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范文>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学生调查报告
投诉建议

学生调查报告

时间:2020-10-14 11:32:07 调查报告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集锦七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调查报告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集锦七篇

学生调查报告 篇1

  同学们中的近视眼、小胖墩日渐增多,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体育锻炼。同学们大多喜欢上体育课,可是同学们的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的方法:

  1.调查、走访同学及家长,了解同学们的课外体育运动情况。

  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调查情况:

  五(8)班共36人。每周运动次数两次及以上的7人,一次的8人。运动方式上,男女生有差别。男生以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骑自行车为主。女生以散步,和父母打羽毛球为主。全班大约60%的同学没有运动的习惯。

  三、家长的看法:

  1.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的看法:

  ( 1)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促进孩子的成长。

  ( 2)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孩子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

  2.不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家长的看法:

  (1)认为学习更加重要,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

  (2)担心体育锻炼中的安全问题,担心孩子受伤。

  四、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1.不同的体育运动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例如:球类运动可以锻炼我们手脚的运动能力和反应能力,长跑可以锻炼耐力。

  2.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个性。它使我们正确地面对失败和挫折,在竞争中形成健康、积极、积极向上的个性。

  3.体育运动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增进了友谊,学会了团结协作。

  五、建议:

  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多参加体育锻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学生调查报告 篇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进行了概括,并从心理因素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关键字:人际交往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人际交往是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满足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沟通。“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社会,都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与人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基本社会需要,也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力图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从生理规律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热情、自信、充满着了解欲和尝试欲的年龄阶段,当他们摆脱了中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步人环境相对宽松、轻松的大学校园,那种渴望了解和被了解、渴望参与和成功的“合群天性”被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但在交往行为上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

  深入考察发现,这些交往行为上的偏差,源于他们对人际交往认知的模糊及能力的欠缺,由此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自卑心理 ,恐惧心理,封闭心理,冷漠心理 ,嫉恨心理。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原因

  (一)客观因素

  首先是家庭因素。在校的大学生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关爱甚至是溺爱,容易使子女形成自私、自爱、偏激、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一些家庭父母子女长时期不生活在一起,子女无法体昧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容易形成自卑、自闭、抑或是过分自尊等消极性格。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给子女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旦期望不能实现,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另外,家长的知识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的社会属性、经济状况都是影响子女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家长良好的知识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会培养子女良好的性格,反之,则会对子女不良性格的形成起示范效应。家长对自家社会属性和经济状况正确理解并对子女正确引导,能培养子女富贵不骄、贫贱不馁的良好性格,反之亦反。其次是环境因素。进人大学,原来相对稳定、相对熟悉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里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管理氛围对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是一种考验,大学里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人际环境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是一种考验,大学里各种各样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的参与能力是一种考验。

  大学,实际上是一个融人社会的准备期。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应对全新的环境,然而正是这种“全新”,有时会令他们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又会使得一些同学把交往视为负担,视为畏途,心理障碍由此产生。再者是社会因素。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再也不是隔绝于社会的象牙塔,大学生们常常接触的网络世界是各种信息的汇集地,尚待成熟的理解力、判断力使得他们难以对各种信息都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加之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的影响,都可能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心理障碍。

  (二)主观因素

  其一是交往理念缺失.。在较长时期的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大学之前的求学阶段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学子们自身都难以对人际交往的理念给以系统关注,进人大学,专业的不同也使得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以至于较难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变化的原因、形式及过程,进而难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动,当交往过程出现滞涩、卡壳等问题时,不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难对方,甚而是逃避交往,使人际关系难以维系。久之则易视交往为畏途,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其二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由成长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也难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他人,把自己和他人作不切实际的比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败、驾驭或屈从、乃至气馁、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__其三是交往技巧欠缺。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们的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理念相对贫乏,交往实践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交往技巧的欠缺。仅举一例:在我们的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问题“对于称谓(如何称呼别人)你是否运用的得心应手”,统计的结果是,有40.6%的同学选择了“是”,50.2% 的同学选择了“否”,9.2%的同学未作回答。仅仅一个称谓,就有一半强的大学生不能应用自如,更何况人际交往中繁多的礼仪礼节的规范规则等。技巧欠缺导致的交往失败往往会冰冻交往的热情,使人形成交往的“诚心不被理解”的错觉,进而逃避交往,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思路

  (一)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交往理念

  可以在大学里开设社会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课程,让大学生们系统地接受人际交往的理论教育,加深对人际交往的理性认知。这对于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正确的交往理念至关重要。学校可定期请专家开设心理学、交际学等有关课题的讲座。专家们生动翔实的例证、鞭辟人里的分析、高屋建瓴的概要、深入浅出的引导,不仅可以令同学们茅塞顿开、柳暗花明,更可以让他们心悦诚服,从而起到细雨润物的效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针对大学生年龄段生理、心理的实际状况,制定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选择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如此既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又有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重视人际交往实践,掌握娴熟的交往技巧

  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这段较为集中的时间广泛地接触社会,开展诸如社会调查、打工务农、科普宣传等各类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学会如何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交流,还可以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生存状况,增加对社会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利用周末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环境保护、关爱孤残儿童、敬老助老、帮贫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了解人与人的交流实际上是心与心的沟通,有了真诚、理解和关爱,人心的隔膜就会被打破,交往的坚冰就会被融化,抑或由此,他们就能体悟出人际交往的真谛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相关课程进行人际交往的课堂实践教学。比如人际交往的情景模拟,可以给同学们分配不同的角色,在角色扮演和互动中学习交往技巧;然后进行角色互换,体会不同角色在交往中的心理差异,锻炼不同的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教学搬出教室,带学生到人群中去进行人际交往的实时实地演习,教师只给同学们指导性建议,至于交往目的、对象、过程等皆由同学们随境而定,如此可以引发同学们的交往兴趣,调动他们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重视心理咨询工作。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

  培养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对历史、经济、政治、时尚、新闻、热门话题等等有广泛的兴趣及独到的见解,如此才能凭借自己深厚的知识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春风化雨。滋润咨询者的心田。进行专业心理咨询。这是指在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同学进行的心理咨询活动。教师针对咨询同学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心灵慰藉、交往理念阐释和交往技巧指导,使他们逐步消除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调查报告 篇3

  一、调查原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知识经济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加紧迫的任务。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学习习惯导致低效率的学习,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实践活动。我校是农村小学,孩子年龄小,思维能力不成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掌握英语这一工具促进其他各门知识的学习质量。教学领域的发展同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永无止境的,通过研讨,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更好地知道英语教学的实践,推动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具体内容

  (1)课堂学习习惯

  ① 是否注意力集中② 能否积极发言③ 能否主动思考④ 能否遵守纪律

  (2)课前预习习惯

  ① 是否提前听新课部分的录音② 是否阅读课文③ 是否查找新单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3)课后复习习惯

  ① 是否认真、独立完成作业② 是否检查作业③ 是否分析错题原因、及时订正

  (4)其他

  ① 是否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所学英语② 学习课文后,是否理解内涵并付诸实际行动

  2、调查的方法

  (1)随机抽取茹各庄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五十名

  (2)问卷调查法和行为观察法

  三.调查结果

  1、注意力易分散

  小学生正处于多变时期,他们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是教学原则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新课时,教师设置了角色扮演的环节,请同学们到黑板前面来表演,但轮到一位小姑娘的时候,她不愿意上来,老师认为她是紧张、害羞,便鼓励她,其他同学也一起鼓励,有的同学甚至去拉,没想到小姑娘反而哭了。这就是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是没做好“备学生”:原本大家都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这一事件使得课堂秩序一下变乱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从课堂学习转移到这位小姑娘身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不明显

  从“机械地学”向“主动地学”过渡较迟,有些学生上课也认真听课,但仅仅停留在“听”的被动学习阶段,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无法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得有些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

  3、克服困难的意识不强

  很多学生经过老师多种教学方法的激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想依赖老师、父母、同学,不能迎难而上,缺乏钻研精神,最后向困难妥协,久而久之,这些同学的学习热情便逐渐下降。

  4、未能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往往是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长期下去,导致知识脱节、老师讲课跟不上。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也有的同学,该记的没有记住、该明白的没有弄明白就忙于做课外题,结果没有抓住根本。因此,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获得知识的法宝。

  5、综合分析

  经过这次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比前几年有所改善。虽然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经过课程与教学改革给英语教学带来了长足的进步。

  小学低年级英语,按教材阶段目标为语音语调输入阶段,教学宗旨是“听说为主”,着重培养语感,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选择、编排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学生并没有把英语学习作为负担,相反却成了他们的乐事。

  四、思考与建议

  1、 创设契机,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一般单词较多、课文较长时,可以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并使课文分析较为连贯流畅,不致因教单词过多而使课文支离破碎。操作时,可让学生从“要我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找出自己想学、会学的单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学生放在主题的位置上。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集中教学,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时,也可有意识地找出所教单词具有的共同点加以分类进行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指导,多种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知道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总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定向作用。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几个单词、句子,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获取和运用英语知识,以顺利完成对英语的分析综合过程,使这个过程更加完善、更简化,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常用的方法有: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直观教学法和音乐教学。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当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许多方法,就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加以灵活运用。 在实践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种各样巧妙的办法时,英语教学,不仅变得很容易而且充满了趣味和快乐!我们认为英语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内容、手段、形式都必须体现开放、灵活、活泼的特点,让学生在广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乐学,提高学习能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的成长,他们需要活动的认识,需要兴趣得到唤起和培植,他们要主动的发展自己”。只有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发展规律,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打下“听,说,读”的基础。教师寓教于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师生关系融洽,彼此全身心投入,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学生调查报告 篇4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财商,在当前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 研究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消费的看法,通过比较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

  二、 研究过程:

  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方式:

  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体现了人们的消费是否具有计划性。从调查结果看,23%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比较稳定,属于有计划型。33%的人表示能省就省,属于节省型,43%的人表示随意消费,属于随意型。相当多的同学对自身消费约束能力不强,在消费上呈现出随意性甚至奢侈的倾向。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又是独生子女,消费行为上表现出不成熟性。这主要表现在: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从众性消费、攀比性消费。一些学生从吃、穿、用到其他各方面都与人比排场、讲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这既给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影响了顺利完成学业,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消费支出项目中比重最高的是伙食,高达33、33%,其次是购物方面的支出占20、33%,再次是交通、通讯开支占14、63%,而交际,学习方面、娱乐方面、方面分别以13、01%、8、94%、9、76%紧随,可见,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结构中,食物方面的支出占据了绝对地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

  调查中还发现,电话费、娱乐费用、交际费用和恋爱费用随生活费的变化而变化,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每月购买学习用品、书籍等消费支出却不足50元。而且,许多大学生并没有在意自己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尚没有明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

  大学里现在流行五大件的说法。这五大件就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MP3、录音笔。

  手机,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学生五大件中最为普及的一件。随着高校学生中手机用户的急剧增多,校园里的通讯业务市场成了一个巨大蛋糕,各大通讯运营商为了切割最大的那份蛋糕,不仅把营业厅搬进了高校,还纷纷推出了针对高校学生的校园优惠套餐。 学生应该锻炼自己的理财能力,不光是电话费也好,或者其他生活费用也好,都要注意支出必须跟自己的支付能力成正比。 在现代社会,打电话、上网都是大学生必要的、正常的生活方式,但是必须注意节约,不要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外,要多花些精力在学习上,上课时间发短信是不对的。很多学生刚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重,在自我克制的能力方面比较差,因此学校也应在这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目前大学生在校大多都属于享乐主义,经历过高考那紧张的生活之后,到了大学就一下就轻松起来。突然间离开了父母,再也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絮叨。这样的生活对于刚从高中走不来的学生是非常不适应,以至于如此轻松的生活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没有了学习负担,自由自在的生活终于到来,这样的生活是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就梦寐以求的。这样,娱乐便了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极差,大学生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生和娱乐的时间,使大学生们无限制的放纵自己,从此远离了学习。

  在此提醒大学生们,考上大学并不是学习的终点,我们要继续前进,学习更多知识,为以后真正步入社会做打算,也希望家长和老师们能在学生初等教育阶段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这样大学生就会在大学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交际消费的支出大多涉及同学朋友聚会。交际活动可以增进感情,可以交流沟通,可以认识新朋友扩大交际圈,给自己多条出路。

  一方面,交际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学生可以适当参加与朋友沟通感情;而另一方面,交际消费多了,家庭的开销增大了,对学习也会有影响,社交太频繁,人会比较浮躁,学习上的认真刻苦劲儿也会削弱。部分清醒的学生真正认识了这种所谓人脉费用危害。求人不如求己,与其花金钱、时间去搞人脉交际,还不如努力学习,学业有成,打造一番事业,不比把理想寄托在他人身上更有把握 。

  大学生毕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对于面子和应酬上的开销应该适当节制。同学们完全可以在学习之余靠自己的能力赚取生活费,而对于父母给的生活费应学会算着花,而不是大肆挥霍。

  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23、2%,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感想与体会:

  大学生要控制欲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购物时不要急于出手,多参考别人的意见。另外要学会理财,制定每月的开销计划,进行消费记帐也是大有帮助的。理财其实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如何去规划、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我们关注消费和理财,希望可以探讨到我们大学生自身的一些消费特点,以使我们今后可以更理性的消费,更明白的消费。

学生调查报告 篇5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大学生,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20份以上。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择业心态特点

  1.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有较高的抱负水平。不过现实却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2.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3.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可是,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恐惧,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

  4.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大学生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明确,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

  1.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首先,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等。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再次,大学毕业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2.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期。当前,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高校的配套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这种状况是毕业生产生不同择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三、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消极心态。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大学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

  1.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毕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社会和毕业生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制度,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态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学生调查报告 篇6

  一、 大学生班集体意识现状及分析

  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办法,发出44份调查表,收回有效问卷41份,问卷有效率100%。分析结论如下。

  (一)1、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

  (1)在对班集体的认知上,集体主义价值观得到普遍认同。

  76%的学生认为大学集体是温暖的家,心灵的归属,有10%的学生认为集体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另有14%的学生不清楚大学对于他意味着什么。这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能将集体置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将大学集体看的很淡。

  (2)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

  40%的学生认为大学能给自己带来温暖,32%的学生认为大学能给自己带来热闹,21%的学生觉得大学能给自己带来荣誉,仅有7%的学生认为大学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和束缚。大学生在集体中,大多数恩能够生活的比较开心,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舒心,仅有少部分无法正常融入集体当中,这说明,集体带给学生的多是积极的影响,而学生对这种影响给予了正面的认知与反馈。例如:

  学生对班级开展班级活动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认为根本没必要看站班级活动。

  2. 大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目的

  在调查的41为大学生中,只有14位同学选择了参加班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树立班级形象,而选择活动本身意义的同学有2位,还有5位同学觉得参加班级活动是为了好玩。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班级的凝聚力,而是取决于活动本身对自己是否有益。

  3. 不想参加班级活动的原因

  抽取问卷中的第17题:你不想参加班集体活动的原因是?(选项后的数据是该选项被选择的次数)A. 活动太无聊 9 B.有事要忙,没空参加 30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D.对自己没有帮助 1 E. 其他 1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不想参加班级活动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己有事要忙,没有时间参加,大多数学生是因为这一方面的原因不想参加班级活动;第二个方面是活动本身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班级活动太无聊;第三个方面是认为班级活动对自己没有帮助,这是极少数人的原因。

  大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班的班级凝聚力。在班级活动中,能更好的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让班级更加和谐,也让班级成员有一种集体认同感。但是从这份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对班级开展的活动,是有选择的参加,大多数人更愿意参加那些有意义的班级活动或者是对自己有益的班级活动。所以要提高班级活动的参与度,必须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

  (三)班级管理模式及参与度

  班级是高校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事务与每一位同学息息相关,每一位同学都应尽量参与其中,为班级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的班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班级事务决策以及班级管理方面的参与度。

  (一)班级事务决策

  1.63.4%的同学会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可见这部分同学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决策,关心班级的发展,为班级的进步献计献策,这是班级意识强烈的一种表现。我们要明确知道,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的发展与个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

  2. 还有很多同学对班级事务不闻不问,或是持观望态度,这是对班级不负责任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当前大学生的突出特点引起的,现在的大学生想法多,实践少,集体意识淡漠。很多学生对班级的民主管理更是懒得参与,认为这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赔本买卖”。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中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思想的消极影响,一些原本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民主管理的学生也因怕被同学说三道四而畏缩不前,甚至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如班内有12.2%的同学会积极参加班内事务的讨论,有56.1%的同学是比较积极地参加讨论,这部分同学认为他们在班级决策中扮演了参与者或是助手的角色,能够为班级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有37.1%的同学讨论活动持一般态度,这些同学中有一部分认为自己扮演了观众的角色,并没有为班级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这个班级中没有同学会不积极参加讨论,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说明大家都有比较好的班级意识。

  (二)班级管理模式

  大学的班级都是由学生直接管理的,少数情况下会有班主任的指导性参与,这体现了高校班级管理相对民主的特点,尤其是允许学生轮流当值管理,这在很大成度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学生的民主管理应当走在整个社会的前列。作为身兼民主管理主体之一和被管理对象双重角色的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更自觉、更主动,民主参与热情更高,他们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管理班级的必然性。同时每个同学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是学生具有班级意识的体现。由此可知,该班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具有很强的班级意识。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该班的班级管理模式属于学生管理的民主模式,理论上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但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仅有10%的学生非常满意这种模式,66%的学生比较满意,还有7%的同学不满意这种模式。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结果呢?

  首先,在高校中,班级事务民主管理理应重视学生民主参与精神的培养和民主决策过程的体现。

  但因受我国传统文化和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多有一种思维定势:管理就是如何顺利处理行政事务,提起民主就容易和自由、无序划等号,因此真正的民主很难实现。

  其次,班团委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班团委是学生参与班级事务民主管理的最主要形式,应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班级事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很多班级的班团委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班团委干部应该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加班级的管理工作,让所有人对班级事务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班级意识与班级荣誉感。

  (四)人际关系

  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对学习、生活和健康都有很大的意义。大家在大学生活的交往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许多的问题。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中,应该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加强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大学生在与班级成员的相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很注意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常能考虑他人的感受,并且他们认为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少部分学生认为班级同学的关系不太热情,或者觉得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根本无所谓。

  2. 少部分学生不合群的原因

  (1)心理闭锁。主要表现在对同学不信任,在自己和他人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墙。有的大学生与人交往时,喜欢主观猜测,怀疑对方。对他人的敌意和猜疑,他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作为对等的回报。这样,无疑会给人际交往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自私自利, 求全责备。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但又普遍缺少社会的磨练,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这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认为他人为我是理所当然的,我为他人是难以接受的。这类大学生只能让人敬而远之,难以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自卑与清高。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有的大学生对自己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以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孤傲的心理使人在交往过程中容易摆出“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态势,这难免引起对方的厌倦和反感。

  (4)嫉贤和报复。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嫉贤妒能,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讽刺、挖苦、中伤,或者在别人遭遇困难和挫折时, 幸灾乐祸;另外与嫉妒心理相伴而行的还有报复心理,使交往双方本来可以化解的矛盾不仅得不到化解,反而加剧。

  (5)人格缺陷。人格的缺陷常常直接引发交往中的冲突,如有的人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对人充满敌意、态度生硬或是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苛求于人;有的人虚伪奸狡,为人心术不正。这些都是极易引发人际交往冲突的因素,是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班级建设的策略

  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在多数高校学生的班集体意识比较强,但仍有部分同学十分缺乏这种意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的缺失;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班级建设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 班级似乎是少数人的班级, 有些大学生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不能很好的处理好与同学间的关系。大学生这些不正确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不仅影响学习,也影响了班级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班级的和谐,每个班级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合适的建设策略。

  (一)以爱心鼓舞学生

  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领导者,他们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管理的职责。师生之间只有形成了情感的连接点,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要达到这种师生之间的融合,老师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到心灵上的慰藉。老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自尊心,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用真情感

  动学生,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师生关系。

  (二)合理设立班级成员的角色

  通过班级内部各种角色的设立,使每个班级成员在班级中都有一定的职务,承担一定的权力和义务,这有利于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班级凝聚力建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知人善任,提供展示的舞台,滋发每个成员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尤其是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利用情感力,关爱每个成员培育和谐的班级氛囤。班级要关心成员的成长成才,关心成员的亲身利益,让班级成员能够感觉到被重视、被关心,感觉到班级的温暖。

  (三)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在班级体建设中,班干部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他们既是老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更是各项工作和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总评价和总看法)、道德观及行为倾向对班级成员的思想言行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班干部队伍要具备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沟通联系的工作意识,真正成为学生好处的维护者,学习生活环境的优化者,行为言语的规范者,情绪意见的疏导者,上级政策的贯彻者,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对班干部与班集体都充满信心,这样才能促进班集体的良性发展。

  (四)制定利于发展的班级体制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的一切,归总起来,都摆脱不了纪律的形式。”创建和完善相应的规章体制,有益于学生明确奋斗目标,了解行为规范,排除外部干扰,提升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班风,形成班级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在与学校规章体制一致的前提下,创建一套系统的、严格的班级体制规范,以此来督促每位同学形成良好的习惯,使之更适应社会发展。

  (五)加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针对班级特点,每个班级形成自己的班级文化,包括班歌、班徽、班训等。以此班级特点为核心,开展各种班级集体活动,形成自己班级的文化特色。久而久之,班级都会团结在这个文化理念的周围, 并且会不自觉地把这一理念融入自己的学习或生活中去。有了共同的班级文化,就会形成共同的班级目标,并最终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班级的凝聚力便会增强,班级文化包括班歌、班徽、班训、班旗等。

  (六)开展活动,“笼络人心”

  众所周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长知识,提升本领,也方便于学生之间增进理解关心、加深感情、创建友谊。开展活动时,组织者要利用活动的机会制定整体的活动计划,使各种活动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桥梁,从而密切老师和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强了主人翁精神,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而在举行活动中,要要注重班级荣誉感的培养,因为有了集体荣誉感,就能让学生在从事各项活动时,都能做到从集

  体的角度出发,维护集体的荣誉。

  (七)合理利用网络条件

  在当今时代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它也可以为我们的班集体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大学的班级不同于初中的班级,在大学里,同学之间的相处基本上只有上课时间,甚至于上课都会分散开来,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其它途径促进大家的交流,网络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个班级可以再网络上创建自己班的群、微博等交流平台,方便大家随时分享自己的最新动态。利用网络进行班级管理是一种很时尚的管理方式,因此在同学之间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及应用。

  大学班级可以说是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家庭”,在这个家里面,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教育经历都不同,尤其是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班级的建设及发展情况。然而现在的大学班级建设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班级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指望一挥而就,更不能期待一劳永逸。加强班级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进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其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调查报告 篇7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学院团委制作《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并面向20xx级、20xx级、20xx级50名学生做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大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今明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 。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看法

  据对5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9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对就业前景感到悲观,只有少数的大学生不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但忧,认为就业形势是正常的,竟争是必然的。

  根据调查,个人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业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能力概念有所不同,其特指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所需的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等。此次问卷调查显示,高达46%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38%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2%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在校生表示在校做兼职、家教或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等是增加自身今后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而已踏上工

  作岗位的毕业生则认为,在校生应该多进行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那才是提高自己求职成功的最佳途径。这是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误区。

  三、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离

  调查中大学生大部分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以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在选择单位与职业过程存在困难。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专业结构设置落后于市场发展。99年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急增,但扩招专业相对集中,高等教育大众化,但专业相对集中、促使某些专业人才供大于求,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

  四、 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示担忧,就业压力较大。据调查问卷的调查显示,有5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找工作困难较大;12%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有20%的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6%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过大,毫无希望。

  1、由于就业压力大, 30%的同学毕业打算考研究生,以此增加竞争力;24%的同学打算毕业就选择单位就业;8%的同学毕业打算主张自主创业;4%的同学毕业打算出国;14%的同学不知道如何选择;20%的同学毕业有其他打算。

  2、在择业时,大家比较注重自己在单位的未来发展、并且要求职业符合自己的规划,大多数同学把就业看成一辈子的大事,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精神负担很重,往往不能正确定位就业期望值

  3、大家对薪水的要求较高,普遍希望在3000元以上,大多数同学对薪水过高的要求忽略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和今后的成长。毕业生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给自己合理定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长处,从而错过机会,影响了自己的就业。

  4、较多数同学已经做过职业规划。28%的同学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24%的同学通过学校老师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4%的同学通过校外咨询机构做过职业生涯规划。16%的同学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

  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是越来越不容乐观。大学生要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无足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2、在校求学期间,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心理质的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改,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大学生应该注意锻炼自己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觉着、冷静应对所有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3、正确的择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

  (1)首先,要极积、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大学了生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途径,因为能否胜任还得靠实力说话。

  (2)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不少人选择大城市、“铁饭碗”,还有外企,很少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大学生在这时应该改变一下就业观念,面对现实,就能较快的找到能够以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3)最后,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高等教育现在正向“大众教育”转变,一些大学生缺乏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就业。

【【热门】学生调查报告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1.【热门】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集锦七篇

2.【热门】学生调查报告集锦9篇

3.【推荐】学生调查报告集锦七篇

4.关于学生调查报告集锦七篇

5.【热门】学生调查报告模板集锦六篇

6.【热门】学生调查报告集锦十篇

7.【热门】学生周记集锦七篇

8.【热门】社会调查报告集锦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