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后感>《朗读者》读后感
投诉建议

《朗读者》读后感

时间:2022-03-03 17:21:11 读后感

《朗读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朗读者》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朗读者》读后感(精选10篇)

  《朗读者》读后感 篇1

  读《朗读者》的时候,是去年9月底。

  德国人是很严谨的,他们的文字不华丽,不卖弄,笔触冷静而庄重,真实而简单。北大出身的钱定平先生更是把《朗读者》译得相当贴近中国读者:大气、正式,而又不失温婉的美感。

  小说写的是一位少年(米夏)与一个成年女性(汉娜)之间纵贯一生的爱情。

  米夏在15岁时遇到汉娜,他的情欲与爱欲都从她那里得到了满足。他是她的朗读者,每次见面,他都要为她朗诵华彩的篇章,他们都要用清水沐浴,然后行鱼水之欢。他们相约出游,他们一起看戏,他们也吵架。米夏慢慢长大,开始结交同龄女孩。后来忽然有一天,汉娜走了,从米夏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音讯。

  两人再见面,是在法庭之上——米夏是法院实习生,而汉娜,曾经是纳粹。由于自己的秘密(她不识字)与强烈的自尊心(她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她不识字),她放弃了升职机会而去做了一名纳粹看守。同样由于这个秘密,在审讯时造成了众人对汉娜的误会。米夏凭着对汉娜的了解发现了她的秘密,他在救她与维护她尊严之间徘徊了很久,但最终选择了沉默,汉娜被判终生监禁。

  一段时间后,米夏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朗读的磁带,而汉娜竟然慢慢学会了读写,经常写些字条给米夏叙述日常生活,在我看来这就像一个小女孩一般可爱,在自尊与爱人之间,她选择过,也离开过,但她还爱,她想让他知道自己的一切,状态也好,心情也罢,无论她是20岁、30岁,还是50岁。是啊,女人爱你的时候,你就是她的全部,在她那里没有其它任何东西能和你相提并论。但是,米夏从未回过字条或者信,只是一次次地寄出磁带。这期间,米夏结婚又离婚,作为男人应该经历的似乎都经历了。

  有一天监狱长打电话给米夏,汉娜刑期将满,而米夏是唯一与汉娜联系的人,请他接汉娜出狱。米夏为汉娜今后的生活作了安排,然后去见了汉娜。原先健壮美丽的汉娜已显老态,米夏不由显露出失望。其实,这可以理解,现实的汉娜与米夏记忆里的那个不一样了,以前的汉娜有着迷人的芳香与诱人的汗珠,现在只剩下老女人的体臭。他们的爱,永远有那么一种距离:米夏15岁时,是女人与男人、成人与少年间的心理距离;米夏30岁时,是犯人与公民、监狱与社会的时空距离;米夏45岁时,是一种由害怕产生的距离,似乎只有在某种距离外才是真实可信的,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之间的爱承载不了那么多,他们都有最后的一点幻想,米夏幻想着重逢汉娜时仍有年少时的那般冲动,汉娜幻想着重逢米夏时彼此能有岁月过去后的看破红尘。可惜,可惜,可惜,米夏流露出了失望,汉娜吊死在那个即将出狱的黎明。

  是啊,汉娜有什么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呢!一切都要结束了,就在那个黎明,她将要出狱,她再也不会收到朗读磁带,她再也不会得到那种由距离产生的最真实的关心,她心中仅存的一丝温柔已经消散,仅存的一丝希望已经死去。她死了,上吊死了,死在那个黎明,就要出狱的那个黎明。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更让人欲哭无泪呢?!有些希望,并不该有。有些爱,注定不能。

  我相信,并且觉得所有人都该相信,米夏爱,汉娜也知道米夏爱,只是,真的只是,真的真的只是,他们不能爱。汉娜死后,米夏尽自己可能做了一些事。后记说这是他一生的忏悔。而我觉得,不,这不叫忏悔,而是延续。把一件应该做一辈子的事做完,而且,也许,这是最好的方式。试想,如果汉娜出狱了,接下来将开始的新生活,对她,对米夏,有什么意义吗?这是他们的爱的延续,并不因为一方的离开爱就不存在,相反,在他们之间,这样的爱,这样的不能,才是最最最感动,最最最让人一次又一次默默无语凝神沉思的。

  法国《世界报》文学主编克利斯托夫·施扎纳茨在书后评论中写道:不管我问哪个读过《朗读者》的人,他们都说“我把它一夜读完”。我相信,这本书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至少,他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也相信,每个读完这本书的人所沉浸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这部小说承载了太多,爱与性,爱与被爱,爱与背叛,爱与社会,爱与死亡,爱与生命。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还有令人无比安静的思考。

  卡夫卡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这本书就是这样。

  《朗读者》读后感 篇2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故事讲述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米夏因为偶然的原因爱上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等到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战争开始时汉娜曾在西门子任职,本来还有提升的机会,汉娜却令人惊讶地辞职当了纳粹的看守。)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

  在知道了汉娜越来越多的事情后,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也是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出于对汉娜的维护,还是对自己的维护呢?我不能理解。

  汉娜的身影一直索绕在米夏心里甚至贯穿于米夏的一生,婚姻失败的米夏在汉娜入狱八年后,开始重新为汉娜朗读名著,并把录音带寄给汉娜。这给狱中艰难生存的汉娜带来了希望,汉娜凭着录音,并从图书馆借到这些书籍,然后逐字逐句同她听到的内容进行对照,那台录音机也为此就要一会儿向前转,一会儿向后倒,一会儿暂停,因为反复退进使录音机坏过无数次。汉娜竟渐渐学会了读写,且开始满怀希望给米夏写信。收到了汉娜写来的信,内心充满喜悦安慰,但内在柔弱犹豫的米夏却始终没有给她回信。

  汉娜可以出狱了,由于没有别的亲人,狱警联系了米夏,他们这才见了尴尬的一面。米夏发现汉娜明显老了,几乎不知道如何面对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汉娜出狱的当天凌晨,汉娜自杀了。

  这部小说,看后给人一种启迪性,那就是让人性的认知和对社会的思考,来洗涤你的灵魂。

  《朗读者》读后感 篇3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读后感 篇4

  看了曹文轩教授对《朗读者》的推荐,于是,迅速找来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就想一口气读完,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每个读者都会一夜把它读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读完的。

  《朗读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认识了36岁的汉娜,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约会,每天他们都会沐浴、朗读。他们一起骑车出去郊游,住旅馆的时候以母子的名义登记。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他们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汉娜不辞而别了。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大学生了,在法庭当实习生,汉娜作为曾经的纳粹战犯成为被告。汉娜在被审的时候,为了隐瞒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从而接受了其他战犯的“污蔑”,从而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汉娜说明真相,但是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了缄默。米夏在离婚后,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带。汉娜在狱中通过录音带艰难地学习文字,并给米夏写了一些小纸条,但是从未回信。当汉娜即将被释放,米夏接到典狱长的电话,他不得不去看望汉娜,并为汉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当米夏去接汉娜出狱时,汉娜已经自杀了。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小说的语言非常严谨,非常严肃,但是读之却不觉得沉闷。读过这部小说,让我联想到了三个词——自尊,经历和朗读。

  可以这样说,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当她要被提升的时候,她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从而选择了去当兵在集中营做守卫。人说,一步错,步步错,正因汉娜这一个错误的决定,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纳粹时代结束后,她就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层层“隐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换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爱米夏,但是,她始终未将自己全部交给米夏。在米夏的心里,她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一个36岁的女人,没有家,没有亲人,不敢爱,不能爱,她只能到处漂泊,过着不稳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为了隐藏她当纳粹看守的历史,也是为了掩饰她不识字的秘密。

  汉娜将自己不识字当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耻辱,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哪怕是爱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辞而别,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保守住这个秘密。汉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谋”,是她执笔写了当时的决策的时候,她为了不在法庭让众人知道她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她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虽然她知道承认了罪责的后果。

  汉娜选择了“隐瞒”和“藏匿”来捍卫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卫自己的自尊是没有错的,但是,汉娜选择了错的方式。在她年轻的时候,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后,都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让她学会读写,但是她没有好好把握。

  《朗读者》读后感 篇5

  今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天气冷得让我直发抖,我拉开窗帘往窗外一看,整个世界都阴沉沉的。

  我生病一个星期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打针。我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医院,心里很平静,没有丝毫的害怕。虽然我生病了,但是我并不想浪费这个看书的好机会,所以就打开电子书,找到了我喜欢的《朗读者》阅读起来。

  《朗读者》这本书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写的。第一位朗读者是一位演员,他的名字叫濮存昕,人们常常这样评价他,在靠墙的桌子边随便一坐,就是一台戏。濮存昕爷爷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本《老舍散文》。他给我们朗读的文章是《宗月大师》。在濮存昕爷爷小的时候曾是个残疾的孩子,他遇到过一个像宗月大师一样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一个叫容国戚的大夫,他给濮存昕爷爷做手术,才让濮存昕爷爷变得像正常人一样。后来濮存昕爷爷读到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对宗月大师的感恩之情时,他就会想起容国戚大夫是第一个真正帮助自己改变命运的人。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别人帮助过我们,我们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我是被别人帮助过的人,我也可以去帮助身边的人。

  《朗读者》读后感 篇6

  对于汉娜来说,不让这些囚犯逃跑是她的工作,是她的职责所在,所以她听任火舌吞嗜了那些无辜犹太女囚。然而作为战犯,她在法庭上对法官的再三反问:“要是您的话,您咋办?”

  这个幸存者眼里“年轻、漂亮”,完成任务“认真负责到丧失良知”的女看守,是米夏的那个“把食指举得齐胸那么高,轻轻地划过书脊”的汉娜吗?是那个“转过身子……裙边围绕着她的腿肚子旋转起舞,然后又轻轻垂下的”风情女子吗?

  与其他纳粹份子不同,汉娜的从军并非受纳粹极端思想的蛊惑,而只是为了掩盖她目不识丁的缺陷,但她犯下的罪行却与其他纳粹一样是令人发指的。

  米夏聆听了这场审判的始终,苦苦挣扎在情义与正义的边沿,试图做到“理解与谴责”,结果却身陷其中,无力自拔。

  事实上,即使在今天,我们为所谓的“职责”,所犯下的罪责还少吗?医生的拒医、城管的强拆、警察的逼供,甚至,作为财务人员,我自己在工作中也采取过类似的“冷酷”行为……

  有时候,道德、人性与职责是根本无法相容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选择的是职责,那么我们有权力指责汉娜吗?然而汉娜的罪行又不应指责吗?

  “人不因为曾做过罪恶的事而完全是魔鬼”,作者最后说道。

  《朗读者》读后感 篇7

  原谅,这是个具有程度的动词。原谅的难以程度,与此前伤害的深浅成正比。那个小女孩作家,直到汉娜死去也没有办法对其在集中营中的“助纣为虐”给予原谅,因为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伤痕,是无法用时间和金钱来修复的。但是,她最终选择了留下那只精美的茶叶罐,这又不失是一种安慰。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给予的原谅,因为这里面没有误解与误会,而有的就是明知杀人是不对的,但是他们还是那么做了,就那么活生生的剥夺了别人生存的权利,这是没有办法能够给与原谅的,比如抗战时期的日本,比如昨天在美国发生的枪击案的枪手。所以,在现实中不要总是将自己置于最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容易给别人造成伤害,当你真正意识到那一点再回过头来想找回一次原谅时,你会发现是那么的艰难。在这一部分的描述中,我觉得作者是很现实的描写,而且就是能在生活中俯身而拾的东西,没有那般的高大上、没有那般的神奇翻转、没有那般的牵强附会,都没有,有的就是现实中的生活,就像你被偷了钱包总会去咒骂小偷、被给了一拳总要先还回去一拳是一样的。

  《朗读者》读后感 篇8

  故事讲述的是一名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少年与一名中年女子汉娜站看的一段往年恋。不久,汉娜不辞而别,米夏后来成为一名律师。再次见到汉娜是在法庭上。汉娜因在战争后期担任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为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夏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比她以往纳粹时代峰糟糕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是这个秘密是汉娜誓死捍卫的。她宁愿入狱也不愿暴露。在汉娜服役的几十年光阴里,米夏一直坚持给她朗读。汉娜靠米夏录音磁带学会了阅读识字。出狱后,米夏去接她。彼时两人都已岁月斑驳。米夏已是个青年律师,而汉娜已白发苍苍。意识到米夏对她没有当年的狂热痴情,汉娜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而这时,米夏才明白,自己有多爱汉娜……

  从爱情上来看,施林克给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幽婉隽永。一个15岁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个饱经风霜的36岁中年女性之间的令人不可思议的爱情。这样的忘年恋,倘若发生在中国,必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国情不同,发生在德国,这样的爱情只剩下两个字———“感动”。正如曹

  轩所言,“作品一直以来一一个超出所有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

  《朗读者》读后感 篇9

  朗读”、“者”、“情感纽带”是这档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每期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既每期节目中的主题词。再有主题词扩展开来,形成情绪的磁场,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目前节目已经邀请到了不少嘉宾,有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斯琴高娃、王学圻等。

  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在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而是融入朗读者精神世界的具有生命力的符号,印刻着它的情感、经历,再度蓬勃而出,引起共鸣。就仿若诗词之心赋予人们的隽永之美,也仿若董卿脱口而出的“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节目“展现着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

  《朗读者》蕴含着董卿对文学的敬仰,也蕴含着她对爸爸的爱,还蕴含着前来节目的朗读嘉宾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情感体验。

  有时候爱得如此深沉让我不知怎样表达,不如读一段你我都喜爱的文字,让我们静静聆听它。《朗读者》让你站在当下的时光中,回眸来时的路,朗朗读书声,读的是文字的美,传达的是生命的力量,守望着的是精神家园。

  《朗读者》读后感 篇10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朗读者》读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范文初中10-09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550字09-25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11篇03-02

冰心再寄小读者的读后感400字12-10

古朗月行(节选)03-28

英语读者剧场比赛07-24

读者伴我成长作文08-22

朗费罗名人名言04-20

朗读者初中观后感08-14

读者社团活动策划书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