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观后感>《一次别离》观后感
投诉建议

《一次别离》观后感

时间:2019-11-30 12:18:53 观后感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三篇

  导语: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大家有看过一次别离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阅读下有关《一次别离》观后感内容吧。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三篇

  《一次别离》观后感

  《一次别离》这是一部伊朗电影,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许多奖项。很特别的一部电影,电影里每个人都不坏,但都有瑕疵,真实而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看完后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尊重。

  男主角的父亲有老年痴呆,他不离不弃,为父亲穿衣洗澡,请家政,他说只要父亲说一句话他都会很开心。为了守护父亲尽孝,他甚至愿意放弃婚姻。他用心细腻地爱他父亲,这是一种尊重。

  女家政被冤枉偷钱,更不幸的是她四个半月的孩子流产了。两种苦痛一起让她品尝,她说:她更接受不了被冤枉的感受(她绝对很爱她的孩子)。于是她一次又一次澄清事实,声泪俱下。我看到一个普通的人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她小心地呵护它不容冒犯。

  每次大人吵架,他们都会让孩子回避,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无辜。父母吵架前会温柔地对孩子说:我们商量一下,你先回房间。两位男主角仇深似海,争吵甚至拳脚相向,最后对薄公堂后,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孩子说:不要因为我们之间的争吵难过。言语里满是怜恤。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不会牵连别人。

  法官审判时很认真负责,会详细地问很多问题,会现在当事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处境和感受,但也按法律执行该有的判断。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神秘模糊的贿赂,只是一个和解人让真相显明。

  电影里几乎每个人都撒了谎,但最后都承认自己的谎言。他们为此表现出的不安和悔恨让我印象深刻,撒谎是罪,得罪神也伤害人,这是可憎恶的。我不是说撒谎后不安和悔恨就行了,就很了不起。但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连这样的反应都没有了?

  两个男人对薄公堂时,一方气急败坏开口骂人,另一方提醒对方尊重自己,很自然的提醒,像种习惯,法官也很自然地警告,像一根丝一样连续光滑,没有做作和勉强。

  其实整部电影就是记录一起民事纠纷,但平凡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影片里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力量,导演去美国领奥斯卡奖发表获奖感言也是简短有力,想到伊朗素来是强硬的,包括对美国,我想不管这个国家多受争议,但影片里那种对自己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在中国也是。

  《一次别离》观后感

  别离,是一件很令人伤感的事情,我们从出生以来,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别离。每一次的相遇,到最后,终究不过是一次别离,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次别离》。

  西敏和纳德是伊朗的一对小夫妻,西敏想带全家人迁居国外,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丈夫纳德却极力反对,因为他不能抛下年迈痴呆的父亲。西敏希望纳德为了女儿考虑和她一起走,纳德希望的`是西敏替父亲周全而留下。谁也不肯妥协,谁也不肯让步。

  西敏提出离婚,纳德没有说出任何挽回的话,甚至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唯一爱的是他们正在读六年级的宝贝女儿特梅。

  闹成离婚也并非西敏所愿,纳德并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她的事,相反她认为纳德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事实上,他们真正争夺的关键是女儿特别的抚养权。后来,有一个叫瑞慈的女人来纳德的家里做工,照顾他的父亲。

  直到有一天,因为瑞慈的失误被纳德发现,对于一个气急败坏的人无论如何是说不清的,纳德将她拽出门,瑞慈不肯罢手。最终纳德一把将她推倒在楼梯上,事情并没有结束,甚至瑞慈为此流产了,被送进了医院。瑞慈的丈夫也因此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他们一口咬定自己的孩子是纳德杀死的,如果罪名成立,纳德将会判一到三年有期徒刑。

  纳德不想坐牢,一旦自己承认知道瑞慈怀孕,他将没有辩解的机会,法官不会愿意听自己的理由,没有人愿意去关心自己的处境,他们只是希望早早结案吧。自己的名誉到没什么,但是女儿在学校遭受的将是无尽的嘲讽讽刺和鄙视,她还那么小,能够忍受这样沉重的打击吗。

  父亲怎么办,谁来照顾他,种种的担心和顾虑在他身上,法律是无情的,况且当时瑞慈对女儿说自己怀孕的事时,自己在厨房,谁也不确信自己是否听到,自己几乎是可以脱身了。这是一个谎言,因为他知道自己一直是女儿心中尊敬的父亲,不能破坏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只好说一次谎。纳德的确那样做了,当特梅得知父亲撒谎心中十分难受,她简直有些不敢相信,父亲从小就教导要诚实。父亲告诉她,如果她希望这样做的话,他会去坦白而坐牢,特梅怎么忍心,父亲也许不知道,那些刻在心中的敦敦教导,此时就是精神折磨一鞭一鞭抽打在自己身上,如今一碰到现实都要变了。

  自己留在父亲身边不就是期待母亲回来能够团聚嘛,现在就算做一个有罪的人,也要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大多时候美好的品质在现实和利益面前本身就是个谎言。虽然纳德不奢求特梅为父亲能撒了一次谎,一切都朝着那得有利的方向发展。可是瑞慈的丈夫不依不饶,甚至出现在特梅的学校特没回家的路上。

  西敏不希望一切纠缠不清下去,更不愿女儿因此受到半点伤害,提出以赔偿金达成和解。起初纳德极不情愿,因为自己只是轻推了那个女人,不可能就摔到楼梯底层的。他们纠缠那么久,她丈夫又欠了一屁股债,像他们那样贫苦的家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钱。更何况打起官司来,他们不一定付得起,他不愿就范让他们称心如意。

  那一头的瑞慈心中忐忑不安。事情的真相原来是,一天,纳德的父亲偷跑出去,因为担心老人被车撞,就上去拉他,没想到自己被车撞了,孩子也许早已胎死腹中。并非是由于纳德推而导致流产的,她害怕丈夫怪罪自己,而不敢说出真相。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她同样担心孩子会因自己接受这笔钱而遭受惩罚。

  另一边在女儿特梅的苦苦劝说下,纳德拒绝不了女儿的请求,最后同意了和解。就在那一天,双方将以伊朗币1500万达成和解时,当着女儿的面纳德突然提出让瑞慈发誓,发誓她失去的孩子是由于他推而导致流产的。

  瑞慈不敢发誓,她是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不真诚惩罚并会降临在孩子身上。最后瑞慈还是把一切告诉了丈夫,而尽管得知一切的丈夫让瑞慈不要把真相说出去,为此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最后,瑞慈还是把一切都说了出来。自然,最终瑞慈一家没有拿到那笔钱,而当纳德一家走出瑞慈家中时,他们发现车被人砸了个粉碎,而纳德和西敏的婚姻也如此车般支离破碎,最终还是走向了离婚。

  法庭上,法官问特梅选择跟随父亲还是母亲,特梅始终没开口,虽然她已经做好了决定,可是这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选择。

  她请西敏纳德暂时回避,西敏和纳德各自找了一个小角落,徘徊着等待女儿的决定。如今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也许他们被定格在时光的那一瞬间,也许心里会本想来想去的地方,也许瑞慈一家仍然背负巨债艰难度日。

  也许在纳德他身边陪伴的只有父亲和彼此。

  这部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在这部影片中,有许多的别离,有西敏与纳德的别离,有童年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别离,有道德与现实的别离。只是,这一次一次的别离,不过是重新回到原点罢了。

  《一次别离》观后感

  在大概一个多月前,我借着Touch狭小的屏幕,在网上看完了这部色调灰绿、波澜不惊的电影,我承认我泪点低,好多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然后悄悄流下来。在微博上,只要有人提及这部电影,我就推荐推荐再推荐。直到前几天,这部片子崭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终于世人皆知。我心里仿佛一块石头落下来,觉得这部好片可以被更多的人认知了。

  我想回到那个刚刚看过《一次别离》的夜晚,最初的感受,竟然不是叹服于导演的技巧、手法和男女主角及众人的演技,而是,对于片中,那个我们陌生甚至带着某种怀疑眼光的非主流国家——伊朗,心中生出了深深的敬意。虽然该片普遍在介绍中被定义为“表现出当代伊朗社会相对富有、西化的中产阶层与教育程度不高、依然严守宗教条规的劳工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但从片中那无处不在的生活与社会背景中,你却可以解读到今天的伊朗,绝对是一个正常国家,它的宗教和信仰对社会秩序所起到稳定作用坚固而踏实,人们恪守诚信,即使在最微小的地方也不愿撒谎。长幼有序,彼此心中有爱,并愿意帮助他人。民众整体的生活水准不差,甚至西化和开放的程度,也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这个观点在我与我的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所长黄平交流后,得到了他的证实。的确,在以往西方媒体对伊朗等国的妖魔化描述语境下,《一次别离》可算是一部“祛魅”之作,它令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在种种误读与曲解之下的,正常呼吸与生活着的伊朗,法庭有效而清廉,社会稳定,与地球任何角落的国家一样,有着种种小人物悲欢挫折的普通国家。

  片中,纳德和西敏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纳德在一间银行供职,西敏是夜间外语补习班的老师,他们决定带着孩子一起出国,离开伊朗。在办好了一切手续后,纳德却放心不下家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决定留下来。西敏赌气要离婚,未得到法庭的支持,只好暂时先搬回娘家住。全剧的主线矛盾就此浮出水面,西敏走了,纳德要上班,孩子要上学,谁来照顾家中的患病老父亲呢?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经介绍走进了他们的家门,这个像伊朗其他普通妇女一样的女人,带着黑纱,甚至在犹豫该不该走进洗手间帮老父亲换尿湿的衣物前,需要打个电话给宗教顾问,咨询自己是否可以碰触其他男人的身体。

  层层递进的波澜与冲突,随着这位保姆的“辞职”、意外流产、家庭索赔、双方上法庭、庭外对于真相的种种探索和沟通,直至最终令人意外的结果,一幕幕,细水长流地呈现于镜头前。我实在不想无聊地“剧透”下,而那些在最柔软与细腻处令你怦然心动的无数细节,又岂是这种鸡毛蒜皮式的“剧透”可以替代的呢。所以,有心的人啊,一定要看看它,在网上,一毛钱也不用花,有很多资源可供下载和在线观看。也但愿有人和我一样,许愿它若能顺利进入中国的院线放映,我一定会补票,再看一遍。

  然而最最打动我的,还是这部片子的绝不煽情。剧中,最后有一处隐而不发的核心真相是,那个保姆流产的真正原因,是在照顾纳德的老父亲时,因不慎没关门,老父亲独自溜出门,街对面的书报亭流连。她为了找他,被往来的车撞到,这个细节,却是在看似极不经意的、倒剥笋式的情节与对话中,最后被提到的。

  电影里,从始至终,完全没有出现过这个“被撞”的画面。我几乎可以想象到这个镜头,在一些追求泪水与“效果”的导演手中,本可以多种角度切换,各种慢镜头叠加,一幕一幕地回放,把你的眼泪往外拽。但阿斯哈·法哈蒂没有。他的另一部作品《关于伊丽》和他曾拍过的许多关于伊朗年轻人的作品,都是这样一种淡淡的滋味。以至于《一次别离》中,全片唯一的音乐,是在片尾的字幕中缓缓响起的。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比用这种最真实、质朴的片子来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尊重更美好,我也感慨于阿斯哈·法哈蒂在本届奥斯卡获奖时的发言,他说:“当伊朗在政客口中正背负着战争等非议时,我们在这里跃过政治阴影,讲述她辉煌的、古老的文化。我把这个奖项献给伊朗人民,献给所有那些尊重我们文化、鄙视敌意和怨恨的人们。”每个国家都该为这样的子民而骄傲,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诚意和爱,回报了他们并不完美的祖国。

  和其他许多网友一样,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那些花了3000万美元甚至更多钱的电影。我当然不相信今日中国是缺乏《一次别离》这样“信与义”的故事的,那么,我们的时代记录者们,回到生活中来吧,认真呼吸,认真记录吧。钱堆不出好电影。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三篇】相关文章:

1.小别离观后感

2.第一次别离作文

3.别离

4.忆别离

5.别离开

6.会别离

7.潜别离

8.别离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