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
投诉建议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

时间:2021-02-01 15:37:49 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1

  "一个单独旅行的人要今天出发就出发,而结伴的却得等同行的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之前可能要耗费很长的时日"--亨利·戴维·梭罗

  自心中有了阅读《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想法开始至今日,已经一年时间有余,然而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迟计划而未能成行,终于最近有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拿起书本去体会作者的意境与思想,徐迟先生在译序中告诉我,心不够安静不要读这本书,不然很难读得下去,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也是我一直不敢翻开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纯净的,像嵌在大地上的一块水晶,梭罗先生称之为"神的一滴",而我从书中看见的,是一片虽然寂寞却繁茂的大自然。梭罗先生了,她陪伴他两年时光,给他灵感与思络,梭罗先生走了,她仍然如此孤独而美丽。对于我这样一位工作在非洲阿尔及利亚土地上,终日奋战在体育场建设中的卑微的读者而言,她更吸引我的,是她的寂寞与她的自得,她如我般寂寞,胜我三分自得。这次阅读,让我尤感到自己读书计划的可笑,为什么要计划呢,拿起书阅读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阿尔及利亚这块缺少娱乐并且没有喧嚣的土地给我的读书环境更适合的呢?

  人们总是不缺乏制定计划的动力而缺乏付诸实际行动的决心,总是想要做好各种准备再去行动,而这往往便会像梭罗先生说的那样——"出发前要耗费很长的时日",甚至计划一再推迟最终甚至搁浅。作为一个工程人,周围很多同事计划着要学习工程所用的知识与软,然而付诸行动并始终如一日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往常觉得这也是正常的,毕竟我自己也是如此。可当我在瓦尔登湖畔看见了纯洁透明的湖水,看到了野兽与蚂蚁,看到了梭罗先生为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毫不迟疑与不做任何妥协的精神,正是这种魅力,吸引我如同吮吸母乳一样不肯放下这本书,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缺少的更在乎。

  善恶之间,从无一瞬休战,善是唯一的授予,永不失败。一天繁忙结束后,夜幕降临,有人在散步,有人在玩游戏,有人在娱乐,有人在学习,也有人无所事事,不是所有人都有同一种行为,但是我觉得所有人都有同样远大的目标与愿景,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希望自己能获得技能与赞誉,可肯为之寂寞独行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像我一样一次又一次妥协于自己的懦弱与退缩,甚至一本书要很久才能拿起,就像这本书有万钧之重。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无疑都是寂寞的。成功的路上,你无法去等待与你结伴的人,公司中有很多人想学习法语,而成功的人都是一路独行,因为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放弃各种娱乐活动与聚餐,也不会因为迁就结伴人的时间而给自己一个放弃当日学习计划的借口。既然想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任何放松的理由,而往往自其他人的理由更让我们休息的理所当然,虽然我没有疲倦,但是我就要休息。

  每个人都想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而这些都是要在八小时之外才能看出与其他人的不同。梭罗先生想去瓦尔登湖生活,便自己拎着一把斧头开始自己的行程,我不止有一把斧头,但我知道自己缺少一种精神,瓦尔登湖这本书帮我找到了这种精神,我将秉之前行。我理解的这种精神,便是以匠心为我心,寂寞中独行,成功也许会迟到,但只要你努力,他从不缺席。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2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象可以为所欲为,有华丽的别墅,有高级的私家车,有丰盛的饭菜,有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等等,于是人们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整日以打渔为生,每天只打很少的够吃一天的鱼便在海边悠闲地晒太阳,一天一个有钱人见到他在懒洋洋地晒太阳便过去批评渔夫好吃懒做,有钱人说:“你怎么不去搞水产养殖?过几年那可以赚多少钱啊!”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有钱人说:“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每天出海打渔了!”渔夫问:“不出海打渔了那我每天干什么?”有钱人显得很骄傲的说:“你就可以整天很悠闲的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在很悠闲的晒太阳么?”有钱人语塞。

  一般而言,我认为能愿意这样过隐逸生活的只能是东方人,而且现在我甚至怀疑现在的东方还有没有这样的隐士存在,仿佛这样的人物只能活在遥远的古代,时常的我就这样想,如果我生活在古代,我愿意过那种山林生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想想就让人心醉!可是,能无忧无虑地过这种生活的人真能存在么?古代那些隐士大多是在官场不得志的士大夫,寻常百姓哪会有这份闲心,家有老小,能够抛开他们由着自己的性情去游历江湖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今要想过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还真是不切实际的,《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也只是过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便又重新入世,即便是如此这段经历也是弥足珍贵,试问有谁能花三年的光阴来尝试这种简朴生活并能够富有情趣地刻录下来自己的心迹?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瓦尔登湖》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3

  很惭愧,对于这本璀璨的不朽之作,过去我只是从有关的书刊上看过一些介绍。在老师的推荐下,暑假里我的手中就有了这一本徐迟先生翻译的最新修订本。

  正如徐迟先生在序中所说,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梭罗在《瓦尔登湖》详尽地描叙了森林中的自然环境和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他来到了瓦尔登湖,“是因为我希望能谨慎地过活,而对生活的基本现实,看看自己能否学到生活必定会教我的东西,以免临终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没有生活过。”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美国独立日,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

  他在书中写下如何建筑木屋,种豆,锄草松土,阅读或者在雨后穿越荒凉的旷野和沼泽,以及在黄昏中逡巡在的门口,隆重地守侯那些决不会来的客人。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梭罗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以致于很多的人误将此书理解成一本有关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的美感。

  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千年如一。风中山毛榉的甜香,赤杨或白杨摇曳生姿,豆子的柔美吟唱,贝德福或康科德的钟声,遥远山脊上的微蓝,古代的醉鬼和宴饮者的顽固的精灵,菲茨堡铁路上呼啸而来的汽笛,在不同的时间来到湖边流连……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4

  《瓦尔登湖》是我看得最辛苦的一本书,好几次读不进去就把它放在一边。老实说,我对梭罗在湖边过着隐居的生活一点兴趣也没有,我也不屑于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妙的自然美景,在我看来,那些也不过是用一些描绘性的语言勾勒图画而已。我到底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样,也想过这个问题。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2月拿到了《瓦尔登湖》这本书,刚好是我在放寒假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好羡慕我有一个月的假期。但事实上,这一个月,我很抓狂。家婆在我一放假就跑回老家去了,我一个人带着俩宝,从一日三餐到家务琐事,我每天的24小时就被各种一地鸡毛包围着。作为职场女性的我,突然转变为一个全职妈妈的角色,你无法想象我是多么不适应。每天,我围着孩子转,我甚至没有时间好好来照顾自己,我感觉自己活得好累。每天晚上,小宝醒来2次,我就陪着醒来2次。到早上,我不想起床,常常睡到十点左右才起来,导致大宝总是没有准点吃早餐。我知道这样不好,也常常因此责怪自己。我感觉我这个妈妈做得糟糕透了,越是这样评价自己,我就越对生活失去信心。我就像那拉着石墨的驴,一直在原地转圈圈,虽然也有收获,但我找不到方向。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状态,让我始终无法和《瓦尔登湖》对话。梭罗说“我并不能为太阳的升起帮什么忙,最重要的是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在场。”看到这句话,让一个在假期里过得昏天暗地的我,感觉无地自容。长这么大,我还真没有几次关注过日出。就算起得早,也是忙于各种事物,无暇欣赏美景。有一次,我下定决心,五点多起床做家务,然后等着太阳升起,那种感觉,就像自己成了造物主一样,因有了这清晨的一个多小时,自己这一天的生命变得很特别。

  在我把《瓦尔登湖》封存起来期间,我无意间搜罗到一本叫《赢在今天》的书。我想,对于一个嗜书如命的人来说,书就是最好的解药。《赢在今天》这本书主要的理念是:让每一天成为杰作。在书籍的引领下,我尝试着做《工作日程表》,开始真正把“时间”看作比金钱还宝贵的财富。时间,是永远行进的列车,如果我们能清楚知道自己站在每一节车厢该做什么事,我们的内心也会归于平静。据调查,很多人的压力来源于“时间管理和金钱”。上帝是公平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大家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

  确切的说,时间是无法管理的,它只会不断流逝,关键是我们拿它来做什么,它于我们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当我内心回归平静时,我那颗浮躁的心才开始安息。再次回到《瓦尔登湖》上,心灵沉浸在文字中,与梭罗平静地对话。我幻想着有一天能过上这样简朴的生活,居住在湖光山色里,闲暇时品一壶茶,读一本书,听听鸟鸣,看看虫蚁。每天在太阳升起前,就开启一天的工作。住在城市里的我们,内心渴望的那份宁静或许来源于对大自然的依恋。文明就一定比野蛮好吗?你看,孩子们都不喜欢待在家里。梭罗说“我们的房屋是如此笨重,我们往往不是住在里面,而是被囚在里面”。看来,拥有一栋豪宅,还不如回归自然,做一个野蛮的文明人,平静地面对生活,享受生命本有的孤独与寂寞,直至老去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轻地说一声“嘿,世界,我来过。”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5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而只能用回归自然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6

  翻开《瓦尔登湖》,自己就像一个路人,站在这里,远远地望着那儿,却不敢贸然上前。

  远远地看见,梭罗在农户家里呆上两三个小时,出来时满脸的喜悦,拿着野苹果吃着,好像赢得了什么。他直直地向我走来,我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我耕耘了那片土地,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耕耘了他的心田。尝够了乐趣后,我就扬长而去,让他继续耕耘下去。”哦,原来梭罗将与农民闲谈作为一种乐趣。难道每天与农民聊聊天,就会快乐吗?这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无所事事。

  镜头切换,这次,我听见了大段大段的思考。“我该怎样生活啊!”这是哲学家心中的声音,他搬至湖边,一人独处,远离繁华,他试图将自己的心静下来。他只想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其他一切从简。我不解,我和很多人一样被物质的雾霾迷住了双眼,此刻忽地被拨开,重见了天日,竟被太阳闪耀的光芒刺痛灼伤,便又急急地闭上。看见人们的LV包、瑞士表等奢侈品,仍会投去羡慕的目光,甚至连人生的目标也是为了这些而奋斗。你听——“简单,简单,简单啊!”“在这波浪滔天的文明生活的海洋中,一个人的生活得经历这样的风暴和流沙和一千零一种事变,除非他纵身一跃,直下海底,就直达目的港了。”这说得多形象啊,我们每个人都微小得如同这海中一滴,却要战胜如此大的风浪才能得以存活。但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样的深海波澜中,包括我。此时我像被说穿了一般难堪,但是尽管如此,我又能如何办,难道从此不乘车搭地铁,难道不要邮局,难道不要新闻?哦!这一切,我也只能对梭罗不住地赞佩,并且为自己感到不安,然后稍稍地更注重些事实,仅此而已。

  说完了物质,该到精神上了。“要坐着,并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自书本。一杯酒就陶醉,当我喝下了秘传教义的芳洌琼浆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愉快。”刚开始听到,就觉得一颤,随着思维的发酵,便开始反思:我读名著时快乐过吗?很快,我便搜索了脑海中的书目,好像都是囫囵吞枣地读的,有好多读完了只在脑子里有些浅浅的印象。继续听梭罗说下去:“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是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他说文字是繁星点点的苍穹,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是对我这么多年来读书生活的批评和讽刺。我觉得自己一点一滴地被暴露出来。越听梭罗赞美文字,心中就越是不安。“它们之被群众阅读,有如群众之阅览群星,至多是从星象学而不是从天文学的角度阅览的。”“阅读是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再后来,又有一说,“如果别人是传递此种食物的机器,他们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智力的官能完全像蜕皮一样蜕掉。”这难道不是在讲我吗?我捂住耳朵,捂住脸,不愿也不敢继续听下去,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要学圣贤读书。

  突然间,传来一阵大自然的声响,我听出了柔枝折断的“咔嚓”声,听出了火车行进的轰鸣声,听出了市场上喧闹的交易声,听到了动物们嬉戏的声音,听到了叶子松枝的响声,最后是一声来自内心的呼唤:“大雪中既没有路通到前庭的门,没有门,没有前庭,更没有路通往文明世界。”然后声音似乎戛然而止,刚才的警句好像绝响一般。生活尽管如此丰富多彩,但梭罗仍然更加欣赏自己那简单的生活。

  最后,一切声音都消失了。脑海,只剩下了幕上一个孤独的人劳作着,休息着。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然后幕渐渐拉上……

  多一点精神上的需求,少一些物质上的享受。我愿意以此句作为结语。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7

  在珍爱自然中善待生活——《瓦尔登湖》读后感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深深影响了一代人,许多伟人也拜读了此书,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此书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哈丁曾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是一部圣书。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须得反复读才能体会得到其感情的丰厚! 静静地走进《瓦尔登湖》,我跟随着梭罗漫步林中,聆听自然的天籁之声沉思冥想:群山葱葱,曲径幽深,山湖静寂,紫雾腾腾,我好像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午夜十分,孤云独去,月澄无影,湖畔的树木也静静地伫立,这仿佛是“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夜半流萤飞舞,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几声鸟鸣,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和着几缕“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的古韵,多美的境地,大自然给人以无限地遐想,

  梭罗说:“我蓦然觉得能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可这样的自然之美早已离我们很远很远…遥想古人是如何的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当然,也许是对天地万物的无所知,但他们生活的简朴,向大自然索取的很少很少,他们总在顺应自然,而不想改变自然,因此才给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资源,多样化的物种,良好的生态平衡,才有大自然的美景。梭罗在书中说:“湖边,群山耸立,从这个山中小湖的湖中心放眼望去,山景如此令人目炫神驰,湖山清奇超凡。森林倒映湖面,湖水不仅使近景犹如仙山琼阁,而且湖岸蜿蜒曲折,形成一条洒脱明快的轮廓线。湖的边缘没有任何造作或遗珠之憾,没有那种斧钺伐出的林中空地和湖边开垦的耕地,大自然在这里编织出一幅挥洒自如的织锦”。

  正因为没有过多的开发,自然的美才会如此呈现,才会如此清新、飘逸。如今的世界嘈杂多变,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给人带来无限的焦虑,带来的是一张张匆忙而麻木的脸,人心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忐忑不安。透过繁华而喧嚣的城市,看纷纭而热闹的人群,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留一点时间去倾听大自然的吟唱,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去领略大自然不息的生命脉动,从而得到慰藉和熏陶,让自己的人生更飘逸和洒脱呢?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8

  翻开瓦尔登湖,便能看见“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瓦尔登湖》开篇第一句话,而正是这句话,注定了《瓦尔登湖》的不凡与特殊。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知道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在我看来,作者平静的田园生活犹如那湖水,生存环境也是如此的简单。他享受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也并不乏味,虽然享受不了花哨的娱乐体验,但确可以自由地来去于阡陌之间,可以坐在露天的草地上,呼吸着新鲜、没有被城市喧嚣玷污过的空气,体验着在钓鱼时用树枝将斧头从冰窟窿里钩出的快乐。作者远离世俗的喧嚣,不屑于追求物质,他时刻享受着自己最平凡坦然的生活。“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真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这或许是梭罗通过瓦尔登湖想要告诉我们的真谛吧。

  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他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仅仅只有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像可以为所欲为,于是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为什么我们这么匆忙,以至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意识到人生的可贵,难道我们就要追求这样的生活吗?或许我们该静下来好好想想了。尽管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但这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海德格尔曾说:“我们诗意地栖居于世界上,生命于对存在的领悟中,领悟生命需要不断寻求新的途径。”也许我们如何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伟大的元素。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和充满自信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9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孤独。也许只是深夜里一个人的孤独,也可能是在看朋友们欢声笑语时,突然感受到的孤独。忽然你就感觉,诶,他们聊得好开心,为什么没有人跟我说话,我是不是被抛弃了啊。

  在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父子俩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去放鸭子。他写: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孤独会让人坠入深渊,不过它也有美的地方。

  梭罗的《瓦尔登湖》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各种情感。其中当然有孤独,梭罗用它来挑战自己。他是孤独的,但是,他并不寂寞。正是这种感受,给了他无限的力量。他独居瓦尔登湖旁,领略了四季无限的风光。这正是忍受不了孤独的人无法看到的。

  孤独真的无可避免。

  我有几个好朋友,也有和睦的家庭。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之间会发生一些小小的争端,但都能很快地和好。

  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了。除了我的好朋友,哦,我们叫她一只吧。除了一只和几个跟我玩得还算好的朋友以外,班里的其他人和我只是表面上的“好朋友”。以前合起伙来骂过我,也在暗地里整过我。为什么?因为我跟他们格格不入。

  不是同类。

  我是一个女生。照理大部分女生都是娇滴滴的,温柔似水。而我不是。我很直率,很野。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帮爷爷奶奶干农活,所以我的力气很大。甚至有时候,男生搬不动的东西,我能搬起,而且轻松自如。他们都把我看成一个怪人,把我孤立了。

  只不过孤立是悄悄的,而且还有。

  冬天做值日,一些怕冷的小女生会来问我能不能帮她们清洗抹布。毕竟这水格外的冷。而学校的水池没有热水供应。我不怕冷。在南方5度左右的寒冷天气里,我一件卫衣也不会觉得特别的冷。于是她们都来找我帮忙。我也会同意。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虽然,她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孤立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忍受着巨大的孤独。在那段时间,学校里没有人跟我讲话,包括一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回到家,我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或者把自己跟钢琴关在一起。仅仅只有家人之间的交流也会使我感到孤独。

  后来一只终于跟我说话了。不过我没有问一只为什么突然有段时间就不跟我说话。我只是默默地听着她的言语,她的喜怒哀乐。

  我明白,孤独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心理承受能力稍稍有些差的人可能会抑郁。而心理承受能力稍好一些的人承受了下来。他们挺了下来。强者都经历过挫折与困境。他们经历了不解、质疑、为难、痛苦、绝望,还有,孤独。我想努力成为强者,帮助弱者,帮助世界。

  情绪不高的时候,我会听音乐,这是一个很好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即使是最温柔的音乐也有强大的力量。让音乐净化你的灵魂,抛开所有的忧愁。

  当你向世界投以温柔,世界也会善待你。可能世界的善意会在一分钟后出现,也可能是几年后。但总归会有的。我相信善有善报。

  冯唐说,世间草木皆美。是的,世界有黑暗的一面,也有美丽到极致的一面。孤独就在黑暗和光明的中间。往左偏一些就是黑暗,往右偏一些就是光明。接受孤独,接受自己。世界很美好,我爱你们。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10

  一本宁静闲适又寂寞的书。

  一本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的书。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也如他的书般沉静而寂寞,他能从一片叶子中看出春夏秋冬,他沉醉于自然,钟情于鸟鸣,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他有时生活得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我喜欢这样的人,正如我喜欢这样的一本书。

  《 瓦尔登湖》,这本书以简单朴实的文字记录着他到瓦尔登湖边隐居的一段时光。在瓦尔登湖畔,他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

  他凭借自己的双手盖了一座简单温暖又牢靠的房子,他用空闲时间盖房,并享受其中。他崇尚自由与简单: “每一个觉得日子艰难的人可以花一美元买一个箱子,钻几个窟窿,下雨和晚上可以钻进去,盖上盖子,这样他的灵魂就自由了,外出时,也不会有房主追你要房租,有多少人为了一个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而烦恼不断;而他是不会冻死在一只小箱子里的。”

  尽管梭罗所说的很难实现,但我们要知道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房屋,都需要让自己的灵魂保持自由,是你占有了房屋,而不是房屋占有了你。

  梭罗总喜欢给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余地,每日,他有暖阳莺雀叫他起床,他有月光星星伴它入眠。饿了,走到瓦尔登湖畔,捕几条鱼吃,偶尔有时间,种一些大豆改善下生活。他活得不慌不忙,安然幸福。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此处的‘享受生活’并非指无所事事、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指享受生活,品味自然。我们应多亲近自然,抽取每天的一点时间,放慢脚步,放松心情,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也许,有人会对我的观点表有质疑,整天忙忙碌碌,哪里有时间?!

  的确,在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一天下来,时间挤满。但我们应想想,除了必要的工作与学习,一天之中,有多少时间是用在玩电脑,看手机上?微博QQ占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电脑中的花草背景取代了自然景色的博大美丽。但你们可知道:当你盯着电脑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刷看朋友圈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当你开黑王者荣耀时,西藏的山鹰盘旋在云端;当你畅聊QQ时,尼泊尔的背包客已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此时的你,仍在抱怨,梭罗的想法有多不切实际,《瓦尔登湖》内容纯粹空谈,人们根本没有时间静心享受什么所谓的。

  可是,朋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少去一些抱怨,少去一些责任的推脱。我们每个人每一天,或多或少都会剩余时间,只是有人将其用于手机,而另一些人则选择用那些时间来给生命留出余地。哪怕,他们只是坐在床边,发会儿呆。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使用时间还不如打打游戏实惠,享受自然只是无所事事浪费生命表现罢了。无所事事固然不好,但碌碌无为又有何意义?留出时间,放松自己,沉浸自然,这样做决不是从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真希望每个人都能放下手机静下心来,拥抱生活。这是我的祈愿,也是《瓦尔登湖》所教给我的自然生活理念。

  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是最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的平静、自在、简单。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纯粹的生活。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11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寂寞的书有寂寞的读法,只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他在一座小城——康科德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怜的爱尔兰人一样。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奥菲士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这种静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在沉淀,在洗涤浑浊的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自己。

  静,似清泉给炎热以甘冽;似清风给浮躁以清静;静,似古树之根——万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万事之能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吧,在静静地在瓦尔登湖畔寻觅那片刻的静谧!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12

  近日以来,反反复复地读着徐迟译本——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罗用他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纯真拥抱着大自然,用独特、睿智的思维,积极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关于对梭罗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嚷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热爱故乡农村的生活,甚至如今也经常梦回故里,也曾在春日的余晖下去乡间小路散步,观赏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涧小溪,游览溪边枯黄的野草和朦胧的冰凌。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田园。如今居住的小城,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带给人们只是房价的居高不下与上班族急促的步伐、车水马龙的喧闹繁华,喜欢的乡间旷野早已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只有从心里保留着那份淡泊宁静的向往与追求,在阅读中体会那种安详静谧的意境。归根到底,一句话——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笔下如此传神:

  “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

  瓢拂而过的风;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梭罗的瓦尔登湖——穿越时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人的心灵家园;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我想,我会经常光顾梭罗的瓦尔登湖——去感悟一百多年前睿智的思考者的坦诚与无欲。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13

  读书能使人静下来,但这本书,只能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它不是小说,没有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它不是哲学著作,没有严谨的逻辑顺序;它不是专业理论,没有让人必须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种种专业术语。我觉得它就是是一本独特的朴实的真诚的生活日记。刚开始的琐碎让我抓狂,然而抓狂过后,我获得了极大的平静享受。梭罗的文字有使人沉静的力量,有使人缓慢上瘾的魅力,甚至阅读已不再是阅读,而是与多年未见的老友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梭罗追求绝对自由的体现。而我没看到什么追求,只看到一个不被物质束缚、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羁绊,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作支撑,随心所欲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强者;我只看到,简单的生活,果真是触手可及。

  种豆,翻土,除草,自给自足;独居湖畔,净几明窗,散步阅读,亲近自然,日子过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随风飘荡,半睡半醒,无所事事的心安理得。离群索居,没有尘世的纷扰;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欲望的纠缠;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对人际交往的依赖。心放开了,心强大了,简单的生活,自然就来了。

  住处,不要求豪华气派,能遮风避雨,能满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么精致上档次,天然无污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能填饱肚子就行;钱财,不要求什么富可敌国有剩余,能满足基本饮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是梭罗给我留下的最生动的印象,很具有中国风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国儒家经典的语句,令我甚是好奇。当然,在这里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并不作深入的探究,毕竟功底远远不够。

  乡情,亲情,爱情,友情,家庭,身份,责任,别人说……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总感觉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细想想,这些受困,都是自己给予的,逼迫着自己为别人而活。可是,是否想过,如果我们不为自己而活,谁又会真正为我们而活?有人会说,我们为别人而活是因为别人也在为我们而活。那么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样子?你也许会认为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谁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凭什么要为世间的你我他考虑那么多,而不去尝试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诚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我为何非要跟着大众跳入困惑的牢笼之中?与其虚伪的无私,我宁愿选择真诚的自私。

  如果觉得生活复杂,生活劳累,那可能不是欲望过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劳心费力的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再或者,是内心不够强大,没有勇气抵挡寂寞孤独,无法独立行走于世间。因为简单的生活,本来就是触手可及的,无需纠结。

  读罢此书,一首古诗文浮现言前,久久不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愿,今后的岁月,是触手可及的简单,带我真诚的前行。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14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题记

  轻叩一本名著,细细地与梭罗促膝谈心;翻开一卷墨香,轻轻地聆听瓦尔登湖弹奏的梵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我,作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读这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尔登湖》,为我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说:“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

  真的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当时正处于工业时代,物质的优越并没有让梭罗迷失,随波逐流,他曾在《经济》中写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会被梨入土壤,化作粪肥……”

  将所谓的经济与自然对立,当人们奢侈地享受生活时,却忘记这浮华世界背后的陷阱,难道就不怕醒来之后会是一场噩梦?似乎从原始时代开始,那些可以被称得上是“智慧”的东西早已被这社会的发展所抛弃,人们对于自然只剩下贪婪,总是渴望获得什么,有时像是一个无底深渊,永无止境。

  梭罗总爱引用,记忆中影响最深的就是罗利的英译对句:

  “既然人人乐道肉身本具顽石性,慈善心肠何能不将烦恼痛苦忍。”

  带着讽刺去批判着人类的盲目,带着幽默去痛斥人类的无为。对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谓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谓的统治阶级,这对生活在基层的人民而言,生来位卑,他们活着就像一部机器,为了不让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贬值,抛弃了气概,抛弃了自尊。是的,他们的劳动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们的智慧却在贬值,难道这就是“安逸者”?这正如梭罗所言:“你刚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进绝望之乡。”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罗还记录了很多很多,终点就是起点,四季的轮回正是生命的苏醒沉睡,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淡泊是智者的动力,像是一把折扇,送来徐徐清风,拂去一片焦虑;又像是一面镜子,照清娇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质;还像是一首诗词,念时如痴如醉,回味时百感交集。

  月下共饮,湖边共赏。邀君在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这份淡泊中共寻那份静谧!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15

  --寻找

  这是一本寂寞的书。这是一颗孤独的心。

  寻找·自然之美

  “在温暖的黄昏,我常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仿佛被我笛声的魔力所吸引,在我周围游来游去,看到月亮移过呈现出罗纹的湖底,湖底上散步着森林中的碎木残片。”

  梭罗只带一把斧子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被瓦尔登湖的美景深深吸引与着迷。他熟悉湖底的每一颗卵石,河畔每一丛树木与湖中水草,就像父亲熟知孩子每一寸心事。他的瓦尔登湖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纯洁,且未受污染。他说:“如果把一大杯湖水举在亮光中看,它就像同量的空气一样无色。”他用“上帝的一滴泪”来形容瓦尔登的湖泊是再恰当不过了。或玻璃般的绿蓝色,或无可比拟、难以描述的浅蓝色,或朦胧黯淡的深绿色,是梭罗心中湖的彩虹色泽。

  他深切地爱着这片净土,静静的在湖水边打消他的寂寞。有时,他会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到正午,甚至黄昏,他不看书也不种豆子,而是在寂寞中寻找自然原本的美,亦或是生活原本的简单、淳朴与真实。

  而这种美总是很短暂。

  寻找·精神之美

  “正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或者说指明了他的命运。”

  大多数读者都熟知这句话并被它激励。我想梭罗定是一位自然的读者,生活的学者,对生活有极大的考究。他向往自然,向往淳朴简单的田园生活,他批判尘世,批判人们活得太累却不充实。他说:“大部分人过着沉默绝望的生活。”现代生活更是应证了这句话,每个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成天忙忙碌碌,殊不知哪一天就成了一具烤焦的尸体。梭罗说:“我宁愿坐在自己种的南瓜上也不用拥挤在天鹅绒软垫上。”在他眼里城市就是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的地方,人们丧失了原来的质朴与纯真,被金刚水泥蒙蔽了清亮的双眸,逐渐在生活中丢失了自我。而他宁愿一个人与孤独相伴,时刻清醒,保持独立性,在自然中做个寂寞又快乐的人。

  他对城市生活的厌恶与对城市居民的同情更反衬了他对自然的热爱。自然,大地,就像他的良师益友,用瓦尔登湖澄澈的流水抚慰他寂寞的心灵,带领他超脱俗世,重新寻找生活的方向。有人说,他是用出世的心态来体验入世的生活。他用一双澄澈的眼眸在自然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用超凡脱俗的大脑品味生命的意义。瓦尔登湖的生活,亦是他寻找自我的路。

  寻找·心灵之美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没有活过。”

  寻找是条很漫长的路,有些人在路上琢磨不定最终走散,有些人做个世事者中途放弃,有些人则静静的思考着生命的价值。我想梭罗定是在这条路上做长途旅行的人,而且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与心灵归属。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肉身的归属地,亦是其精神家园或是他的梦中天堂。陶渊明的桃花源铸就了中国文人几千年的梦,最终也只是个空梦,而梭罗如此幸运,瓦尔登湖便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瓦尔登湖的日子让他学会用纯净的心灵与清澈的眼眸去寻找人生的方向。人类并不接纳梭罗的思想,而自然接纳了他,保留他人格的独立性,又铸就了他的思想在几百年后的今天闪耀在世界上。梭罗的生活不需要掌声与鲜花,只求一颗宁静的心,在夜晚中绽放心灵之美。

  无疑,梭罗是个很好的寻找者,他的思想也因这两年零两个月的心灵自由而显得熠熠生辉,犹如一颗永恒不变的星辰,在黑夜里绽放微弱又纯洁的光芒,闪耀在俗世之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_1200字】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3篇12-09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范文3篇04-15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12-03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5篇08-19

给予读后感04-26

松鼠读后感04-26

财富读后感04-25

《成长》读后感04-17

《野草》读后感04-17

国画读后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