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范文>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史记》教学总结
投诉建议

《史记》教学总结

时间:2022-04-08 12:31:36 教学工作总结

《史记》教学总结(通用9篇)

  时间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和你擦肩而过,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相信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请务必好好写一份教学总结,记录好这段经历。但是教学总结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记》教学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史记》教学总结(通用9篇)

  《史记》教学总结 篇1

  一、预习自读通大意,学案巩固知识点。

  在教学中我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去读译课文,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去复述课文,要求尽量做到和课文一致。生字词注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各种不同的句式则利用学案巩固,课课练,堂堂清。

  二、文学鉴赏强化文体意识,勿忘《史记》是传记。

  《史记》在日常教学中常被当作简单的文言文,而忽视了它作为传记的文体特征,其实对《史记》的文学鉴赏离不开真实性和文学性两个方面,我们对《史记》的鉴赏也大可以同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

  三、用《史记》拓展写作。

  《史记》是丰富的素材库。史记》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丰富民族的精神。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名句、名段、典范的事迹、典型的历史人物,都可以在写作中运用。所以只要我们从《史记》教材中挖掘材料,学会分析材料,是不难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来。

  另外,还可将练笔同《史记》结合起来。

  《史记》读后写小文章,让学生独抒性灵,轻松地感悟生活真谛,在自由地诉说中训练表达能力,加之高二学生正处在批判思维的形成时期,对人对事又有发表看法的愿望,坚持练笔,既能培养人文情怀,又能积淀语文素养,边学边写,边写边悟。

  四、用《史记》丰富生活。

  以《史记》为点,辐射到生活,让同学们读书,看历史电影,看百家讲坛,演课本剧,开展辩论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上是我教《史记》的几点做法,与同仁交流,请大家雅正。

  《史记》教学总结 篇2

  我高中的时候喜欢读书,每个周末我都会兴冲冲地拿着妈妈给我一周的零花钱去书店挑选我喜欢的书。那时我喜欢阅读先秦典籍,特别是中华书局的装订本。

  《史记》就是那时候稀里糊涂读的,然而读的很吃力,因为不认识的怪字实在太多。起初,我还蛮勤快的翻古汉语词典,可是读一章下来最少也要一个半小时。这样读下去,何时是个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偷懒的方法,遇到较生的怪字,看字里有没有套着简笔字,比如“崮”字里有个“古”。那肯定读“gu”。后来我一查字典,果然读“gu”这让我十分兴奋,从此我很少查字典,史记就这样被我蚕食鲸吞了。

  书中的内容,我不必多说,因为这样人人皆知的历史巨著不需要我这样的无名小卒来点评。我经常说,真实的人物故事会比简单的讲大道理更有教育意义,因为我从小就不喜欢长者的口吻,讨厌他们说“我过得桥都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史记给我最大的意义是对人世沧桑残酷的那点感触和明辨是非的那种直觉。我现在之所以能理智的看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得益于先秦典籍的影响,可谓“识万物于须臾”。我喜欢从书本里认识百态的人生,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所处的生活环境也不相同,在书里体会百味人生再好不过。即使现在,我还坚持这句话的正确性。

  史记里的人物很有代表性,我是将他们作为一个人来欣赏,我不喜欢给他们加上历史的功过,这是我的原则。因为首先他们是人,那些是是非非只是琐碎的衍生物,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来愈感觉史记是不可不读的书,比起那些在校园里盛行的言情玄幻,它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的盛宴。

  《史记》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我在揣摩,当太史公写完这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呢?应该是个清冷的夜晚,秋虫低低鸣叫,月亮有一半躲在云里,星星若隐若现。对这成堆的竹简,年迈的司马迁不会有一丝喜悦,他会想到父亲临死的教诲,他会想到蚕室阴冷,他会想到伍子胥,他会想到屈原,他会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颓然倒地。这时的他,已经是一具活尸了,因为所有的灵魂都已渗入竹简,成了代替他实现不朽的新的躯体。

  《史记》教学总结 篇3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从黄帝以来的上古传说,到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时间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书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它又称《太史公记》,或称《太史公书》。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而且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且有着鲜明的'个性。书中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往往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读者们的心情也会为之而改变。每个读书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为这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能够把读者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各个时代,感受着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一切的描写和记叙,都能在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史记》中有很多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的大英雄,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为别人付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带领着人们共同治理了九条河流,从而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最大程度的写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此标记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还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文王和武王。《陈胜吴广》的故事则是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着奴隶军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虽然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还有《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些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还有,我深深地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对与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罹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也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虽然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史记》在各个方面都是难得的经典,既使我轻松愉快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也让我由古人古事引发了对现在社会的思考,从而得出人生的经验和教训,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文化。读了《史记》使我受益匪浅,读书真好。

  《史记》教学总结 篇4

  在中国浩瀚无垠的宇宙长河里,有多少刚正不阿的忠臣义士,曾发光发热,为人民所喜爱,又有多少阴险狡诈的覆国奸臣,为人名所痛恨。但无论后世认为他们应该永垂不朽,还是遗臭万年,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身为炎黄子孙,就更应该了解祖先丰富璀璨的历史。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三过家门而不入”呢?而昏庸的纣王又是如何暴虐无道,终而自取灭亡的呢?忠言不腻的伍子胥,又是为什么到死也不会忘记即将降临的亡国耻辱呢?想了解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史记。

  前一段,我就读了史记中的《伍子胥之死》, 伍子胥的一生是很矛盾的。在吴国,他出谋划策,辅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为相位,治理吴国,是吴国强大,功不可没。他向吴王屡进忠言,却遭到杀身之祸,表现了对吴王的忠诚。出身“三代忠良之家,却成了最大的叛逆者,而这个最大的叛逆者,最终却死与他的忠诚,真是个悖论呀!其中,伯嚭这个人令我印象深刻。伯嚭在朝虽身为宰相,但他却是个卑鄙小人。他为了制伍子胥于死地,就不择手段,在吴王面前诽谤伍子胥,其实,就是想借吴王之手,杀掉伍子胥。我又从“而吴王夫差却以为已经降服了越国人,一心想着向北攻占齐国。”中体会到了吴王很贪心,也很固执,还没有打败越国人,有急匆匆的向齐国发起进攻。在伍子胥多次劝说下,仍采用伯嚭的战术。并赐剑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无奈的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被他人抢去,仍坚毅地说:“我死了之后;你们要在我的墓地上种上梓树,长大了,给他们做棺材;并把我的眼球挖出来挂在吴国国都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看吴国怎样灭亡!”说罢,便自剜而死了。我王的固执引得了一代忠良的死,真是可悲呀!

  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生活,有利于事业。决不能应为忠言逆耳就把别人的意见拒于千里之外,更不能压制不同意见,乃至迫害提意见的人。否则一害自己,二害事业 ,就对没有好结果。 虽然说忠于国家是每一个国民的天职,但忠于的是国,而不是那些施之不正,导致人民生活不稳定的当权者。所以我们可以说伍子胥的忠诚无疑皓如日月之辉。

  《史记》教学总结 篇5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句评价道出了史记的文学地位之高,更点明了,从史记中蕴含的道理之多。品读史家之绝唱,学会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让我们从卫君与弥子瑕的故事开始,学会做一位美德青年。

  看弥子瑕恃宠骄横之初,学会为人谦卑。弥子瑕年少貌美之时,有卫君的宠爱,这种无视规矩的行为,将她的将来埋下了祸根。弥子瑕有了卫君的宠爱,于是竟然胆敢将自己吃过的桃子献给君王。虽然这是二人嬉戏的把戏,但这种不尊敬他人的行为,也暗示了弥子瑕凶多吉少的将来。品读史记,我读出了司马迁对于恃宠骄横之辈的讥讽,更读出了司马迁对于读者的墩墩规劝,不恃宠骄横,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即使这是来自上千年前这份珍贵的圣人之训,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社会日益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各种物质条件都在不断完善,可是我们个人品格的修养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呢?这是我们所需要关心,需要探究的。

  品读史记,便很好地为我们如何修养个人品格,做出了指点,教导我们如何修养美德。

  读史家绝唱学会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在历史中学会修养一生谦谦君子之风,做大雅美德的青年。

  看卫君只重视美色之为人应多重德。卫君对于美丽的弥子瑕百般夸奖,但是待其人老珠黄后便开始翻旧账。这样的翻脸不认人的行为,在现代也时常会发生,我们应当怎么去面对呢?读史记可知,应当再重视自身道德修养才对,试想假如弥子瑕在驾车之前先请示君主,不过张口之劳,便免去偷偷驾君主之车的隐患,假如弥子瑕再重新摘得一个甜桃子,而不是献上自己已经吃过的桃子,不过伸手之劳便可免除不敬君主之罪。这些都是简单的举止,但他们真的简单吗?我想不然。这些动作当然普通,但究其本源,这些简单的动作,发自对于规则和对于他人的尊重是源自日常对于美德的重视,倘若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了修养美德,那么两面三刀的伪君子们也就无法翻旧账,倘若我们每一个人都重视自己内在美德的修养,那么以德为美的世风,也能够洗去。

  以美色示君,这样始终是外在之美色之人的利器。

  读史家之绝唱,学会修身内敛,在与人交往之中,学会修养一颗拳拳清雅之心,做大雅美德青年。

  身着素衣,却心有锦缎。读史记让我们学会了做人的准则,知道了有了美德,即使自己外在不够美丽,也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拥有了美德,就拥有了更有意义的人生。

  品史家之绝唱,在语文的学习中,学会做一个美德青年!

  《史记》教学总结 篇6

  战国时的易水河边,荆轲怀藏利刃,口中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义无反顾地踏上救国之路。

  同为战国同是水边,一代名士屈原含恨而逝。他一生忠于楚国,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投江自尽,只留下那一段段千古诗篇供后人凭吊。

  秦统治残暴,民不聊生。少有大志的项羽,以举鼎之力振臂高呼,为楚国聚集了十万雄兵,一举灭了秦国。为了楚国的复兴,他披荆斩棘,浴血沙场,获得了“西楚霸王”的称号。尽管最后败给了刘邦,但是依旧给后人留下了一段霸王别姬的千古佳话。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大唐朝廷,他有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人格。潇洒狂放的表面之下,是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是一颗希望朝廷清明、国家繁荣的爱国之心。

  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杜甫。他以天才少年的身份独闯长安,直到天宝十四年的冬天,他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后杜甫官至左拾遗,事事为国家着想,却为皇上所不喜,最终一路颠沛流离地死去。到死的最后一刻,他挂念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国家的富强!

  尽管我年纪尚小,但是我把这些故事牢牢记在心里,不断用荆轲的义无反顾、屈原的可歌可泣、项羽的盖世霸气、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来勉励自己。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跳动的脉搏。

  作为学生,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把自己的基础夯实再夯实,把祖国的未来抗在肩上举得更高走得更远。一个少年的我或许只能发出萤火之光,但是我们有无数个爱国奋进的少年,手拉手汇聚起来,定能胜过璀璨的银河。

  《史记》教学总结 篇7

  第一次读《史记》是在高二,那时候年少轻狂,总觉得历史老师讲得不够通透,索性买了一本岳麓书社的《史记》,三个月时间,囫囵吞枣。那年高考出的课外文言文里就有《田单列传》的内容,印象特别深刻。大学时,被古代文学老师一番“威逼利诱”,选修课程再读《史记》,学期考核得了一个优。上班工作后,当了语文老师,教材里有《史记》的文章节选,带着学生们一起读了一些“常规”篇目,后来还讲过几次公开课。所以《史记》对我而言,太有意义了。这次读书,又选《史记》,也算有一份情怀的驱使吧。

  《史记》一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书五部分。作为史书,虽然是以人物传记的写法记录历史,但是却依然要有大的历史框架做为成书的脉络。

  我们纵观全书,发现本纪是《史记》全书的大事纲要,是经;世家、列传是写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是纬。要想弄清某人某事与其前后左右的关系,必须看本纪;要想知道某人某事的具体细节,必须看世家、列传。所以,读《史记》必须要先读本纪和表。

  读《史记》总也绕不开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因为很多时候,文史不分家的,非要把文学和史学区分得那么清楚,可能会很难分离,分离了之后也很难确保分得通透。

  就如每当读《史记》,必然会首选《项羽本纪》(后文均称“羽纪”)。这是因为羽纪的影响太大了。羽纪堪称是太史公《史记》的得意之作,充分彰显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精神”。无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事件的记录,都有着其他本纪无法比拟艺术魅力。但是就从史学文字记录体例来看,我还是首推《高祖本纪》。而且如果系统的读《史记》,那么就更不要厚此薄彼地读了。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记录方式,在以“本纪+表”为纲要外,人物传记之间还可以起到一个相互参照的作用。比方说“鸿门宴”则在《高祖本纪》《樊郦滕灌列传》中均有记载,并且是依据传主个人视角而写。这样就能更好的公正客观记录历史了。所以我觉得读本纪也要参考这样的读法。所以这次读《史记》中的本纪,我首推《高祖本纪》,它不像《始皇本纪》、《文帝本纪》等那样简简单单,只有一个轮廓;也不像《项羽本纪》、《吕后本纪》那样集中地写人物、写事件,完全像一篇传记。它介于二者之间,既有对刘邦这个形象本身的比较细致全面的描写,同时又照览全国,又简明扼要地提挈着全国各地区、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千头万绪,而又井井有条。这才是《史记》“绝唱+离骚”的根本属性。这一点是后人不可望其项背的,比方说班固在《汉书》中将项羽“降维打击”写成列传,司马光干脆把项羽拿来做了一个帝王得失的“教材”……

  读《史记》能让我们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性思考。同时也能让我们有更直观和深刻的对于中国悠悠历史的认识。

  作为一个教语文的老师,说了这么多,好像有点偏离语文学科了。干嘛要从史学角度去分析全书的读法呢?其实,如何读书本就是一个语文学科的命题,那么如何读史书,读史书的方法也自然是语文学科的范畴之内了。读史书,可以了解其情节,但更多的还是要读出史书的原汁原味,读出作者的创作想法,在这两点基础之上,再去读史书的价值和意义吧。

  《史记》教学总结 篇8

  与经典作伴,与圣贤为友,读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哲理,读历史故事,读各地风情。经典与我有约,经典是我成长的好友。我天天读经典,天天背经典,它不断抚育我的心灵。

  人们常说:“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个好朋友。”经典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本好的经典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自小就执著与爱书,看书的我,读到现在,让我感受到经典是让人受益匪浅的东西,如果说哪本经典让我受益最大,应该说是《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三世家,七十列传5个部分,共130篇,52万余字。本纪是记载了各代帝王的;表是按世代年月次序排列历史大事的;书是分门别类地记述和记载社会经济、文物质的、天文历法、山川水利等情况的;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王的;列传是为各类人物写的传记。《史记》开创的这种体列对后世影响很大,自班固以来,各朝的断代史基本上都沿袭了《史记》的体列。

  《史记》中最让我感受最大的故事是《因小失大》。陶朱公范蠡住在陶时,家财万贯,这时,小儿子出生了。等小儿子长大成人之后,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囚禁起来。后来,朱子爱子心切,于是备足千金,准备让小儿子去楚国走一趟。可是,此时他的大儿子争着要去救小弟,并说就要自杀。众人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朱公只好让老大去,还写了一封信,让他到楚国之后交给自己过去的好朋友庄生,并再三叮嘱大儿子:“你到了楚国之后,把这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他的,不要与他争辩。”

  大儿子到楚之后按其父亲嘱托去拜访庄生,并送上千金送礼。庄生说:“你赶快回去,不要留在这儿,即使你弟弟放了出去,也不要问什么。”朱公大儿子假意离去,暗地里却在听消息。由于庄生努力,楚王决来,定大赦犯人。大儿子合计了下:“如果楚王大赦,弟弟也不是会回何必把千金送给庄生,岂不白白丢掉。”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知道他此来之意,让他自己去取钱。这一来,庄生大怒,后又去见楚王。结果楚王把陶朱公二子杀掉,第二天才大赦。大儿子就带着千金和弟弟死的消息回了家。回家后。陶朱公大笑,说:“他本知二子保不住,因为他知道大儿子的性格,看中财富,不肯轻易放弃。”

  古语说得好:“吃亏就是赢得,赢得就是吃亏。”人有的时候该放下的,一定要放下,否则后果惨重。人一定不能贪小便宜,比如说我的哥哥,他为了赶公交车去补习,就贪近路走,最后两只脚都烫伤了。人一定要有好的品德和心态,这样才能成就一番大事。

  《史记》教学总结 篇9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的纪传体通史,体现了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无论是体例还是写作风格都影响着后代史书的撰写和编纂。作者司马迁出生贫穷,身世坎坷,忍辱负重,谨承家业,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笔直书的责任感,写作了伟大的《史记》,客观地纪录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再现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画面。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故事》里,记载了许许多多令我敬佩的人,他们有血有肉,热爱祖国。其中屈原和介子推是令我最为敬佩和感动的两个人物。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他坚贞不屈,刚正不阿,最后投江而亡,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被这种爱国主义行为深深感动着。介子推是重耳的忠臣,他跟随重耳,和重耳一起受难之时,曾经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了一碗肉汤给重耳,重耳吃了肉汤渐渐恢复了,过了几年,重耳又做上了国君,他把当时跟他一起受难的人都升了官,唯独忘了介子推,众臣都为介子推打抱不平,要他去领赏,介子推不去,带着它的老母亲隐居绵山,当重耳想起介子推,后悔不已,便放火烧山,只留一面出口,好让介子推出山,等了半天,介子推没有出山,重耳进山看到介子推背着他母亲烧死了,介子推在旁写了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介子推这种舍生取义,不图回报的行为令我感动。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继承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史记》教学总结(通用9篇)】相关文章:

史记读书笔记(通用8篇)04-22

史记读后感通用15篇04-06

史记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04-22

史记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04-22

史记的初中读后感(通用13篇)07-09

《史记》中的成语04-17

舞蹈教学总结(通用6篇)09-28

舞蹈教学总结(通用10篇)09-28

高中教学总结(通用6篇)09-25

班级教学总结(通用8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