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异乡人》读后感
投诉建议

《异乡人》读后感

时间:2021-03-03 13:06:53 读后感

《异乡人》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异乡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异乡人》读后感

  《异乡人》读后感1

  也是无意间接触到加缪的这本《异乡人》,最初吸引我的是封面上他的照片,这是一个很帅气的中年男人,面无表情,神情中却隐现着哀伤和倔强,嘴里抽着根烟,更加显出他的疲惫与冷漠;我一直被他的神情吸引着,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男人?

  故事的开头是:妈妈死了。

  第一次这样,一部还没有读够一页的故事,却让我的心深深的颤抖了一下,妈妈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最爱的,也是最爱我们每一个人的角色,一切的温暖和幸福都源于此,可是这样的人她死了,此刻,我相信一切的言语都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更无法描述主人公心中的疼痛与绝望。

  平淡无奇的四个字,便把所有的读者带入了这伤痛的境地。主人公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为妈妈的死去悲伤,而是出奇的冷淡与麻木,在整个葬礼没有掉一滴泪,第二天便与女友谈情,看搞笑电影,甚至对工作没有一丝的影响;一个对爱情、亲情、友情全然不乎的态度;这样冷漠的行为在社会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性的。

  整本书读完感觉一直很沉重,久久不能平复,可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心中的感觉却很复杂,其中的某些情节,我是看了又看,看了又看,一直揣摩其中的寓义。

  这个故事更直接的表达了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矫揉造作;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文明社会中,人人尊循着规则和秩序,进行着程序化的表演,否则就是社会的公敌,如果你违背了社会的公则,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没有得到大众的赞同,那必将受到所有人的审判。这是社会的虚伪、人性的荒谬。而面对这个无能为力的世界,主人公他尊崇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欣然接受着这世界温柔的冷漠,并用与之相同的冷漠向这个世界叫嚣着。

  对于世界而言,我们何尝不都是外来的陌客,我们看不懂这个世界,它也看不懂我们,能够与之交换的也就是彼此的冷漠无情、麻木荒诞。生存的无奈,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事实的真相无人敢于触及,因为惧怕种种,所以只好顺从着、麻木着。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是这样的吗?只是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更多的人选择着沉默,冷眼旁观这周遭的一切,于是便没有了心,没有了灵魂,成了一个个孤独冷漠的患者,没有同情,没有怜悯。周围千千万万,每个孤独的背影,诠释了生存的荒诞和无奈。

  世界是冷漠荒诞的,可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类,我们的灵魂必须是自由的!

  就像作者所说的: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们又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异乡人》读后感2

  加缪的这本《异乡人》,在初读时并未读懂。因为作为一名法学生,并不能理解主角因为任何原因去杀人而不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审判。

  后来读了清华赵晓力老师的导读,有了一点点思路,在《异乡人》的背景中,被杀的阿拉伯人是历史上的被殖民者,而主角默尔索,是白人,是历史上的殖民者,作为被殖民者,不仅没有名字,没有面孔,就连死亡时也没有任何描述,他不是作为一个人被杀死的,而是像是一件物品,只有简单的几笔白描,一个铅笔绘制的草稿轮廓,在被杀死之后,这轮廓也被擦去了,毫无痕迹,

  对默尔索的审判,从未考虑被害者的情况,而仅仅是从默尔索在母亲下葬时的态度,母亲过世后的行为去考虑其是否有罪。这看起来有些荒谬,却是本书殖民历史背景下人人信服的理由。所以这并不是一部关于法律的小说,而是关于主角成长,反抗主流价值观的哲学书。

  将书收起时,我再度仔细观察书皮上抽烟的男士,沧桑中透着深刻,偶然瞥见当初吸引我的那行字,“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电光火石间,如同醍醐灌顶,我似乎悟了一点《异乡人》的意义。

  正如本书的另一译名——“局外人”,对于这个社会而言,默尔索始终像个局外人。他不参与人群密集的活动,周日可以在家中窗前呆坐一天,哪怕只是看着街道从明亮转入暮色;他对结婚也没有期望,玛丽希望结婚,他就同意,但对于玛丽“爱不爱”的发问,他却答不上来;对于邻居的求助,他虽是有求必应,但却是一种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心态。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几乎被社会边缘化的人,对他来说,社会交往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

  因为不受社会主流文化的拘束,所以社会性的契约也都无法制约他,宗教、道德,皆是如此。他不接受上帝的救赎,不认同宗教的意义,因为无法照料母亲而将母亲送养老院。不因为社会对养老院的看法而有负担,进而继续保持不适宜的养老状态,在母亲去世时也不刻意装作悲伤,他的情感从不惺惺作态,而只是顺从他自己肉体的基本需要,这是一个冷漠但真实的.人,一个活在关系之外的人,社会对于他是异乡,死亡对于他是重生,虽然犯下杀人罪行,但他的灵魂是无罪的,是不应当被审判的。因此他接受法律的约束,按照法律程序被监禁,提起上诉,但是却拒绝神父的开导和上帝的宽恕。

  在人生的最后,默尔索虽然曾有过对未来生活的一些期望,但面临神父的诱降时,仍然表达了对主流文化的拒绝,在一番愤怒地宣泄后,他也终于完成了自我认同,完全接受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青涩走向成熟,从男孩成为男人。

  我不能去评判这种特立独行,因为我不能审判别人的灵魂。同时也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无法容身于所谓“正常”社会的人。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异乡人”的趋势更加明显。许多小众文化的爱好者,许多并不喜欢热闹的所谓“空巢青年”,他们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许并未被主流认可,但自得其乐。而社会也不应当强迫他们接受主流文化,不可以将灵魂的审判强加于任何人。

  同时我也想对那些热爱小众文化的人说:请坚持你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保护你们的热爱,“不要在意周遭对你做了什么,关键是你自己在做什么”(熊培云语),唯有完善自我、保持心性自由与精神独立,才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意外的幸福。

  《异乡人》读后感3

  《异乡人》我對於卡繆的理解,曾經只有一副他的照片。

  于一眸特立独行的眼神裡,叼著一只烟。

  言之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想必只在于此。

  是内心荒凉之后的觉醒,总是从一支烟开始。

  以抽烟的神态来看,有与全世界不放在眼里的那种,像古惑仔里东兴舎的乌鸦,有像点着烟后,将世上的一切都看低了然而又对人性充满了无限同情的,如鲁迅,还有就是卡缪这种,他的这支烟,是对世界与世情荒诞的藐视,所以还有些狡黠的光芒时隐时现。

  我在小心的翻开这本书之前。有过一些思考。是对翻译本身的原汁原味,还有对书本身,煌煌巨著之下的期待。然而就像卡缪在《西绪福斯神话》里谈到的一样,伟大的思想多启于犄角小店之内,我国的作家也有同感于此,曰做学问的是三两素心人,野村孤舟之内的推敲。

  小说起于平常,发于疏微,转折一起,而卡缪之所想所悟腾波鼓浪于此间。所以书遽然读完,有些许失落感,但是仔细反复体会,大约主人公监狱所悟,是发端,于神父之激辩,则实为本书点睛。那么失落在什么地方呢?有酣畅而不淋漓之感,大概于道理,密渗于故事和主人公的言语里,多少是少了一些更深切的直白,所说不尽,也是一种失落吧。但这也不妨于卡缪以《异乡人》而从此奠定文坛之地位。

  我又看了下导读。注意到了,《异乡人》完篇后,卡缪进而写了《西绪福斯神话》,是将《异乡人》所言犹未尽的,又洋洋洒洒的再次理论化。卡缪所体会或者想要阐述的,大概是于世界之荒诞,于人性之觉醒。所谓荒诞,我觉得,大概就是一种习以为常,人以美好之未来麻痹自己,以今日之劳烦苦忧来鞭策自己,以为未来必来,而功必成,然终究大多是滚动巨石于途中的西绪福斯,山顶一到,则巨石必落会原处,而西绪福斯之惩罚,就在于无限重复于此,世世不尽。

  卡缪于此看到的荒诞感,大概是要让人知道,目的虽然重要,然则人生本不只于此。所以,失落袭来,人还不至于崩溃的原因,是最好及早看清。看清,不是为了消极,而是明白西绪福斯以此为乐的心态,在于总能在消极里看到乐趣,以游戏般的心态抗争所有的不公,这本来就是对神的惩罚的藐视,当人不能逃离,那么总该找到一些支撑,当一时无法改变,人所做的是认同并不忘将眼神投諸于遥远的奇花异果,投諸于人生点滴的不经意,投諸于尽量的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将命运弯折,戏如弹弓,也是对这荒诞的人世的最好回击。

【《异乡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长征读后感10-21

秘密读后感10-10

《白说》读后感04-12

潜伏读后感04-06

《原则》读后感03-12

新闻读后感02-18

《船长》读后感02-18

《孟子》读后感02-10

《丰子恺》读后感02-09

《合欢》读后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