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书笔记>《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的读书笔记
投诉建议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的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24 12:08:59 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的读书笔记

  导言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的读书笔记

  (一)教师发展的几个因素:认识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重视自身综合运用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生命体验、感悟。

  (二)教学行为具有实践性、个人性、情境性、生成性、操作性等特征。

  (三)教学行为的结构

  1、教学行为是由内在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师的时间智慧转化而来的活动状态,表现为三种性质的教学行为:

  (1)程序性教学行为

  (2)生成性教学行为

  (3)策略性教学行为

  2、按照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教学行为又可以区分为课堂教学前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后的行为

  3、在国内,教学行为的功能结构大体有两种分类办法:(1)按照“基础—技术—组织”理论分为教学基础行为、教学技术行为和教学组织行为;(2)按照“主要—辅助—管理”理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

  (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保持一种积极研究的心态,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围绕教学行为问题进行反思,它应该以行动研究方式的进行。而且教师的这种行动研究实质是叙述一个故事。它叙述教师个人独特的声音与感受,用教师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行动研究过程。因此,教师叙述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要直接反映事件真实而具体的过程。

  专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就明确的突出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交际性和人文性,为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作出了理性的定位。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表达了四项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重点和对现实的追求:(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独立性与多元性及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重新审视以往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人们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问题、方法;有多少个班级(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得多。课堂教学过程不再只注重文本、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和老师个体的体验,成为了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语文课程是在语文学习情境中,以预选的资源为基本内容,在老师、学生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建构的情境、过程、文本以及其他成果;是以语文学科知识、与语文相关的生活经验以及师生与文本对话等要素的整合所构建的具有动态性和创生性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来进行更大的创造。语文教师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事件,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进行有创意的工作;学生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各种信息的刺激,需要梳理自己原有的经验,寻找有效的成长,建构具有个性的意义世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教学创新。创新就意味着勇于探索,大胆开拓,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所以,无论从语文教学观,还是课程资源观看,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专题二、教学设计行为的创新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课堂教学的现代特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根据语文新课程所表现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以下原则: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把握教学的主体内容、主体脉络,保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削减那些浅表性活动,改变教学中刻板呆滞状态,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根据课型不同、教学着眼点不同,统筹兼顾,课始、课中、课尾巧做安排,优化组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帮助学生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策略;还应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专题三、教师课堂呈示行为的创新

  教师的课堂呈示形为包括讲述行为、体态语的运用、板书行为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行为。

  讲述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常运用的教学行为,它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城县、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从信息传播方向上看,讲述行为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

  教学语言是传承教学信息的口说的书面语言,也是借助非语言表达方式的语言。非语言表达方式中,通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等来表达教学中的某种意义,称为体态语或态势语。一个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利用语言手段,他(她)还会借助于体态语辅助有声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上所写的文字、数理化公式、符号以及所画的图表。板书是教师在精心研究教材或教学资源、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或思路浓缩,取其精华,把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凝练、准确的书面文字形式展示在黑板上,从而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行为方式;教师的板书是展开于空间,表现为静态,感知于视觉,以展开知识的“核”而存在于黑板上的一种艺术。

  声像呈示形为是教师运用视觉和听觉媒体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学习知识的行为。随着视觉、听觉媒体,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迅猛发展,这些媒体不再仅仅停留于向学生提供某种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而是逐渐与教学中的`某些要素相结合,扩大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已开始“独立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的声像呈示行为将成为今后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专题四、教师课堂对话行为的创新

  对话主要是指主体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灵魂的问答,是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相互敞开与接纳,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交锋与同构,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碰撞与融合,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考问与消解。从语文的文化特性和功能来说,语文教学的对话,是平等主体间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是心灵的体验与感悟,是情感的激发与敞亮,也是主体间自主与合作、倾听与诉说的相互交融。对话型语文教学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达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和生命成长的目的。

  专题五、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逐渐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了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专题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行为的创新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需要语文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语文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专题七、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行为的创新

  所有教师都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是作为教员的教师,也是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还是作为咨询者的教师,更是作为公共关系专家的教师。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实际上都在履行着多重的职能。教师已不单单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和教育教学工作的策划者,而是成为融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教育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型教育者。因而,每一个教师在承担着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有课堂管理的任务。好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其中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进行审美创造。好的教师应当是这样的管理者:不论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从中发现美好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并有效引领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是指挥的创造者。苏霍莫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所学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力活动非常局限和单调,没有培养他们的智力兴趣和需要;而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处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过任何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作业。这种做法给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了烙印:16岁到18岁的男女青年,当需要他们用最基本的机械进行操作时,竟显得束手无策,心慌害怕。这所学校没有一个毕业生通过高校入学考试。这就是在总的智力贫乏的背景上暴露出低劣的劳动素养而造成的可悲后果。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年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的活力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不会觉醒了。

  因此,我们从一年级起,就要要求学生的双手能作出准确的、有成效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孩子们就学习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雕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我在许多年间观察了在职青年业余班的学习情况。许多学员尽管没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也不上课,但是他们掌握数、理化的知识却比全日制的学生深刻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激发他们的智力才能的一个强大刺激物就是他们都有一双很巧的手在工作。业余班里的优秀的数学老师,都是一些有文化、有天赋的机械师,就是那鞋在民间被称为自学成家的人。精细的、耐心的、用脑的创造性工具,使他们变成了无师自通的人。我们借鉴日常生活中这些有益的经验,努力做到不仅在劳动课上,而且在其他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

  苏霍莫林斯基的这种做法,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正在采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农村教师并没有真的落实,除了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并没有切实教好。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教学时一定要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刚打开一本杂记就看到了这么一篇让我深思的文章,不得不让我想到自己的学校。"互听互评"课在我们学校搞地非常热门,对教师的培养也是相当的有效,可是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沉默了。

  整篇文章是这样的:

  我听过这样一节历史与地理学科结合课。学生就祖国统一这一问题的子问题分小组汇报,提问。主持人由学生担当,教师只是评述小组的发言,或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学生的表现很精彩,真正让人看到有个性的学生。

  这堂综合课是两节课连着上的,在中间休息的时候,听课的教师却走了五分之四。

  教师们为什么没有兴趣把这一堂学生表现很精彩的课听完? 我想,很大原因在于教师要听的是教师表现很精彩的课,而不是学生表现精彩的课!

  课堂的主角到底是谁?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听课听的是什么? 一堂好课就是要展示教师多才多艺,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吗? 一堂好课就是教师准备充分,衔接得当吗? 教师教得好,学生就一定有收获吗?

  我还听过一堂小学语文课——<<耳朵上的绿星星>>。课堂上教师的朗读很有感情色彩,他一边朗读,一边表演,学生也模仿老师的语气姿态朗读课文。看起来,这是一堂很好的课,教师表演出众学生生气勃勃。专家对这堂课的评价是"美丽的老师上了一堂漂亮的语文课"!但是,很遗憾,我们只是看到了美丽的老师,我们赞美的只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地方,都被教师占据了。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看似教师引领到位,实则学生失去了主体性。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课,被很多教师所认可,而对一堂学生抢了教师的风光,甚至占尽课堂风光的课则很不理解,甚至于不屑于听。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表现精彩?是因为教师教得好,引领得好啊!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不是天生的,是教师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学生表现的精彩,就是教师表现的精彩啊!像前述那堂综合课,我们看到精彩的学生,有个性的学生,自然就会想课下教师一定下了很大的功夫!难道在课堂上就看不到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吗?不是!在每个小组汇报之后,甚至在小组汇报之中,教师都要适时地站出来,给学生适宜的指导,给学生的汇报画龙点睛,给学生思维的延伸指明方向。这更需要教师下工夫,也更看得出教师的真功夫。

  作为教师,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什么都知道,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本事。所以,教师一定要时刻问自己:课堂到底是谁的?不要怕学生抢了教师的风光,将学生的自发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到最充分的状态,就是教师的本事。当别人夸你的学生表现精彩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夸教师,学生的精彩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啊!

  俗话说的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是在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一些启发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的确,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种种事实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能学的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但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所以我们要思考……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行为

2.课堂教学创新评优活动总结

3.与爱同行为作文

4.50条环保行为

5.高中生行为评语

6.行为小学议论文

7.小学生行为评语

8.环保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