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观后感>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投诉建议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时间:2021-05-30 13:54:49 观后感

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篇1

  陈琦马相伯、蔡元培、陶行知、张元济、陈望道、张伯苓、陈寅恪、华罗庚、竺可桢、黄炎培……纪录片《大师》在荧屏上讲述着中国近代百位大师的厚重人生,感人至深。

  他们生在列强入侵、民族兴亡的年代,经历大动荡、大灾难、大变化、大转型,同时也是先行者为家国天下忧思力行的百年。他们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拯救的伟大使命中。正如蔡元培所描述的,身处“黑暗主义时代”,却选择直面人生,点燃生命的光芒,照射尘世所及的地方。这就是一位位民族先贤所共有的大胸怀、大智慧和大爱。

  他们始终以“教书育人,启发民智”为宗旨,淡泊名利,不随俗沉浮。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明确“不为升官发财立阶梯”,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马相伯为启迪民智,育人立人,医治愚昧、落后、腐败等社会痼疾,认定教育乃立国立人之根本,倾其所有,捐出三千亩土地办学校。陶行知同文盲、贫瘠战斗一辈子,到最落后的乡村去办平民教育,一座晓庄师范,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黄炎培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直至今天,其教育思想仍充满生机活力。

  这些大师们又是真正的大学问家。他们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融会贯通,身体力行。他们有兼容中西的学养,是继往开来的学者,在特定的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他们的学术成就,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文明传承。

  竺可桢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现代气象学家,他倡导“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在抗战烽火中带领浙江大学成为“东方剑桥”,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打下了可贵基石。童第周是我国克隆事业的开创者,一双灵巧的手创造生命奇迹。他说“科学家不自己动手就是科学政客”,至今仍振聋发聩。

  他们还真正沉得下心来,研究学问,创造艺术。徐悲鸿到法国学美术,一心浸润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到卢浮宫和各大展馆临摹名画。因为穷困,早晨进去,一直到展馆关门,连饭也不吃,一天下来,直饿得人昏厥过去,并因此落下了胃痉挛的终生毛病。回国后,为扶掖后人,他把自己的画卖掉,当作助学金送学生出国深造。最后,更是将自己一生所留存的作品全部捐给了国家。这种学习的“饥渴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

  通过观看《大师》,我们可以慢慢回味、细细咀嚼大师们的人生传奇与精神追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宁静;另一方面,在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文化的道路上,我们研究生,必须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延续大师们对于祖国国学事业的执着和奋斗,这样才能继续这条追寻中国文化脊梁的道路。

  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芒在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阅读大师,是一场精神洗礼,是一次心灵震撼。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文化的积累。《大师》让我意识到,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可以感受幸福与价值。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篇2

  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看过之后,进一步认识了民国时期近现代中国科学家。教育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历程。例如华罗庚,蔡元培,丰子恺,刘雪庵,常书鸿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科学和艺术事业而奉献终生。

  生活在民国时期他们,是历史给予他们天然的苦难环境。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与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批的爱国者努力学习,想通过科技和教育来发展自己的祖国。所以他们紧紧的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他们通过忘我的学习,成为科学领域,教育领域,艺术领域的大师。当祖国有难时,他们毅然的放弃外国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为祖国各领域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认为如果不是有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大师们是很难面对当时的各种及其困难的条件的。如果没有艰苦的时代环境,很可能他们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看到的成就了。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罗庚,蔡元培,和常书鸿这么几位大师。

  首先让我们说说华罗庚的人生经历: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一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当时这一名著无法在国内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195O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数学方面是极具有天赋的,再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爱国的热忱使得他拥有了挑战并战胜任何困难的基础、动力和信心。从而成为数学领域里的一颗奇葩,成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再讲讲蔡元培的人生经历和贡献:

  片中这样描述蔡元培:他来自封建王朝,却成为民主革命的开拓者,他出身科举制度,却成为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他独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继承他理想的追随者为新中国走向现代书写了开篇。

  大学教育是蔡元培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还提出,大学不能只是从事教学,还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派,他还在北大招收女学生。正是他的这种开容并包的理念使得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气象更新,生机勃勃,呈现出万马奔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他的重要思想如选科制,教授治学等等亦都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开创了先河。这些理念对于现代仍然很有意义。

  从他的经历和贡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在经受旧制度洗礼的人要挣脱就思想的束缚而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多么的不易。如果没有当时的时代赋予他人生这样一个畸形的社会环境,他的人生中能够创造出这么美丽的思想之花吗?如果没有蔡元培的爱国之情,他能够克服各种旧势力的阻挠吗?

  同样是爱国之情支撑着他编制着自己独特的人生!

  最后我很想说说常书鸿这位伟大的画家。原本他可以在巴黎过着舒适的海外生活。但是他却为了保留祖国的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而毅然回到祖国。为了建立敦煌莫高窟研究所,他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妻子的离去,忍受着沙漠的艰苦环境等等,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我想如果没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执着,是不可能坚持到最后的。片子的结尾还说了常书鸿被葬在敦煌大漠中,默默的陪伴着他的热爱的事业。

  总之,从这些大师身上我们看到了执着,坚毅,勤奋等等高尚的品质,这些都是他们成功的基础,我认为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们把爱国之情融入了自己的一生之中,让自己的事业成果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做为今天我们,也要继承老一辈大师们的精神—认真刻苦,严谨,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以为祖国做贡献的爱国之情指导自己的人生。那样的成功的意义才更加深远。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篇3

  今天休息,在pps上看了纪录片《大师》系列,深受感动。看来最近感动的机会真的很多。

  首先看的是梁思成,因为之前我看了好几本关于林徽因的书,知道很多这两位志同道合的伉俪之间的事情,非常佩服夫妻俩。也知道梁思成为了保护中国的建筑,受了很多委屈。但是看完纪录片后,还是唏嘘不已。感慨他的单纯和坚持,感慨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是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他在听到北京地铁将大大破坏古建筑时在日记中写“一夜不眠,晨出冷汗”,不由地为他这颗赤子之心深深感动。因此电视中总结梁思成说“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其实只有一件事情——爱国。”我觉得很正确。如果不是因为爱国,他们俩夫妻完全可以去美国,但是他们为了亲爱的祖国,义不容辞地留下来。

  这个世界对他们是不公的,幸好林徽因去世得早,否则她如何面对梁思成后来不得不忍受的哪种刻骨的痛苦和失落?最近还有人在文章中指责梁思成不能为林徽因坚守爱情,这位作者如果知道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之后独自忍受的是多么惨烈的悲哀,她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梁思成后来又选择了爱人,难道他连这么一点温情都不应该拥有吗?我却是要为了梁思成而特别感谢林洙,可以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无私地努力地为他献出自己的爱和温暖。林徽因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赞成我的观点——你爱他,当然希望他幸福,哪怕只有一点点。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篇4

  最近看了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三位艺术家的故事,这三位艺术家都是一代传奇,在近代现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昌硕,1844年08月01日—1927年11月29日,这位来自浙江安吉晚清失意的官员以金石篆刻出身,练习书法,师从俞樾学习诗文古文,后又拜师任伯年学习绘画,他被认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集大成者,海派画家的一代传承者与创新者。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于湖南湘潭,这位先生因为家庭条件没有读过多少书,15岁学做木匠,后来被胡沁园赏识学习作画,五十五岁在北京在陈师曾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在他的生命中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贴近生活的观察画了生活气息浓重的画作。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这位来自四川的先生最后走过了世界太多的地方去没有走回到自己的故乡,他被人记住的是年轻时候以假乱真的石涛仿作、争议较大的敦煌莫高窟的临摹、晚年的泼墨山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绘画。

  这三位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大家,无一例外都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有着文人的独特气节,他们的经历都是颠沛流离,或许这就是艺术的来源,毕竟生活的磨难更加能够激发人们创作的灵感。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篇5

  看来艺术大师林风眠这一集,其中有几个人让我感触很深:

  一是国民革命成功后林画了一系列的反映当局的黑暗统治,蒋介石在看了之后只是反问了一句“青天白日下真的有这么多悲剧吗?”,并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

  张学良在听说要对林采取动作的时候说“林风眠就是一个搞艺术的画家,不至于大动干戈”。

  1928杭州国立艺专成立,花甲之年的蔡元培先生坚持为不满28岁的林风眠主持开学典礼并题写了校名,蔡先生主张美的教育会改变中国;

  在杭州艺专从重庆搬回杭州的时候,当时的潘天寿和他被不同派别的学生支持,为了教育,最后两人一起辞职;

  这些人就是民国时代的人。

  解说词中有一句“时代走的比他慢”解释了先生遭受太多苦难的原因,林先生的一生让我想起了《一代宗师》中说到的我四十岁以前没见过高山,四十岁以后才知道最难的高山是生活,他虽然没有叶问那么好的家庭,但是少年成才,有伯乐蔡元培的一路提携,让他不满三十岁就成为当时艺术的领头人,让“中国画只有经验而无方法,如果断了经验,后人只能在博物馆里欣赏前人的作品”成为了一种论调,身体力行引领者艺术的创新,时代的潮流,为杭州艺专打下自由的烙印,这也就是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他的学生有李可染、艾青、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

  不知为什么,林先生的经历让我有点想起《活着》富贵的经历,一生凄惨,最后一个人生活于人世,可是这世界这么红火,谁又舍得离去呢,又或者说人来到世上就是来经历磨难吧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篇6

  192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管理学家与心理学家联合起来,进行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实验。他们找到位于芝加哥的霍桑工厂,合作完成实验项目。

  实验开始了。专家们将以个车间的灯光亮度增强了一些,使原本幽暗的车间变得明亮有如白昼;同时将另一个车间的灯光减弱了一些,使它阴沉好似傍晚。做好了这些事情以后,他们让老板告诉员工,说现在哈佛大学的专家正在对我们进行一场实验,目的是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实验正式启动之后,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这两个一明一暗的车间,究竟哪一个的工作效率会得到提高呢?

  最初的时候,很多人都猜想应该是明亮车间的工人会提高效率,因为在明亮的工作环境下工人们的心情比较好一些,也会超常发挥。但是,结果出人意料,事实上,两个车间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都明显提高了大约15%。

  为什么光线明亮、暗淡,都会提高工作效率呢?

  后来心理学家们找到了答案——暗示的作用。他们在实验之前就告诉工人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于是,灯光明亮的车间的工人会想:是不是让我们在明亮的环境下工作,更具有活力呢?而灯光调暗的车间的工人会想:是不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安心工作呢?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车间的工人都有了一定的期望,在这种期望之下带动的效率都自然提高了。

  霍桑试验告诉我们:当你认为能力很强的时候,你就想成功靠近很多;而当你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就濒临失败了。就像那句经典的话说的那样:“你的语言就是你的魔咒。”这里的语言指的未必是出口的那种,有的时候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念头、想法,而这些无声的语言也会做有我们的行为和感受。

【关于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催眠大师》初中观后感08-14

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精选20篇)02-25

冬残奥会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3篇)02-24

纪录片《含泪活着》观后感01-20

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的观后感(精选21篇)02-25

2022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的观后感(精选20篇)02-25

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优秀观后感(精选24篇)03-08

央视纪录片《飞越冰雪线》观后感(精选21篇)02-19

2022冬奥纪录片《大国盛会》优秀观后感(精选6篇)02-25

2022纪录片《大国盛会》观后感(通用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