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
投诉建议

百家讲坛观后感

时间:2019-10-09 15:45:27 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8篇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百家讲坛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8篇

  【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这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乱。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就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向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但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明白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篇二:《百家讲坛》观后感】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篇三:《百家讲坛》观后感】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篇四:《百家讲坛》观后感】

  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都会准时收看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百家讲坛”是由一些大师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分析一些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为人处理的道理。

  我是在妈妈的强迫下看的,那时,我喜爱的动画片名侦探柯南》正在热播中,我自然是一万个不情愿,可是,妈妈可不管这么多,直接调到了十台,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没办法,我也只好忍气吞声地呆呆地看这“百家讲坛”。但是,渐渐地,我被里面的故事吸引了,从王立群读《史记》,我知道了一个朝代兴衰的历史原因有很多,明白时代是一步步前进的。从易中天讲诸子百家争鸣,我知道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等思想的具体的内容,虽然有些我还不太明白,但我一定会读读这些经典,吸取里面的精华。

  从鲍鹏山《新说水浒》,我明白了故事中各个英雄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在以前,我还只是简单地认为《水浒传》只是一本打打杀杀快意恩仇的书,通过鲍鹏山老师对里面细节的讲解,我知道了看名著是要细嚼慢咽地,里面108条好汉,个个性格不一,来历不同,作者能处理得这么好,每一个英雄好汉的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各自的归宿安排得合情合理,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有时间,我一定再细细地咀嚼这部经典。从曾仕强教授讲胡雪岩的启示,胡雪岩能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我明白了诚信是人的第二性命。从钱文忠老师解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四书五经的一些大致情况,以后,我也会慢慢地去读这些经典。

  “百家讲坛”已经成了我的精神食粮,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一天如果没“吃”,我会觉得心里空空的。里面讲解的一些道理,必定会使我受益无穷。我会一直看下去的。

  【篇五:《百家讲坛》观后感】

  多舛一生所作的总结。

  苏轼,一个集世间才、情、人格魅力于一身,少志却风云突变,屡遭挫折,在逆境中却能做到洒脱和豁达的人。苏轼的人生虽让充满了崎岖和坎坷,遭遇了诸多的不幸,但他并没有一撅不起,放弃对人生、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无论他被贬谪到何处,他都能放眼国家为民请愿,为民造福,所以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苏轼是不幸的,因为到死他的才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善良的女人始终陪伴着他,相继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许正是苏轼的不幸,造就了他的伟大,让她的诗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峰。但少年的天才,又让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他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让他的英明成就终身。

  正像老年的王安石感慨的那样:“不知几百年后才能出一个像子瞻这样的人物啊!”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像苏轼这样的全才也许真的是不会再见到了,而我最念念不忘的并不是他留给世人的两千七百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八百篇文章,而是他曾经创造的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最高分,这怎能不让我钦配的敬仰呢?

  苏轼的一生充满忐忑,或有文坛上的高峰,或有科举试中的百年第一,或有仕途中的崎岖和坎坷,或有晚年的潦倒。但苏轼的一生的确是传奇的,带着独有的豁达潇洒,平和自在,这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有所感,不外乎对自己的追求,像苏轼一样只要生命之水还在流,那就去奋斗,莫要随流年毁弃人生。人生每一刻都是希望的归处,奋斗的地方。

  【篇六:《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中午,我看了一部名为《百家讲坛》的历史演讲片。

  看了此文,我感慨万千,因为大将军陈平为刘邦战胜过许多国家,帮助了刘邦平定叛乱,辅助刘邦统一天下,成为天下至尊。可最后,他孝文二年后死了,这让我们这些敬拜陈平大将军的人都悲痛不已。

  陈平平生都有许多远近闻名的事件,例如:声东击西救刘邦、计封韩信灭项羽、献美女图解白登之围……这些举措都让刘邦一统天下、造福人民的计划得以延续。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见汉文帝刘恒)。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

  陈平,不仅仅是西汉历史人物、开国功臣,他还是我们的榜样,因为他的智勇双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篇七:《百家讲坛》观后感】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篇八:《百家讲坛》观后感】

  今天的《百家讲坛》我看的是真假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是太好,民间客气的说叫奸雄 ,不客气的说叫奸贼,鲁迅先生称曹操为英雄。这样一来对曹操的评价就有三种英雄、奸雄、奸贼。

  民间传闻曹操为人奸险歹毒,他奸诈中有真诚,这正是曹操辛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他也有坦诚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他竟也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让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曹操的祖宗骂起,后来袁绍败了,陈琳做了俘虏,别人把陈琳抓到曹操面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我又没有得罪你!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是继续做你的笔杆子吧”。

  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前面是他性格的一部份。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毒辣,既宽容又报复。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曹操能够如此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8篇】相关文章:

1.百家讲坛观后感范文

2.《百家讲坛》观后感4篇

3.百家讲坛三字经观后感

4.百家讲坛的观后感

5.百家讲坛观后感6篇

6.百家讲坛观后感

7.百家讲坛的观后感8篇

8.《百家讲坛》中学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