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投诉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1-03-05 16:55:43 读后感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7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7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他给的不是建议,而是在把他智慧的结晶传授予我们。教育素养的第一重要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所以教师对教材要有深刻的知识。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师的教育素养只能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那么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教育素养呢?下面我就教师素养方面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首先,我们教师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经常听到学生在背地里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的时候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起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些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与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或者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认识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亲和力。在学生评价教师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术能力、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满意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教师,其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茅,个人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别强,但是学生对其满意率却不是很高,这是何种原因呢?我想:这类教师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因此,某个教师可能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学生却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由此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知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学问最高,讲课最好,最终却不一定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我觉得亲和力是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

  再次,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科学、有师范性,要力求准确、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优美、科学的语言能给学生语言的营养、智慧的启迪。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能萦绕于学生的脑海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能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

  总之,要想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就需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所谓"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我们就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以上是自己较粗浅的感受,有待于进一步攻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自己能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了深深感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接下来,我想借着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你是否做到了教育公平?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

  今年,我也已经是一名任教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老师,因为班里也有这些让人头疼的学生,所以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扪心自问,我们是否都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都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反正我觉得我还没有很好的做到,仍就成为了“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虽然有时也想改变,比如在给一些后进生布置作业时,也减少了阅读、写作方面的作业,但这恐怕离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差的太远了。我想,我做不到这些,大概就和我缺少教育素养有关吧?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多数时候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有多少时间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真是太可悲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二、你是否在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教学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像往常一样听完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这位历史老师的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听课的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初听这句话,我十分诧异,因为很多教师,包括自己在内,每次在上公开课前都已经将一堂课的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准备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星期,几个月,但往往不需要所谓的一辈子的时间。匆匆忙忙,课堂完全按照预设的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却忽视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

  三、你是否缺了时间?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说。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总之,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不仅是输送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情感交流的心理学家;不仅能够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更是信息知识的应用者,主宰者。我相信,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最近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阅读”和“劳动”。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有一百条,现在就其中印象深刻的两点建议谈谈我的体会。

  一是阅读

  看完书后,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他的这一番话,能够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书中的第六条建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到: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老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书中的第十九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说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劳动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思考。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推荐中,他不仅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潜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构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书中的第九十七条建议里,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中说到:劳动已经像读有趣的书、欣赏音乐、和朋友聚会一样成为需要。他们热爱劳动,因为劳动从童年起就进入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了他们的思想,唤起了他们的最深刻的欢乐感——发现世界、进行创造的欢乐感。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取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思考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还有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但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农间劳动,对他们来说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第一次听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一个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和两朵玫瑰花。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他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当我们看到有孩子摘花时,我们又会怎样做呢?不闻不问、又或者是批评教育。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温暖,能让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苏霍姆林斯基。

  当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更是被苏霍姆林斯基深深的感动了。他是真的爱教育、爱孩子;爱思考,爱研究;爱阅读,爱自然;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有着无穷想象力的孩子。

  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反思,在我大一,刚刚接触关于教育的课程时,我很相信,只要够耐心,每一个孩子都有花开的时刻,可是我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做兼职的经历,我发现我们似乎自然地就会对那些聪明认真的孩子有一种偏爱,而那些现在看来学习有困难,态度也不好的学生,我们好像很难走进他们心里,我越来越认同边界问题,有的孩子的问题以老师的专业确实没办法,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给了我新的认识,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要去研究、去尝试。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去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有没有用错方法,孩子不应该只埋头在练习题、教科书中,这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厌恶学习,要走进自然去观察、感悟,走进有趣的书籍去拓宽视野;有没有总是代替孩子思考,本来需要他自己去独立思考克服困难,却让他重复自己的步骤,并对他说不懂就把它记下来,我小时候老师就经常这么说,可能我永远也不懂,也可能在某一天我突然理解了,但我不会喜欢这门课,因为我想像一个大侠一样,冲破难关,孩子们也喜欢在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收获的喜悦与自信,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问题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教会儿童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我喜欢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们精心创设的校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爱的角落,在劳动中创作,这解放了孩子们的双手,也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同时也需要教师也有着一颗童心,愿意去想象、去尝试。

  这是一本值得放在手边,不断回味的经典。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读完李镇西等著的《给新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已有一段时间了。迟迟没有完稿不是因为忙,更不是因为懒,只是这感想太宏大又太琐碎,每一次的感想都足以写一篇抒情散文的,因此久久觉得无从写起。酝酿了好些天,索性信着思想、信着笔直抒吧。

  人的思想就像一潭水,如果长时间没有新鲜水源注入的话,就会腐臭变质。而这新鲜水源的来源可能是积极的实践加反思,也可能是一本书,还可能是胜读十年书的一席话。“黑暗”中摸爬滚打半年的我,本以为自己时时更新的“潭水”水质还不错,可读了《给新教师的建议》之后,突然觉得自己思想的潭水因更新的太慢而即将变臭。如果没有这本书的指点迷津当头喝棒,我将在一如既往的摸爬滚打中渐渐腐臭下去。我庆幸自己恰能在此时遇见“贵人”,因为此时正是我知之不少,而又不知甚多的时候,未来,还有太多要做的事情。正如刘朝升所说:“新教师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是一个进行角色转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学生转化为教师的过程,是一个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者和实践者的过程。这个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受益于胡成关于读书的论述:“精读专业著作,有助于提升专业水平;而泛读有关文学、史学、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则能拓宽知识面,培养人文底蕴”,也向往郭继红关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建议:“静下心来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心回归家园。一本好书在手,如同享受一道精神美餐,绝不能胡翻乱读。要专注投入地读书,边读书边做笔记,肯下功夫,才不易遗忘;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地读书,才能与大师进行心灵对话”。我认同刘朝升关于教育事业的呼喊:“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能让你吃饱穿暖的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更佩服潘玉婷精辟的见解:“兴趣比分数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会学比学会重要”。当然,我最憧憬的还是李镇西润物无声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教育是看不出教育目的的教育”、“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令我陶醉的还有陶行知的“六个解放”,李镇西的“五个一”和“四个坚持”,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体现其“和谐教育”理念的句句精辟、优美、厚重的名言。

  我甚至把李镇西当做我人生的楷模,他每天的“五个一”工程更是为我的行为树立了一个标杆:“琢磨并上好一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写一篇教育随笔;读一万字的教育专著或对教育有启示的书;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我知道自己和李镇西相去甚远,无论经验、资历、还是思想认识。但我会向这个标杆去靠近,向这个楷模去学习。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扬长补短,延续以往好的习惯,养成应该具备的其他好习惯。继续坚持每天读一点教育名著并从中摘录一点名言,继续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并思考其中的教育问题;养成每天写随笔的习惯,坚持记下自己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养成经常找学生敞开心扉、海阔天空聊天的习惯,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自由、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育无大事,细碎繁琐,太多好的习惯要养成,太多好的事要去做。然而,由于精力有限,我决定现在先重点做好以上四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方,我的成长之路艰辛而漫长,未来,我的世界还是未知;没关系,艰辛的路可以幸福地走过,未知的世界充满着无限可能。我相信时间能让一个人衰退,更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后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他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确是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从哪儿找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数学专业跨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发的练习册又多,改个作业都要两节课,甚至第一次的作文我竟然改了两天,刚开学那段时间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不是备课就是改作业,总感觉完成这些工作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写简书呢?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希望大家不要让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我还了解到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问题,我以为他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以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我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班的孩子的表现欲望都很强,每次搞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说和举办故事大会、辩论赛等等,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青椒这个大家庭里总能收获满满,主讲的老师都是各地优秀的教师竭尽所能,努力吧!让自己和她们一样优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近一段,我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非浅。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虽然距今甚远,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者与我们面对面,拨开我们眼前的云雾,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今天,就来谈谈我的一点读书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一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经历,有一点启发。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以及用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是平时要对学生和蔼可亲,经常和他们一起聊天、谈心。二是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虽然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在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关于后进生的成因,苏霍莫林斯基为我们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身为老师,我们会经常去别人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从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认为后进生需要用阅读来提高自己,需要用阅读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老师也只能交给他们方法,但真正的落实,还是需要我们学生自己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班上有个叫费佳的学生,在算术应用题的学习上障碍很大。于是,苏氏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这些习题吸引了费佳,也引发了他的思考,并且能求得答案。随后苏氏又为其搜集了一套专供他阅读的书籍,约100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到五年级时,这个孩子已经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苏氏告诫每位老师必须谨记:“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老师的我们,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通过学习,我要逐渐转变自己的陈旧观念。通过慢慢摸索,努力转化好每一位学困生,因为只有这样了,才会出现真正的“百花齐放春满园”之效果。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学困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会越来越少。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关于家长给老师的建议05-1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07-0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01-30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1-02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集锦15篇)11-14

给校长的建议书精选15篇03-31

给校长的建议书(精选15篇)02-2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15篇02-17

关于给的建议书作文合集8篇11-11

关于给的建议书作文合集6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