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观后感>《孔子》电影观后感
投诉建议

《孔子》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1-08-16 11:59:57 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28篇)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陈建斌、周迅、陆毅、姚橹、任泉等主演电影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28篇),欢迎阅读!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28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

  我记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没写读后感或观后感了,今天把电影《孔子》认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这位古代的圣人所说的很多话都是我一直学习的典范,我常常把佛教与儒教结合起来学习,它们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传的说法。

  当我看到电影最后孔子结束颠沛流离19年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跪在城门顶礼膜拜的时候,我流泪了,那是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有着无限深情却又无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爱发出的呐喊声: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

  孔子除了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优秀的军事家,对治国一直主张仁义厚德也就是礼乐仁义。认为诗书礼乐是做为君子的必修,能以礼治国是国家社稷人民之福,礼法丧失国家就会大乱。

  孔子有3000多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很多都追随先生流离云游,其中冉求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国请去做将领,孔子没有因为鲁国君上当初被齐国利用,驱赶自己被迫无奈离开心爱的国家而积怨,反倒教育自己身边的弟子:国危思将,国难用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士仁人,宁杀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危邦不入,乱邦不琚,为政不能急于求成。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凡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名爵者,公弃也,不可以久居,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人间。不要去计较太多名誉的东西,要学会装装傻,发发呆。无为,万能无不为。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若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正所谓:为善者,天必报之以福。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这就是对孔子最好的写照。世上的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该去改变自己的内心,求仁得仁,一贫一贱,交情才见。

  片中有3个镜头很有回味:

  一:当卫国夫人看着自己欣赏的孔丘问:“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孔子解释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当卫国夫人邀请孔丘留在卫国,教自己学诗再见面的时候孔丘以“不便”拒绝。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

  二:当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诀送给孔子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诀者,绝别也。

  三:当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国的时候,带给孔子一个玉环,我们知道了:环者,归还也。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电影,我会再次去观赏认真体会圣人每一句话的含义。

  儒教的学说应该提倡弘扬的,它教给人们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什么是尊孝忠义,更教会管理者懂得以礼治理国家的道理,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提出孔子学说老子学说重新搬出来的道理。

  一部给我思想给我精神上了一课的好作品,也给我知识有了更多的收获,我对我的孩子教育也很主张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对爱国敬国,尊老爱幼,孝顺长辈,担当责任尤其重要。

  仁、义、礼、立、信,是我小时候就经常听长辈们的说教,也是这些让我长大后去读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虽然我书读的不多,理解也很不够,但我是真的很喜欢,以后还要更好的学习,让我的孩子也学习,相信可以帮助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3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4

  电影的开端,盛大的葬礼,逃跑的小奴,仿佛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诸侯割据的奴隶社会。

  “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开始展现的孔子并不是一个不问世事满口之乎者也的归隐者,而是一个关怀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孔子。他坚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剑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战众臣主张废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见收漆思弓为徒,对生命的尊重和维护令人动容,这也是他能够提出“仁”的学说的原因吧,尽管他的“仁者爱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端。他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位极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当权者季孙斯与他背后盘纵错杂的势力,为他征途不顺离开鲁国埋下了伏笔,但孔子从未后悔过,就如同他从未放弃过他的信仰。

  于是当他跟随鲁定公赴齐鲁边境会盟时,季孙斯并没有按约出动五百乘兵车。但孔子早就料到了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辆牛车埋伏在山谷外面,制造假象震慑齐国退兵并还回了鲁国三城。至此,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所拥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让孔子得到了鲁定公的赏识。但这并不能改变孔子不顺的仕途,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为了改变鲁国这种国将不国的局面,殚精竭虑,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议,最终引发了佞臣的叛乱。尽管在武子台上孔子用十二条火龙击退了叛军,他还是失去了鲁定公的宠信。鲁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识,可他需要稳定他的国家,稳定他的政权。

  孔子给鲁国带来的强大繁荣的希望最终破灭,于是在鲁定公和季孙斯沉溺于歌舞中时,孔子含泪挥别了鲁国,开始了他十四年的游历讲学生涯。其间不管是被乱军包围断粮还是遭受众人的辱骂诟病,孔子一直没有停下自己读书讲学的步伐,将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终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样垂暮的季孙斯的恳求下重新踏上鲁国的土地,追随老子的步伐不问世事,归而不隐,开始整理自己的着著作,教书育人。

  这是电影《孔子》为我们展现的孔子的后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孔子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博学多才,虚心好问,学富五车,是那个“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的杰出文化代表,也是当时游走在各国之间的传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坛上沉沉浮浮,最终隐退政坛,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仅影响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颜回、子路还是冉求,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为此不惜牺牲生命。短短两个小时的影片只能展现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他开启了以“乐礼善学,尚中贵和”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他的名字还以“孔子学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而被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们所熟知。

  塑造这样一位人物是对电影人的一个巨大挑战,短短两个小时,小小的银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丰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让世界通过这小小的银幕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孔子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尽管电影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体现,让观众大饱眼福。

  尽管如此,电影的最后颜回之死还是让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竹简沉水本来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颜回居然还为了救六个竹简而采取了相当于自杀的举动,最终死在了回鲁国的路上。好吧,就当电影是为了赞扬颜回爱书甚于爱命,为传承文化而牺牲吧。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5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电影就像一阕悠远的古筝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鲁国强大,怀有一腔报国热血;他机智勇敢,在夹谷会盟中不战而胜;他关怀弟子,有一颗善良之心……,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便率领众弟子背井离乡,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征途漫漫,道路坎坷,荆棘丛生。乱世之中,困难重重。

  起初,孔子应邀来到卫国,卫灵公答应给他六万粟的俸禄。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却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并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正在一片小树林里休憩闲谈。这时突然涌来一群宋国百姓,他们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斧子,个个气势汹汹,一言未发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疯狂砍树。孔子与弟子们惊皇失措,但他们知道宋人是在驱赶他们,于是只好慌忙离开。

  他们继续前行,途中,孔子的弟子向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问路。其中一个农民认出了正正襟危坐在车上看书的孔子,便大声讥笑他枉为“圣人”。孔子面不改色,但也只好忿忿离去。在郑国,北风呼啸,大雪漫漫,天寒地冻之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被困在了山上的茅庐里。在这荒无人烟的地带,他们饥寒交迫地苦苦煎熬了好几日。

  就这样,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艰难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他们传播“仁”的君子之道,四处游说诸侯实行仁政,赢得民心。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跋山涉水时的足迹,留下了他们侃侃而谈时的声音。可孔子终究是生不逢时,尽管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那么久,但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完全不容其主张。

  到了晚年,孔子在十四年的风尘苦旅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但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自己的理想仍不言放弃。他归而不隐,广受弟子,仍不屑于教育弟子众人“仁”的君子之道,力求让每个人都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但最后,孔子还是在失意中逝世了。

  尽管孔子的人生处处不如意,但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的。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

  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旗帜。生活因理想而波澜壮阔,生活因实现理想的恒心而精彩美丽。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不易的。“彩虹,要经过雷电的激战才出现。理想,要经过困难的考验才能实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阻挠,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经过挫折的磨砺。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悬岩,我们都要去穿过,去履践;无论会经历多少黑夜,走过多少彷徨,我们都不能害怕,不能仓惶。我们要始终怀着心中的理想,想信花儿总会开放。在千锤百炼之后,在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之后,我们才会迎来黎明破晓时的曙光,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胜利的掌声!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6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

  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

  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

  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7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8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名家选讲》课中,我们对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较深的了解。接着,我们又观看了商业电影《孔子》,我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产生了许多感想。其中,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在孔子的那个年代,屹立了数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尽管他被愚民们误解和嘲讽,他被权贵们妒忌和排挤,他被君王们猜忌和放逐……在电影《孔子》里,在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这几个最具有戏剧性的被进行过改编的孔子的重要经历片段中,可以听到,他对鲁定公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面对公山狃对他的拉拢而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与齐国会盟时对齐景公说的“君子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对鲁君的劝说“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对南子说自己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熟悉孔子的这些名言,这些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平时日常的言论、行为和思想。而经过孔子及其弟子学生、历代儒家的倡导与发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华文化影响深刻,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因此,孔子一直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掀起了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重视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建立中国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进行诚信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从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现代化、网络化的社会里,我们及其后代们仍旧需要仁,需要义,需要礼,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礼仪廉耻……我们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导和发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会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孔子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的悲剧形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独的。我们知道,人是渴望能够被别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都说明知音难觅,被别人理解是很难的。更何况孔子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其理想之高远,境界之宏大,更不易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别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独,说:“莫我知也夫!”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与!”这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没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谁?这是何等的孤独。在影片《孔子》中,颜回爱孔子的大道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为了那几捆竹简而被冻死。颜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颜回一死,孔子便觉得是天将丧他,可见,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丧予”!从南子的话语当中,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却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就更进一步地说明,孔子要找到一个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的人难啊!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并且,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孔子的误解是没有中断的。在电影《孔子》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还是难寻知己的。孔子给后世的是一个仁者形象,心胸旷达。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极为孤独的人。可见,在当时的社会里,千里马是有的,但缺少伯乐;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难遇知己,这注定了孔子孤独的悲剧形象。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伯乐,需要知己,不然,我们同样会注定生活在孤独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由于现实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与现实是矛盾的,现实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则它们之间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这样,他的“理想国”在当时战乱纷争不已,各国都谋求强权的社会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现实是那样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样高远,而他又始终坚持理想,不愿向现实低头,因此他到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悲剧的主旋律。就例如电影《孔子》中的堕三都,当时孔子为削弱季孙、叔孙、孟孙三家世卿的势力,提出了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但堕三都的行动因为种种阴谋阻挠而半途而废,随后鲁定公和季桓氏又开始迷恋于齐国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时没有送给孔子祭肉,鲁君反过来劝说孔子:“你应该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你的师尊老子不是说过嘛:无为,方能无不为。”从这我们又看到,当整个社会都几乎沉溺于利益、权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会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同样地,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不要再让我们身边社会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挤、妒忌和攻击陷害了。

  当然,商业电影《孔子》给我带来的感想还有很多,这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孔子及其儒学思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们理性探讨、学习和倡导发展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孔子会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导师!同时,我们也应该吸取由于当时社会的局限性给孔子带来悲剧的历史经验教训,使我们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9

  今天,我们全校同学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孔子》。

  电影里的孔子温和又严肃,有威严的气质但并不凶狠,谦虚恭敬又安详。这让我想起《论语》里的一句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还很热爱学习,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孔子也很会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永远不知倦怠。我想,“学而不大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令我终身难忘。孔子的马车正行驶在表面结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块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马车正好在那块冰上,驾车的人让马车跑过了那块冰,一卷卷书却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学生潜入水中,把一卷卷书拿上了岸。这就反映了他的学生是多么爱书啊。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达了出来。魏国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临近傍晚时,她坐在马车里被人用暗箭射死。临死前,她并没有非常伤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谈时的情景。朝闻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后,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啊!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0

  学校组织孩子看一场免费的露天电影《孔子》,规定家长需陪同观看。因我当天晚上有个工作没干完,只好让孩子他妈陪着去看了。看完电影,老师布置了作业:写观后感。于是,我们家长之间分工就心照不宣了:陪看的不动手,没陪看的动手写文章。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光荣任务,接连几天,我从网上断断续续地看完这部电影,最后得出的观后感,坦率地说,回收电池,这不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影片。原因如下:

  首先是电影中人物对白是大量出自《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目中的文言古语,其文白夹杂,掉书袋的地方比比皆是…这不要说对孩子仿佛如听天书,就是对一般不爱读文言文的家长来说,已是非常头疼了。话都听不懂,这电影叫学生怎么看呢?从这个角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拍摄者从来就没有打算面向孩子,这完全是面向成年人、甚至是成年人中热爱国学人群的一部电影。因此,给小学生观看,属于"知难而进"的安排,精神可嘉、效果堪虑。

  其二,电影导演拍摄这部大片时的心态,看得出来是非常之矛盾的,其用力的方向也是紊乱的,这直接导致的后果是,电影没有一个好的视角和叙事方式,难以打动观众,这观众当然也包括孩子。大片就是大制作,大制作可以是苦心孤诣的艺术片,也可以是看点多多的商业片,而《孔子》似乎是一个两难之选,而最终还是靠向了商业大片。这样一来,请人气高、成本高的演员如香港著名演员周润发、著名女星周迅等,来作票房号召,也就顺理成章了。也正是基于商业片的思路,影片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两军对垒、战争杀伐的热闹场面,希冀以此营造大片的视听震撼,然而这份量极重的段落,与刻画孔子人物形象而言,着实联系不大,倒有画蛇添足之功效。孔子是"文"的,不是"武"的。以"武"来塑造,即使有合理的历史逻辑,在孔子而言,不说离题万里,也可划归言不及义。"武"本来至多是一个历史背景,刻画内心的逻辑真实,才是影片应该着力的方向。如果导演心态够端正、用力够果决的话,那么,类似周迅饰演的南子这一妖姬角色,则完全没有必要风骚地存在。战争与美人,正是许多庸俗商业片的基本要素,企图以此"附丽"于《孔子》来赚吆喝,正是导演内心脆弱的表现,最终导致影片的多重诉求交织之下,拍摄远离了初衷――原本是为了塑造一个可亲可敬、真实动人的孔子而来的嘛。

  其三,对孔子的塑造缺乏令人可信的情节设计。基于拍商业片的诉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表面热闹好看是重点,合不合理则是其次的。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设置,不少地方让人觉得很是别扭,比如孔子的学生颜回之死,熟知的记载是饿死,但影片给了他以掉进冰窟而去抢救那些木简书籍而死。这完全是生硬的故事设计,其设计动机直接令人想起了"高、大、全"时代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观。总之,围绕孔子展开的许多情节设计,给观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浮在面上的造作和不靠谱。这可以看出,导演的综合素质平平、驾驭功力不足。以我个人的观影经验,在中国电影中拍得好、有深度的影片,往往都是有精彩小说作蓝本改编而成的。凡是电影本子由编剧直接"瞎编"出来的,多数不忍卒"观",收购电池。所以,既然成人都觉得不可信,那还给孩子看个什么劲呢?

  看到韩寒评价《孔子》用了极端的话语,我虽然不全部同意,也还是有共鸣。他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语虽"毒舌",却能切中这个四不像的要害处。

  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从小就多接触多感染传统文化,这个大方向是值得赞赏的。可惜的是,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大方向错的少、操作起来则不知所云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倒是真的值得观后作更多思考。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不是被电影公司的商业手法忽悠了,倒是很次要的事情了。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观《孔子》后有感。”这是25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句子。告诫我们要选择身边的好的并且学习,选择坏的去改正。

  从小就听说过古代有个很聪明的人,到了初中,学习到了他的一些名言,并对他有所了解,他是一个出生平凡的草民,他是个爱国爱民的匹夫,他是个拥有崇高思想的政治家,他名叫孔丘,但被大家熟悉的是孔子这个称号。今天,我们看了史诗电影《孔子》,我开始有点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了,那就是“仁爱”,即一切都要以爱人为中心,这样可以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希望,使人们更加和谐,那么社会就会进步。正如亚圣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可以看得出“仁爱”有利于国家发展。

  片中由周润发扮演的孔子,一生追求礼乐仁和,一次他为了不让一小孩陪葬,与众大夫唇枪舌战,还很幽默的说出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得众人发笑,成功救了小孩。我觉得,孔子在面对众人的挑战下,依然沉着稳定,言辞幽默有理,让我钦佩不已,同时也看感受到了他的仁和。在鲁国确被权势驱逐,颠沛流离十几年,这几年间,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到各国游说实行礼治,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不屈不饶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斗志。可是当时正值春秋时期,大国吞并小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君王只想着怎么打仗,百姓只想着怎么活下去,试想下,如果你活在当时,会有空去接受什么仁爱之道吗,不太可能吧,我下顿饭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还有那闲工夫去追求礼乐仁和,我爱他人,有谁来爱我,来解决我的温饱吗?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说教并没有让人们接受。于是一行人周游各国十几年后回到母国鲁国,决定不参与国事,从此传道授业,并且着书,后人则有因为书而理解他的,也有因为书而误解他的。我觉得施仁政其实是有可能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的缘故,可是俗人却因为欲望,而产生的邪恶念头推动着人类走向灭亡,走向腐败。

  孔子当然也会有痛心的时候,当我看到颜回为了把书从冰水中拿回来,最终淹死时。我觉得鼻子酸酸的,可想而知孔子当时是多么的伤心,看着自己的徒弟为了拿回书被冰水淹死,却不能挽救的心情,可以说是绝望到了极点。但是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弟子们对他的尊重,还有子路战死沙场,可以说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听闻了他的死讯,他能不伤心吗?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弟子作为大将的忠心耿耿。“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是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子路留下了这句意味深远的话,我认为是说人们还是不懂在痛苦中体会到哲理,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去好好体会。

  虽然礼乐仁和没有实现,但是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儒学广受世界欢迎。是位了不起的思想教育家,学者。是他把教育普及化,是他创立了儒家学说,也是他给我们上了“仁爱”这一课。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2

  在这部影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给个话儿啊!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它是我国古代的圣人。是课本上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一直是呆板无趣刻薄,死守着所谓的诗书礼乐的一个书呆子,一个迂腐的人而已。

  在观看完孔子这部影片后,我为之前自己的愚昧而感汗颜。

  孔子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圣人。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智慧。

  这体现在他在朝堂上舌战群儒,要求废除以活人来祭祀的传统陋习的仁义。

  在对待公山狃时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这句话不仅令人展开笑颜,也是全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原来孔子是如此幽默的一个人,而在这份幽默之下体现的是孔子的仁爱之心。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我想这是孔子一直以来所期待和平盛世吧!

  孔子一直以来都主张以礼来治天下,也时时刻刻遵守着礼乐仁义,从未背弃过,面对自己的妻子也尝尝以礼待之,他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礼仪。同样他所教授的弟子也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礼仪。他们并不是死守着刻板古礼的迂腐之人,而是懂得我国乃礼仪之邦,而君子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风采。

  孔子是鲁国人,每当他去面见鲁君之时都以复杂而又饱含敬意的周礼来面见鲁君,即便是没有人在。他也从不会怠慢,而是更加严苛的要求自己。在对待古礼古法上,孔子无论何时最谨慎的那一个。他那不是虚伪做作,而是一位真君子的体现,孔子时时刻刻以君子之礼在约束自己。

  孔子饱读诗书,有着满腹才华,无论是军事还是政事亦或是礼法他都有着很深的见解,他有着比常人更多的才华。可是在仕途上却不得重用,在鲁国时被三桓势力制约,无法施展自己的报复。却又一片真心错付了鲁君,鲁君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地位。但却野心勃勃,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孔子成了一个可怜可叹的牺牲品。

  孔子不得已远走他乡,前后去了许多国家,开始传授自己所信仰的道义,他的弟子们也遍布全国各地。所谓桃李满天下也不过如此,在传授道义的途中,孔子一行遭受了许多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若是说孔子在面对艰难时有所退却,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圣人了吧!若是说孔子身上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的话,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冒天下之大不为而为之。

  孔子以自身来告诉世人什么是《诗》《书》《礼》《乐》。若是说之前的我还对孔子有所疑惑,甚至有一点作为现代人的小小的高傲在的话,现在的我却是十分仰慕他,尊敬他。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

  孔子身上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这便是他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他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天下的耐心。他在对待其弟子时也是言无不尽,知无不言,不偏不倚。

  孔子曾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可在我心目中,孔子是一个可爱可敬的人,尽管他年过半百,他依然从未放弃过寻找自己的价值。依然在追寻自己的梦想,而在当代中国我们缺少一种这样的精神,缺少一种对礼的认知。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就会实现大同,这无疑是符合中国当代的国情的。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3

  一个懒散的下午,一部经典的电影,一位传奇老者,半世颠沛,看尽世间疾苦,半世官场,体验勾心斗角,一生一世,坚守心中信念。

  孔子一位世人皆知的大儒,一位以仁爱人的圣人,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这便是人们对他的理解。

  我们只知他被人们推上儒圣的高度,却未知其所经历的艰辛苦难,我们只知他满身仁义道德,却未知其所思所想。我们只从古书中了解到他所做的伟大的事迹,却忘记了即便再伟大他也只是个人,有七情六欲,有所思亦有所想。我们只知其伟大,未知所付出的艰辛。

  他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在他赢得一些功绩后,不曾骄傲自大,想到的是他的恩师,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使得我们深思。

  最为讽刺的,便是他游历各国时,向路人询问渡口方向,路人们却只是反问道“他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吗?怎么连渡口在哪都不知道?”何曾想过他也是个人?

  最让我敬佩与迷惑的是他周游卫国时,卫国国君给予他极大的支持以及君夫人提出各种丰厚的条件,他都全部拒绝,并选择离开了卫国。我敬佩他的所作所为,却疑惑为何不接收极大的利益,选择了带着众弟子们游历受苦。

  最觉得他做法有误的,是他放下一切,周游各国,弟子们跟随他受苦,他考虑过弟子们的想法,关心过他们的安全,但却未能带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

  最心寒的莫过于他教出的弟子,当他的弟子冉秋信誓旦旦的说要等他回来接回夫子,可最后却做了把夫子逼出鲁国的,家大夫,我不知他最后再见到夫子有何想法。

  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为了一个家奴,不惜与势力极大的家族对抗,为了救回颜回,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颜回的身体,虽然只是改编,但足以见得,哪怕圣人也有人类最基础的情感。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他还是那个孔夫子,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已无人记得,但他带给我们的,却无法忘记。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4

  电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为什么今天我还是要写观后感呢?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谈到文化信仰我们想到的那首当其冲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祷告于你丘山而得名。电影中孔子的出场已经是一个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双亲,所以孔子对下层百姓的疾苦特别的关注,回到电影上来。电影中的周润发给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孔子的许多东西,让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电影《孔子》里面有很多与史书记载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为战士壮威,接着是孔子与鲁公一起出面说服齐王收复失地然后就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死,都与历史不符。史书上没有记载孔子与鲁公一起去谈判的,而记载的是孔子从天而降前来护驾的,这样一改似乎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历史上也没有类似于有沉书入水然后颜回去捞的事情。颜回史书里面的记载是穷死的,不免有些窝囊,这样一改反倒显得他对书籍和老师的热爱,真正热爱书的人确实会不顾自己的性命去救书的,没有什么迂腐之处!

  电影中孔子会见南子的绯闻也被大肆渲染,让人觉得孔子不再是一个高不可碰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欲,有一句台词是“吾未见如此好色如好德者”,这是我觉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词,面对一个风情万种母仪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会动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觉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鲁国以后,孔子跪在城门下,磕头行礼口中反复念叨着:“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个时候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但是还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尽管曾经别人赶他走,但是当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选择了回国。这种胸襟不愧是我们的圣人,这里看得出孔子的伟大!

  看电影孔子,我们用平常心看他的可爱,用恭敬心看他的伟大: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传奇的一生!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5

  《孔子》这部电影已经上映几天,今天才抽出时间去看,在去看这电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关于《孔子》的历史。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大、伟岸、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样,体会着各种苦痛,充满悲情。让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经对孔子的一些事迹没有很大印象了。看完这部电影后,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导演胡玫通过这部电影,让我们对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在军事上亦有建树,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内圣",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在电影当中扮演孔子弟子:颜回——任泉饰演

  颜回为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顾自己的安危坠入冰湖,最后离开人世。当孔子抱着颜回冰冷的身体,想用所有的办法想救颜回时,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点哭了。里面颜回说的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是的,有些世间的事物,环境的导致,都是我们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剧情里面有好多台词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等

  看完这部电影,有种想去学习研究历史的想法。觉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当中了,却很失误怎么会对这些历史都不够了解呢。要好好的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勤求学问而不用心思考,还是不能明白究竟,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变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6

  今天,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内容是主讲孔子的一生由鲁国兴盛的国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衰弱到一个四处传教的乞丐,最终又回到鲁国的人生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惨。

  孔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学习孔子高尚,让人深有所思,是的,在当时那个战乱的时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个国家重用,但他没有被别的国家用重聘金所动,依然效首鲁国,但最终被叛人挑拨而被赶出鲁国四处传教乞讨,如果;是现在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被视为尊重的人,但是那个战乱的时代,竟然像一个乞丐流落街头,连口饭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叹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让如此一位圣人堕落……

  看到孔子在那种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动,在我们这个没有战乱,和平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种品行的人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要想学会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简单,简单是因为只是扞卫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其实孔子也只是做到了这一点,但难是因为这一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就要抛弃功名,财物,地位等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孔子这样伟大,但我们起码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恶事,在别人看来,我们远没有孔子伟大,但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7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处处不得志,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他饱尝忧患遭受了太多非议和世人的误解,也承担了太多责任,但精神从未磨灭……这位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这一生处处碰壁,历经沧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拥有,不断升华。

  开篇时,他用巧妙的语言和他的机智将漆思弓救下,运用计谋与他国抗衡,展现出他的智慧和过人的本领。却也因此受害,从此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依旧坚持以礼治国的信念。他十分执着。

  在雨中离开,历经风霜雨露,却又仰天大笑。颜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随令他感动不已;在列国间传播思想却也天不随人意;弟子不断离开选择从政,颜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几年的漂泊之旅,颠沛流离,尝遍人情冷暖,事态世态,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从始至终,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这令我感触颇深。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从未放弃。我们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对于信念摇晃不已,经受不住磨难,没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个人都应不忘初心。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您错就错在过于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鲁君系身上。”

  “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么就应当改变自己的内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终于回到故土鲁国。他须发皆白,当他跪在故国国门前呐喊:“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我听到了,那是来自颤抖的灵魂内心的呼喊。这声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这十几年的痛苦。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致力于整理文献、从事教育。他这一生背负太多,坎坷磨难无一不施加,纵使遭受世人误解唾弃,依旧初心不改。他希望通过教化影响人们。他是伟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8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19

  电影《孔子》想要展示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圣人形象”,更多的,依然还是从传记电影的受众角度出发,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情感里的孔子。

  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将孔子称之为精神之父,只是,孔子的形象实在是太过遥远和飘渺,我们对他最直观的感受估计还是“仁义礼智”这些信念所塑造的慈祥老头,估计很大一部是因为我们深受儿时课本上插画的影响。所以对孔子的印象,都是被建构起来的,而且经过了每个人自己的不同想象。

  可以说,这样的情况对导演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无论她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孔子,观众都有可能接受,因为观众并不清楚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仪态和举止。但另一方面,这种很大自由度的塑造,也会让很多观众反感,毕竟,通过现实的荧幕表现出来孔子这个形象,未免会打破很多人心中的幻境。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依旧执着于孔子圣人形象的打造,但同样也没有放弃对孔子个人情感细节的表达。导演希望借于此,向观众们重现一个既为凡人也为圣人的孔子,所以才会放入那么多孔子的感情世界,比如他的妻女,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卖点的周迅版南子。

  导演大胆的给孔子配了一个小三,而且是一个跟孔子一样非常聪明的小三。“子见南子”这样一个传说中的故事,被导演处理的暧昧不已。史记里记载:(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面对弟子子路的不高兴,孔子是发了毒誓的。但到底子见南子的时候发生了何事,历史上并没有定论。因此导演做此番演绎,虽说不上巧妙,但也很好的维护了孔子的形象,将其对南子的态度处理的不卑不亢不过不失。同时,又让其间充满了想象的意味,照顾了商业上炒作点,让两大主演有了交集,相信这一段,是让导演煞费苦心的。

  撇去这些争议点不谈,导演将孔子的一生浓缩在了这部电影里。从孔子在鲁国开始推行改革,到迫不得已游走列国,直到最后孔子驾鹤西去。很明显,电影有限的长度必然容纳不了伟人真实的一生,导演胡玫是抓住了几个关键的片段,时间的变化就交给了字幕推进。这些片段有文有武,有成有败,有得有失。多角度的描绘了孔子人生历程中所遭遇的幸运和坎坷。而将这些片段整合起来之后,导演是想用孔子这一生的进程,塑造一个心怀家国却又郁郁不得志的伟人,将他此生的贡献和遗憾,用影像的方式展现给观众。

  孔子秉持着“仁爱”的理念仕官与鲁国,但这些在当时那个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紧张年代,这样的思想未免太过于超前。因此,他游走他乡,传授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十四年的时间,他都在各列国游荡。晚年回到鲁国之后,再也不过我政事,而是致力于传播自己的思想。可以说,孔子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他空有一番大智慧却无从施展,还不时的卷入政治斗争当中。这里面,孔子该是有多少落寞以及失望。

  然而,影片虽然致力于构建有血有肉的圣人,却还是以十分单调的方式进行。对于孔子心理细节的刻画,实在太少,以至于我们甚至无法感受到那种悲切。导演虽然想拉近孔子与我们的距离,但看电影的过程,我们到底能否如导演所愿,亦或如周润发所讲看了这部电影不哭的就不是人,非常值得怀疑。

  正如大家所说,这个影片太平,就像一个没有发育良好的女性胸前一样。让我又想起那个关于父亲是建筑师的笑话,从电影看来,《孔子》这部电影的爸爸胡玫未必称得上是一个好导演,但绝对是一个好的建筑师。在她的手下,电影以四平八稳的姿势向前推进,配角个个要么有勇,要么有谋,而且表露的都异常直白,十分打击我们对孔子弟子的想象。当然,他们对老师的忠与诚在电影里是一览无余的,就像孔子出走鲁国时众弟子用行动支持,这里虽然是一个刻意制造的煽情点,但实在是直白的像舞女,远不如轻解罗裳来的有韵味。

  而对于伟人伟大的描写,电影也是为伟大而伟大。电影里的孔子字字珠玑,即使生活中,这样的讲话方式也不在少数,这样刻意的将人们熟知的名言表现出来,也许具有历史的可信度,但却造成了观众观看时的别扭。毕竟,虽然电影是描述历史人物的电影,但在表述方式上,仍然应该贴合现今观众的心态与欣赏方式。

  对于孔子这个人物,我们心怀敬意,对《孔子》这部电影,我们却心态复杂。首先,对于导演将孔子这样一个非常厚重与伟岸的人物搬上荧幕,我们钦佩她的勇气和魄力。而对于电影中对孔子不遗余力的全方位描写,我们也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作为一部国产片来说,《孔子》仍然还是继承了国产片的传统,就是大气有余、回味不足,总会缺少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对于国产片的失望,其实也是大家对国产电影的期待,少一些噱头,多在电影本身下功夫,是更加本分与真诚的工作态度。而不要在上映之前就给观众戴上高帽子,或者是动用行政力量进行干涉,反倒会激起观众的反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0

  昨晚,去看了这个新年里声势造得很足的电影《孔子》。

  尽管知道凡动辄投资上千万的大片都是要考虑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虑观众的欣赏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历史的真实去拍,那么编剧和导演究竟会把经过人们千百年的认识而且已经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么样呢,的确很想知道,却又担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听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满满,言之凿凿,更让人充满期待。

  影片从51岁的孔子作为政坛新星在鲁国崛起讲起,前半部分一开始便是残忍的活人陪葬,表现了当时周天子已无力掌控天下,而鲁国国君衰微,国家政权实际上由当时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他们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的时代背景,接着叙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两大政绩——夹谷之会和隳三都。后半部分则主要讲述孔子如何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包括“子见南子”、“陈蔡绝粮”、“子路问津”等片段,最后是鲁国大夫季氏在内忧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国才能不可小觑,于是放下身段,诚邀孔子回国,并接受了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国后绝政治,治教育的条件。

  看完影片后,感到有三点不可思议之处:

  一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没想到他老先生还是一个军事家。在“夹谷之会”和“隳三都”中,设计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仅仅凭着一腔浩然正气和对道义的坚定信念,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针锋相对,舌战齐国君臣,生生迫使齐国退回了侵占已久的“汶上三城”。这当然大快人心了,谁说孔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做成了很多军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后半段的“陈蔡绝粮”中,孔子师徒被困陈蔡间多日,7天7夜粒米未进,而孔子却依然气定神闲地抚琴,以这种方式转移饥饿的注意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师徒们一人一口分食最后一碗马肉汤后,弟子们不是倒卧在地以保存体力,而是居然有力气围着老夫子和他的琴声运动起来,这不合常理的举动,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三是师徒们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冰裂,当时孔子的一车书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颜回象罗盛教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潜入冰下打捞竹简,孔子及其众弟子趴在冰窟边缘呼喊痛哭,但既无人和颜回一道下水捞竹简,也无人下水力阻颜回的愚蠢行为,直至颜回冻死。这个极不靠谱的煽情情节,既亵渎了孔子,又亵渎了颜回。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好学生,颜回肯定把这些竹简的内容深深刻在脑海里了,难道为了老师的心血,就有必要牺牲性命吗?莫非正如旁边的观众调侃道是为了抢救文化遗产?而孔子坚持万物之灵的人始终是第一位的观点在《论语·乡党十》中就非常清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颜回和竹简,孰轻孰重,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所以,看完电影《孔子》后,我没有哭。环顾四周,在这场满座的电影院中,也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哭。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1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

  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2

  孔子,就是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万世师表,他的书直到这天都一向“畅销”。

  随着孔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就会被拍成了(孔子)这部电影。

  2010年2月5日,我和妈妈、爱妈妈还有小雅一齐到电影院看《孔子》。我怀着激动的心,坐到了位子上。电影开始了,一个个的奴隶被孔子救了出来。之后,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们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这过程中是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情。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都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学习了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了自我的素质,成为了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大家也一齐去看看吧!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读起琅琅上口的《论语》,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在班上看了《孔子他》这部电影,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他的了解,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涤。

  孔子他出身于鲁国,是一个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主张礼仪仁和。当时的社会极其混乱,孔子他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随后的十四年,孔子他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其思想,并进行文献整理工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为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他曾经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好。在当今社会,大家都爱面子,怕丢脸。因为爱“面子”,有的人在某些时候会变得不懂装懂。我以前也有这个缺点,有时候老师上课讲的题目,我似懂非懂,本想下课后去问老师或同学,可又怕他们说班干部还不认真听,所以,就一直把题目憋在心里,而导致成绩下降。后来,我发现这个缺点实在是太可怕了,它使我不会的题目越积越多,脑子里一片糊涂,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现在,我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了,上课认真听,遇到难题先思考,实在想不出,就再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把每一道题都想清想透,成绩也在一点点的上去。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学习孔子他对学问孜孜不倦的态度,对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以及刚正不阿的做人品格,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品德高尚的博学之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4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5

  电影《孔子》中得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得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得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得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得三城,维护了鲁国得尊严,提出堕三都得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得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得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得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得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得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得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得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得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得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得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得,他得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得,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得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得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得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得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得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得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得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得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得美貌得,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得一种情愫。简单得人物出场,寥寥得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得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得孔子留下得是立足万世得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得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得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得孔子是这部电影得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得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得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得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得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得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得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得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得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得游子应有得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得生命个体得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得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得印象,在不同人得内心埋下不同得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得神,抓住了那个时代得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6

  根据学校得推荐和要求,今天,我在爸爸得陪同下,再次观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电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得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得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得苦难生活,最后到老得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得成就和“仁义礼治”得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得视角来描述孔子得一生。片子得前半部分和孔子得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得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得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得,平和得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得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得境界和对信念得执着。

  这部电影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得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得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得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1

  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得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得思想。老子得“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得做不到得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得所有得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得。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得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得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得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得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得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得女人。同样得,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得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得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得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得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得痛苦和境界。南子得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得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得情节。我对颜回得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得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得书籍而一次又一次得深潜到冰冷得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得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得说道“回,你给我2

  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得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得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得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得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看完这部电影,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得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得境界”。孔子内心得痛苦和对信念得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得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得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得题材拍成如此优秀得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得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得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得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得生活。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7

  电影《孔子》已经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没机会看。昨天下午,学校说全体师生一起观看《孔子》电影,我一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这部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坚硬的、冰冷的冰上艰难地行走着。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驾着马车,马车上装满了书。突然,冰裂开了。刚刚好,颜回、马与书一起,“扑通、扑通”地掉进了刺骨的湖水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将沉入湖底的书一点一点地捞上来。连爱书如命的师父孔子都对他大叫:“回来,回来!”但颜回毫不理会,继续捞书。最终,颜回永远地沉睡于湖底。

  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时候,我家里的书也会“生病”:比如,书皮烂了呀,书皮折角了啊等等,数不胜数。我见了,很少给它们“治病”,置之不理。它们一个劲儿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这里,我的脸微微有些发热。颜回不顾自己的性命,还要将书捞上来;而我呢,书生了病,我也不理,真的是相差太远啊!

  于是,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爱护书,见到书“生病”了,马上就给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孔子》电影观后感 篇28

  看了电影《孔子》后,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时侯人的打扮与现在的人不一样,男人都梳着一个发髻,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那时侯的字都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碰到水,字会慢慢消失。而且竹简很重,要用车子来搬运。比较起来,我们现在写字读书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在鲁国当官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敌人都非常怕他。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干。

  在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路上,他们受冷受饿,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保护好自己的书。在回鲁国的路上,地冻天寒、大雪纷飞,装满书的车子突然翻进了冰窟窿,弟子颜回不顾寒冷,跳进了进去,书被救回来了,颜回却失去了生命。

  孔子还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礼。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战场上被敌人围困的情况下,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与我们现在的差别很大很大,但是要读书还是没有变的。

【《孔子》电影观后感(精选28篇)】相关文章:

孔子初中生观后感04-19

电影真爱观后感12-09

初中电影观后感08-18

电影《草房子》观后感01-20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12-17

《我们的冬奥》电影观后感(精选16篇)12-25

电影《跨过鸭绿江》优秀观后感(精选5篇)12-17

2021电影跨过鸭绿江观后感(精选9篇)12-17

电影跨过鸭绿江教师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12-17

电影《奇迹·笨小孩》观后感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