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节日作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投诉建议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时间:2022-01-26 13:25:42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锦集九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作文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锦集九篇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1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全家在吃粽子,看得这么好吃的粽子,我问爸爸:“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爸爸说:“这是一个传说,你自己上网找找。”

  吃过饭,我就上网去查,原来是这样: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援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蓝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秦国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传说说给了爸爸听,爸爸夸奖我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2

  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十一五”与“午”通,“五”和为正数,所以端午,也被称为结束5重五,端午,运输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这一天演变成重要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他们喝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解放一次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之后如此。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上酒,压力邪说。虽然端午年年过,但关于端午的起源,但不是很清楚,归纳起来,大致以下诸说。

  一个端午的来历:纪念屈原说。这就是说,首先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和周都被吓,“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龙的死亡被困蚊子,世界的悲哀后,每天这投在水中彩绸饺子开车龙。它通过,屈原汨罗江后,听到当地人的消息立即划船捞救,排队洞庭湖,而不是屈原的身体结束。当时,与降雨相吻合,在湖岸边的小船汇集旁边的亭子一起。当人们得知他最终恢复时,屈大夫雨再次动员,渴望吸引到广阔的洞庭湖。哀悼,人们在河上划船,然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与唐代文秀“端午”相关的是一首诗;“端午节是谁制成,万古传闻值得笑屈原楚江空渺渺,不能直接冲洗。陈冤”。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3

  今天是一个端午节。那么我们你们可以知道自己这个传统节日是怎样来的吗?让我来给学生你们讲爷爷就是告诉的故事:从前有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名叫屈原。他是楚国人。当国家发展受到经济侵略中国危险时,向朝廷献计,却被他们赶出朝廷。屈原心里很悲伤,就含恨跳入汨罗江身亡。当地人了解得知对于此事,渔民立刻驾船打捞尸体。有的向河里撒米,让鱼吃饱肚,不去咬屈原的尸体。

  后来,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人民节日是为了提醒大家屈原的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在这一天,有赛龙舟,吃饺子,有的叶子插在门上,有的开纪念大会。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我们可以一家人吃着粽子,听着爷爷讲故事,开心极了。去立志进行一定能够热爱民族伟大的祖国。长大了一定社会报效祖国。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4

  今天是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的有来吗?

  大家是不是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那我就告诉大家吧!

  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由来就是这样的。

  我过端午节那天,南方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比赛……北方则会去踏青。

  请大家记住这个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先辈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努力。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5

  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与人们对春节与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与重阳这两个传统节日就更是渐行渐远。

  粽子似乎是端午节的标志。其实南京习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节,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苏州和杭州。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计划供应的粮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应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份,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时揭开粽叶,只觉肉香扑鼻。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地折成一个长方体,全无艺术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术活,往往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真是满室生香。

  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蒲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6

  每至端午,每读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都要被屈原深深感动。今天是端午节,我更加感动。端午,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三百六十五天的其中一天。屈原怎么也不会想到,由于他的爱国之举,从而在以后的几千年里会产生这样的一个节日。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多年,这至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在中国疆土上驰骋了那么久,却人死如灯灭,只留下辉煌的业绩在史册上;李白、杜甫、辛弃疾,同样的文采风流,绣口一吐,何止是唐宋的繁华,也似天空的云,虚无缥缈于蓝天,只在文学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是的,没有人能象屈原一样,是伟大的诗人、爱国者,能得到人们用节日来纪念他。

  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疾恶如仇、洁身自爱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人的永世敬仰!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没有几个人能象他一样伟大,能以节日的形式存在,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知道端午节,一个想家的节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众人皆浊而我独清”。不难想象,作为一个“竭忠尽智,正道直行”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被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回天乏术,这该有多么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持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屈原的精神让我们沉思了几千年。而我们却不能够象他那样活着。虽然生活很好,但是没有屈原的傲骨,我们面对许多歪风邪气不敢出头,面对恶势力只是缩头缩尾,明哲保身,想起来真的是不如人家古代的人刚直正义,并真的是无地自容。人们为了纪念他,才立了端午节,也应该说是屈原节。而现在,人们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而忘了屈原。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吃粽子。几千年来,粽子的吃法以及包装被爱吃的国人演绎的淋漓尽致,登峰造极。蜜枣粽、肉粽、冰糖粽等等,花样不少,千般滋味,万般享受。嚼着粽子的同时,有谁真正的想到此节的深层含义呢?还有,龙舟赛也是我们先人为纪念他而很早就流传下来的活动。明镜如画的湖面上,竞相争游的龙舟,显示的是我们中国好男儿的风采。岸上的人们看得热血沸腾,惊心动魄。真是过足了眼福。此时的他们是否真正想到几千年前的屈原为了江山社稷而遭小人迫害的情景呢?

  屈原是人,活生生的人,活在《离骚》中,活在爱他的人们的节日中。在这个时代,人们不会遗忘了屈原,更不会忘了端午节。他已融入了这个节日,他已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端午节也是一样的。愿端午节与屈原的精神同在。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7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在饭厅快快乐乐的吃着粽子,作文 -端午节的由来。我突然问爸爸:“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纷纷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只好自己去翻书查找。

  相传在古代,楚国谋士—屈原深受楚怀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渐渐不用他了,屈原见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悲愤不已。有一回强大的秦国派人找楚怀王议和,屈原看出这是秦王的阴谋,便去劝阻楚怀王,没想到楚怀王不但不听他的,还将他驱逐出都城。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关机牢房里,三年后因忧郁成疾死在了秦国。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国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劝说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遥远的汨罗江边。后来亲王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屈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因不愿做亡国奴而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里,小学三年级作文《作文 -端午节的由来》。后来百姓们为了保全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鸡蛋,希望江里的鱼不要吃屈原,还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在江面上划来划去以便驱赶水怪。从此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喔,原来端午节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8

  ●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xx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节日名称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的鸭蛋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近年端午节日期:20xx年6月11日、20xx年5月31日、20xx年6月19日、20xx年6月8日、20xx年5月28日、20xx年6月16日、20xx年6月6日、20xx年6月23日、20xx年6月12日、20xx年6月2日、20xx年6月20日、20xx年6月9日。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 篇9

  “五月五,是端阳节。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人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便想起了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一位楚国著名的大诗人,是一位爱国的忠臣。有一次,楚国国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秦王抓住了。随后,秦王就占领了整个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为了不背叛自己的国家,不去投奔秦王的队伍。屈原万般无奈,只好来到汨罗江边,抱起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后,都不禁失声痛哭。他们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就把家里的米饭等东西拿来纪尊给屈原。可是,一天晚上,有人却梦到屈原的脸瘦了许多。这个消息在楚国传开了,人们纷纷议论着,为什么丢进河里那么多东西,屈大人的脸还会瘦呢?后来人们才知道是被河里的鱼蛟虾蟹吃了。这时,村民们就用竹筒包上饭,丢到汨罗江中去,这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粽子。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去吃屈原的遗体,要保护他的遗体。

  就这样,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都将粽子投到汨罗江里,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从此,人们就将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也从此成了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锦集九篇】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锦集8篇01-24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锦集八篇01-25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锦集6篇01-24

端午节的由来作文锦集7篇01-26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锦集五篇01-24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锦集六篇01-24

精选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锦集5篇01-24

有关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锦集五篇01-24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的作文锦集八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