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投诉建议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时间:2022-03-11 15:28:12 读后感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篇1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篇2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 篇3

  这首诗由写昭君村开始,进而写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来,好像是咏昭君而非咏怀,实际上还是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不无相似之处。

  咏怀古迹其三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 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 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 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 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 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 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中的“空”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 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 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 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 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 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分明怨恨曲中论”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 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 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 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 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 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 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咏怀古迹其三里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首诗主要是咏战国晚期屈原之后的杰出辞赋家宋玉,引为知己,尊以为师。

  这两句是说自己与宋玉萧条相同,而生不同时,今思其人,故而怅望洒泪。

  两人相距千年,故曰千秋.这两句是对千古知音相逢的慨叹,叹不为人知,叹同遭不幸。

【咏怀古迹其三读后感】相关文章:

咏怀古迹·其三03-10

咏怀古迹·其五03-10

咏怀古迹·其四03-10

咏怀古迹·其二03-10

咏怀古迹·其一03-10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

咏怀05-13

咏怀06-24

咏怀05-29

咏怀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