋予的权力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看作是敛财的工具。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可为国家和集体造福,可拯救苍生,用不好,则害人又害己。我们应当牢记权力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无论自已在哪个工作岗位,无论你是从事会计、信贷还是负责人,都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组织、集体的信任而给予的,要对得起组织、集体、家庭与自己。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

  一、道德风险是银行内控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强自已的法律知识的学习,需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学习。纵观案例中的人最初都有着淳朴的性格,对从事的职业有理想与抱负,拥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责任心以及开拓精神,都曾获得过各种各样的荣誉、头衔,获得过较好的业绩,个人前程是条康庄大道,幸福家庭也引人羡慕。然而是什么让头顶光环的人生之路拐了弯?其实从遵纪守法到违规违法仅在一念之差;因此,只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水平建设的学习,才能更地防范道德风险。

  二、我们应当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自修其生,自律其行。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经常清理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和需求,时刻提醒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必须守住做人的底线。

  三、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腐败现象的本质和滋生蔓延的原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牢牢掌握抓好反腐败的主动权,不被金钱、权力所迷惑,拒金钱于千里,不做权力的阶下囚。要认真学习各项《违规处理办法》、《业务经营不准》等各项文件制度,严禁触犯这些。

人生读后感9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培根论人生》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测总是会毁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其中《论真理》《论死亡》《论善良》是我最喜欢的。

  ‘什么是真理’当年彼拉多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因为他认为世人多数心随境变。

  真理分神学、哲学、实践等。每个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因为他们会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带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这就是有时候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会追求真理的原因。比如说‘有一天,人们如果把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测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许多渺小、空虚、丑陋,以至于连自己都感到厌恶。

  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就像是儿童畏惧黑暗一样,由于人们听信了太多鬼怪的传说,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的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于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藐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现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懦弱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而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为人类所敬仰。

  我个人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是古希腊人所谓的“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意义还要更深一些。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质中最伟大的一种。

  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倾向,也有生来向恶的倾向。那种虚荣、急躁、固执的性格还不是最坏的。最恶的乃是嫉妒他人以至对其加以祸害。有一种人转靠落井下石,给别人制造灾祸来谋生。善的天性有很多特征。我们可以由此去认识一个善良的人。

人生读后感10

  烫出精美绝伦的苦咖啡,溢于唇边的苦涩也许难以一时消散,但享受苦涩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品味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苦咖啡,就要充分享受苦涩的过程与感受;既然没办法选择生活,那就学会在苦涩中满足自己,使自己承受的幸福感受大于悲哀,殊不知溢于唇边咖啡的苦涩更显自己的向上的心态。人,可以对不起自己,但不能对不起自己的亲人。

  《美丽人生》这部电影取材于二战期间意大利犹太纳粹集中营,以基度和朵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剧情。从基度和朵拉谷仓塔楼初次相遇到两人上班路上邂逅,再到基度向朵拉表白爱慕之情,最终朵拉在基度的帮助下巧妙地摆脱鲁道夫的纠缠,基度赢得了朵拉的芳心。朵拉离家出走,两人走上了婚姻的殿堂。基度梦寐以求的书店开业了,可爱的儿子乔舒亚出生,一家三口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意大利被纳粹的阴云所笼罩,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基度是犹太后裔,申请开书店就遭到很大的波折,基度一家可谓遭受了灭顶之灾。二战后,集中营痛苦的非人生活使许多在集中营活下来的人回忆往事都非常痛苦,许多人后来患上了忧郁症。

  基度用游戏的掩盖了这种痛苦,让儿子乔多亚的幼小心灵免受涂炭。伟大的基度,可伶的人,为了儿子宁愿牺牲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有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家庭,基度为家庭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美丽的。片中的儿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有一个风趣的父亲,父亲带给他快乐,使他的人生有了一个美好的开端,他的人生也将是美丽的。片中的母亲有了一个快乐的丈夫和一个可爱的儿子,她的人生也因此而美丽。人生的美丽也不单指快乐,更强调人生的意义,人生便因意义而美丽。聪明、勇敢和善良的人们都能缔造出美丽的人生。基度的心理素质可谓超级的好,也许这是天生的,后天的锻炼也是必要的。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与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千奇百怪的困难与挫折,我觉得我们得向伟大的基度一样,在磨难中不断提升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把一切磨难视如草芥,一直保持豁达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的困难,密切观察事物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困难与挫折不是每日都有,亦不是时时存在,更不会因人而异;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48小时是一天的周期,也是一天的时长;我是我自己,你是你自己,我们之间就是联系于此时与被动联系于他时的每时每刻。面对挫折与困难,我觉得抓住瞬间释放自己,满足自己就并不一定是一种缺乏危机感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乐观心态的具化。这样的生活态度才是对自己及亲人负责的表现。

人生读后感11

  最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一些零碎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这部小说。小说不长,一开始很好奇,像路遥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会用“人生”这个看起来很大很空的词来做为一篇小说的题目。不过之前看过《平凡的世界》题目所用的词也给人感觉很大。便看了下去,却感触颇多。

  我是个看书很慢的,一般很多书都是坚持不下来的,不过对于《白鹿原》、《秦腔》、《平凡的世界》这类发生在农村的小说却能在不知不觉中很享受的看完。《人生》亦不例外,故事发生在西北农村,以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系列选择来展现了他起起伏伏的人生,进而也对相关人物的人生产生了影响。

  起初,高加林高中毕业做了民办老师,这时,他想着转成公办老师。后来,村主任的儿子高中毕业就把他顶替掉了,苦闷的他回到地里,断掉了以前的种种想法,开始做个农民,这时一直暗恋他的未从认字的刘巧珍开始鼓起勇气追求他,在自己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这时已经成为成为张克南女朋友的黄亚萍回到县城的高加林又重新燃起了对高加林的爱恋,毅然决然的和张克南分手。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最后的人物关系是,张克南和黄亚萍分手,高加林和刘巧珍分手,而后,黄亚萍和高加林恋爱,最后,由于高加林重新回到农村,黄亚萍和高加林也分手了,这时,高加林真正爱的刘巧珍已经在绝望中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马栓了!

  故事的发展是由高加林一步一步的选择推动的!做农民是觉得自己是农民和不识字的刘巧珍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边上极大的幸福;当回到县城工作了,觉得刘巧珍说的都是村里面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鸡毛蒜皮的琐事,应该和黄亚萍这样读过书的谈的来,而且可以去南京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结果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而且可爱体贴的刘巧珍也不在了!故事的结尾,刘巧珍拦下了要在半路上拦住回村的高加林为她出去的母亲和大姐,并且求大姐回去和她一起求村支书再给高加林谋求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泪点,特别是高加林提出和刘巧珍分手的时候,对白不多,却整个场面让人心酸。

  也许,作者将小说命名为“人生”,是为了说明,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组成,而每一次的选举是否正确将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吧!

  读完后,有两个短语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鸡飞蛋打,不作死就不会死。

人生读后感12

  偶遇一本书,扉页轻启,轻声絮语。邂逅一首好词,浅斟低吟,怦然心动。

  初见时,便被那古香古色的封面所吸引。拿着它,仿佛回到了古代。仔细一看——《人生若只能初见》。从此,安意如便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人生若只能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安意如在自己作序的时候说:“这一本书,虽写尽了情事,也只是透过这面风月宝鉴去观望世事,最终它超然与情无关。”这千年前的事恐怕早已物是人非了吧。

  喜欢坐在靠窗的书桌边上静静地看它,此时,阳光悄悄地躺在书页间,调皮地咧着嘴笑着。最初的惬意,如梦幻般的感觉,仿佛看到的不是字,而是一个个从书里走出来的才子佳人。男子一身青衣,光明磊落,把酒临天,赋诗作画;女子身着素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那种怦然,那种萌动,似一团热火,将寒冰融化。

  有人说:“安意如这本也是读诗的参考书,但不是注释书。”诗不是朗读就能感悟其中的奥秘,诗应该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正是因为这一点,安意如才能用诗人的敏锐和想象力去续写千年前那一段段美丽诗话。正如外界对她的评价“在她笔下,那江山美人的至真哀愁,那才子佳人的离情悲欢,那一幕幕凄美欢欣的旷世绝恋,浪漫而清新,纯真而唯美。”

  它静静地诉说着“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许诺,“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美好,“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等候,“天地和,乃敢与君绝”的盟誓。岁月的帆,渐行渐远,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儿,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美丽佳话,随着泛黄的书页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

  从来都很羡慕“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场景:有一个人,在年幼就出现,你还是个坐在小马扎上手把花枝的小女孩,他骑着竹马哒哒哒跑来,在你身边好奇张望,为引人注意还不时作怪干扰你,如诗一般的简洁明了。幼时的小伙伴们早已随着时光渐渐疏远,每当同学讲起自己发小的时候,我总在一旁羡慕嫉妒恨。若只能初见,依旧是你爬树来我捡果子、结伴玩水嬉戏、竹林冒险该多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杳如童话。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喜欢霍小玉,不是因为她的报复之心,而是喜欢她的决绝。那句“我为女子,薄命如斯,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後,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够狠够绝,既然你李益移情他人为了功名抛弃我,那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有多少女子被抛弃后哭哭啼啼,无奈恳求,没入风尘,又有多少女子如小玉一般的刚烈!你送我一命,我便毁你一生。若只能初见,你还是当年那个写下“明春三月,迎娶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的李十郎,该多好!只是,当佳人香消玉殒,剩下的只是“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悔恨和后人无尽的唏嘘。

  此一生,与谁初见?

人生读后感13

  在很早的时候,我妈就跟我提起过《美丽人生》,胡事的概要也讲过,只是一向没有看过。我十分感谢孟老师为我们播放这部电影。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东方似乎必须会有一种个性的意识,就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总会出现那么一个人,他的出现总是由掌声和鲜花相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民族添彩,只因某某人在战场上绽放出这样那样的光。

  对这样遥远的战争故事,难道不觉得太政治了么?战争并不是英雄们背负的,战争不是单属于英雄的故事,不单属于士兵的故事。有时候我在那些所谓的战争作品中找不到时代,倒是颇像一部偶像剧。我们对战争的感知会变成这样,是正因什么?

  我也看过一些国外的战争题材的电影,比如《希伯利亚理发师》又比如《黑皮书》。战争过于残忍,正因在战争中所仇恨的对方,同样也在战争中因此而清晰得从心底到指尖地痛苦,又在扳下枪扣时从手指把麻木传到心底。在战争里,前任何一个人的死亡都太微不足道。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恐惧驱使我们忘记了一些东西,放下了一些东西,比强孩子们忘记了纯真。但我们绝对不好放下爱与人道,在战争面前它可能是最脆弱的,但也能够是最坚固的。

  战争面前我们都要受伤,我说了战争不仅仅是士兵的故事,它是一场暴风雨,每个人都要淋湿,但是我们看到有的人没有被淋湿,正因有另一个人帮他挡住了全部的雨点。

  每个父母都期望孩子有个美丽的童年,完整的童年,但是战争夺走了他们的完整的童话,让他们在灰色背景的世界里完成他一辈子的使命。这不公平,对谁都不公平。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父亲,用生命拯救了一个孩子的纯真。他的死亡,他的一切行动都在控诉战争带给我们的创伤。这样精神上所带来的创伤,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那些伤痕在说:

  “不好再有战争了!”

  在课文中也有这样的话,是《亲爱的爸爸妈妈》里所出现的。

  在世博会的墨西哥馆里我记得有说墨西哥的历史,战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不去阅读它们,它们就永远地消失了。”大屏幕上是这样写的。但是欠们所应阅读的,不是憎恶。

  在阅读《芦花荡》时,那个分析“老头子将敌人置于死地时萌发出的愉悦情绪”到此刻还使我痛心着。这种仇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战争中需要我们记住的不是英雄们杀敌后的快感,而是告诉我们这些身处在和平土地地上的人们,我们所享受的安逸带来的一切的可贵,和平的可贵,自由的可贵。

  战争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国家,没错。而东西方战争作品的差异也就在于,在东方文学作品中,我们最后宏扬的是本国的威严,大家是站在各自的国家发扬本国精神。而西方的战争作品里,它年表达出的伦理,人性是不分国界的,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每个国家在战争中,在平凡人之间,闪耀的“人”的本质。

【【推荐】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的意义》读后感04-19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1-26

文化与人生读后感12-19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范文01-20

人生初三读后感03-01

【推荐】初中读后感12-11

初中读后感【推荐】09-27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600字02-10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01-27

《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