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小学生作文>读书笔记>《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
投诉建议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0-12-31 17:26:19 读书笔记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1

  暑假刚刚放假不久,无意中在小红书上看到了大学生必看书的推荐文章。里面一本名叫无声告白的书深深地吸引了我。它的主题是关于自我的,这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这本书的作者是在美华裔、香港移民第二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本书是其耗时六年写就的长篇处女作。

  书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头,以终为始,刚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悬疑的推理小说,可是书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混合家庭中的悲伤故事。死者莉迪亚是家中老二,父母的掌上明珠;她有个哥哥叫内斯,即将到哈佛上学,有个妹妹叫汉娜,是个不受宠的可怜小姑娘。然而,莉迪亚死了。一个青春期的美丽女孩,成绩不错,父母寄予厚望,是什么让她在深夜选择了走向湖面,并最终死在那里?

  书的封面有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想这句话已是代表了本书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这句话引起的共鸣应当也是本书畅销的最主要原因吧。蒋方舟说过一句话,“孩子在年幼时候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一种向大人们献媚。”无比正确。一句夸奖,一次和谐的晚餐,那都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目标。至于想当科学家,画家,也不过是从小听大人说多了,就记住了,鬼知道科学家是什么东西。

  人天生都是要被认同的。被家人父母社会,或者自己。即使一时短暂的叛逆也不过是想要某一瞬间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说白了还是因为一种广义上的虚荣心。这种被认同的心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越来与具体。比如,我想成为一个小范围的网红;我要创业,赚钱;我要成名;我要做一个酷的人,让别人都羡慕我,这是认同,是虚荣心的一种结果。

  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承担了过多自己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因为天生的与众不同而不得不面对来自不同种族的眼睛,所以最大的希望是能够与众相同进而少一些卑微;因为兴趣爱好的大部分性别属性自信并骄傲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渴望挣脱平凡乃至平庸的生活;双方父母对自己以及对方的不明确导致了孩子们感知不到爱的力量,而爱却是可以给人最大的自信,却也给了人最大的压力,哥哥内斯和小妹妹汉娜对比莉迪亚感觉少得到了太多的爱,莉迪亚又因为承载着父母的自身缺乏和盼望得到了太多她承受不来的“爱”。

  摆脱他人的期待不那么简单,我想她还是没有足够勇气,所以她沉入湖底。而不是从容的将小船靠岸,大方的回到家,不需要害怕吵醒任何一个人,如果有人醒着,那么正好。她就告诉她们一切。

  告诉妈妈,我不想当医生,我只是爱你。

  告诉爸爸,我会拥有真正懂我的朋友。或许不需要那么多。

  告诉内斯,我会想你的。

  告诉汉娜,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我爱你。

  我们没有必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别人眼中的妥善和完美,都比不上让自己欢喜,真实的日子只与自己有关。也许吧,人越成长会越来越多的思考活着的问题。一方面这是因为成长,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部分人活得并不尽如己意。有时,别人眼里的你棒极了,但或许你就是觉得糟透了,甚至没有什么比这更糟!自我的价值从来不是看他人的期待来实现的

  从小到大,无论是父母、亲戚、朋友,为了获取更多的关爱,我们表现着,为了让那些好听的话,温柔的笑容再持久点,我们拼命去碰他们的心思,去做他们会开心的事,去想都不想的走他们认为是对的那条路。

  我们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他人的评价,在这过程中,有时对于别人的要求和请求,尽管自己不喜欢,不愿意,但还是会答应。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就算拒绝了,又怕别人会不高兴。所以,就只能委屈自己而答应。年少时,我们不觉得!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周遭一团和谐,姥姥疼舅舅爱,来个人老妈就会把你往人前拽,那种骄傲、自豪和环绕感会让你感到满足。

  但人终究是一个人。会有自己的想法,会有自己的梦想,会有自己的分辨和选择,包括对各种事物的价值观。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恋人、选择今后的生活方式……我们慢慢发现那么多的选择时刻,不是只要别人高兴,自己就什么都ok的!我们不是木偶,如果所做的事情根本不能让自己再感到满足、快乐、有希望,有未来,那何谈有意义的活着呢?

  其实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启动、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倒车……所以千万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亲友。自己的路自己走,哪怕是错的,也绝不会后悔。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2

  为人父母时可以给孩子们的成长道路指引方向,但请不要用自以为爱的方式去绑架孩子的人生,殊不知你是拿孩子来实现你理想抱负的工具。

  这是本悲剧性家庭伦理小说,小说里莉迪亚为了妈妈玛丽莲不会再次消失,选择乖巧的实现玛丽莲的愿望,她是爸妈的宠儿,父母越是关注她,对她的期望就越高,她呢?她压抑,她不自由,她小小的肩上扛着她妈妈远大的抱负……最后呢,她坚持不住了,投湖死了,惜哉痛哉悲哉也。小说里面我喜欢两个角,汉娜和杰克。汉娜这个小女孩在这个家庭里就是个小透明,她小心翼翼,察言观色,我喜欢她的小心思,她是那么可爱的小存在。杰克,一个人们眼中浪荡不羁的男孩,他对人们的眼光毫无在乎,他可怜莉迪亚,他说自己至少有勇气做自己。

  他爱内斯,每次内斯烦躁,需要人陪时的一个转身,可能他就站在那里,一个惹火的眼神,一个欠揍的笑,一句欠扁的话,都来自他对他投来的温暖,只是这些爱他刻意的隐藏了。真的喜欢汉娜和杰克。最后,奉上本书的镇书良言‘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没错,好好做自己吧,此生走一遭,潇洒走一回。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3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为要送给别人做礼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笔迹。

  它讲的是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说起来比较复杂:詹姆斯李是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从小就害怕别人觉着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极度自卑;玛丽琳是她的妻子,纯正美国人,梦想是当医生,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医生大多是男人,极少数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寻梦想,可以说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然后他俩结婚了。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到底是不是爱,李娶了一个美国人,这证明他跟周围人没什么区别,因为纯正美国人娶得也是美国女人,这是我认为他被玛丽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玛丽琳之所以选择李,我觉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想就觉得很可怕:玛丽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许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与众不同,可玛丽琳看上的也许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多讽刺!

  玛丽琳的妈妈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妇女,一辈子围绕着厨房。她不同意这段感情但玛丽琳一定要嫁,于是玛丽琳结婚之后,他们再没联系直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这个家庭一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前两个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顺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她去母亲家里整理遗物,发现母亲这一生什么都没留下来,算是受到了刺激,她决定继续以前的梦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她把母亲的家当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饪书,本意是来提醒自己不要向母亲那样过一辈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去追求她的梦想。儿子在这期间迷上了天文学,当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而兴高采烈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李给了他一耳光!忘了说这几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儿是这个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儿子自此决定以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二女儿在这期间发现了妈妈带回来的烹饪书,她误读了玛丽琳的意思,决定只要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

  在外求学的玛丽琳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继续她的医生梦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培养二女儿,更巧的是二女儿早就在心里许下了“她什么都听妈妈的”诺言。于是,这个家庭的悲剧自结婚起始到现在已不可挽回。

  长期为了迎合母亲而学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课程的女儿,同时还要在爸爸面前营造出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亲长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围环境的心态使得他无比在意女儿的人际关系,不堪重负的女儿最终选择了自杀。而给了二女儿致命一击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经在母亲回来之后的一天里,将这个妹妹推进了湖里,那一瞬间哥哥明白了自己对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没有责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这个家中,眼前这个男孩和自己一样痛苦,只不过她负担的所谓的爱太重,而他则正好相反。后来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离开这个家,莉迪亚失去了一个了解她懂她的人,她无法在这个家里独自负重前行,选择了自杀。

  小女儿汉娜的出场不多,但是她在这个家庭里面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这个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姐姐离世导致母亲崩溃的时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妈妈,尽管她非常想这么做,但她不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巧妙的是书上是从女孩的死亡开始揭开这一层层真相的。

  读完之后我就是觉得很恐怖。一个病态的家庭!其实它也涉及到真实的做自己还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书籍的宣扬理念中,甚至是现今社会的所谓鸡汤都在宣扬活出自我!而《无声告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做自己还是合乎所谓规范都没有好下场:妈妈玛丽琳坚持做自己,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莉迪亚一心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最后竟然自杀了。

  所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环境成了一个引申出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别无二致。和所有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这么以为的。可是有时候想想跟这个世界相处就得去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所以趋同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趋同不代表被同化!趋同仅仅是为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平稳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远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变什么或者能达成目标,但是最起码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头。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4

  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每一个看完了《无声告白》的人,心底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先对这部小说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在她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她的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迪莉娅要努力地扮演好一个让父母满意的主角。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被期盼着的,她的兴趣,她的交友,她的未来都是被期盼着。而正是莉迪亚过于成熟的心智,让她不能摆脱这种期盼,以致于发生了之后的杯具。

  我以为在开放民主的美国很少有这种事情,之后才发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家长习惯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爸爸觉得就应学珠算,妈妈觉得就应学舞蹈,没有人问孩子喜欢什么。看到书中有一处这样描述“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在听到女儿的是的之后,呼吸才会恢复正常。”不得不佩服作者,没有任何一处的落笔是粗疏的,用词精准而克制。

  看似幸福的这一家,其实并没有表面的如意,所有人的隐忍和退让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家的平衡。

  “我的大脑里总是憧憬着另一种生活,但实际状况事与愿违。”这是玛丽琳第一次离家出走时留下的字条,之后自己又撕碎了,能够说所有轨迹的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偏离。她期望和自己很像的女儿能够过得和自己不一样,能够与众不同,所以给了女儿很多期盼。而詹姆斯则因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此与众不同的特质一向活在自卑中,他渴望和周围的人一样。所以他也期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弥补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广交好友。所以莉迪亚就担任了这个平衡家庭里面各种需要的主角。

  至于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也有着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在父母面前,他们显得有些剩余。所有的爱和温柔的注视,亲吻都是属于莉迪亚的。他们的心里肯定都这样想过。但是没有一个人跑去和父母说期望你能多看看我,注意到我的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至少我明白我是谁,我要什么。至少我不恐惧。”对于局外人杰克,我一向很佩服。我觉得他是整本书里面活得最自由的一个人。或许有人会反击因为他从小缺少管教,不用承载父母的梦想,也就活得肆意。但有些事情生来就是不公平的。

  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家庭以及个人道路,而且没有任何一处落笔是粗糙的,但我不喜欢这本书,因为太过压抑了。最后用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5

  整本书都是忧郁的蓝色调,似乎每一个文字都在诉说着不安和压抑。

  没错,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你以为自己一定不要像父母那样活一辈子,可不幸的是,你活的越来越像你看不惯的他们,甚至连体型都越来越相似……

  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以爱的名义,不知不觉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我没有见过不爱自己小孩的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怎么去爱。

  可是我们也不该把所有的缺点和不幸,都归罪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而应该去正视那些问题的根源,去达成与自己和家人的谅解啊。

  是的,我们有那么多不完美,并不全是我们自己的错,没有必要困在懊恼里无法释怀。

  回想过去这二十多年,虽然很多时候我也会想我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别人的父母都可以怎样怎样而我的父母却只会怎样怎样……可是,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也庆幸自己在一个温和的环境下长大。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过多地过问我的成绩,甚至也很少告诉我他们希望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动力,这些年一直靠自觉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越来越开心。

  感谢背后所有的支持,感谢跟我一起成大让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另类的小伙伴们。

  情人节前夕,希望你学会爱自己,爱父母,但也为自己而活。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6

  《无声告白》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说明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个混血家庭,父亲詹姆斯·李,中国人,小时候随父母偷渡到美国,顶替他人的名字读书求学,成为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在大学教授美国历史。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母亲玛丽林,美国白人,她一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渴望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在这个家庭里成长着三个孩子,或者可以说一个孩子:大儿子内斯和两个女儿莉迪亚、汉娜。三个孩子中莉迪亚最特殊,一张中国人的脸庞,一双蓝色的眼睛,加之聪明过人,吸引着父母的注意力。玛丽林在成为母亲、回归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终身教职,却依然没有朋友,内心孤独。莉迪亚的独特,使得夫妻俩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儿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儿求同,多交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玛丽林希望女儿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父母将自己的梦想移植到女儿身上,关心她,爱护她,重视她也要求她。他们将自己的期许渗透进女儿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爱,就像是一片片飘落的白雪,看似轻盈,日积月累终于压垮了孩子。所以这本书开篇就是莉迪亚死了,接下来在对莉迪亚死因的探寻中展开了这个混血家庭的故事。

  莉迪亚的死因是什么?是自杀。她无法承受父母沉重的爱,无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无法拥有真正的自己。这些痛苦令她难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选择死亡。生前莉迪亚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说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没有,一次也没有。父母以为自己很了解女儿,他们从不问莉迪亚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规划着、主宰着她的人生。莉迪亚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隐藏真实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许。如同父亲一样,她没有朋友、孤独无依,但却假装与朋友通电话、看电影;如同母亲一样,她学习优秀、与众不同,打算今后学医。这样的莉迪亚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却不是莉迪亚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爱自己的父母,为了父母她选择隐忍下去。

  在这个家里,内斯和汉娜是被父母忽视的存在。尽管内斯很优秀,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却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尽管汉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应该备受宠爱,然而她也是被忽视的角色。因为他们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庞,因为他们两个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梦想。在这个家庭里,内斯和汉娜像是旁观者一般,清醒的羡慕着莉迪亚,同情着莉迪亚。只有他们懂得莉迪亚内心的痛苦与畏惧。在莉迪亚的内心,内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当发现父亲出轨,当内斯要离开家里远走哈佛,莉迪亚心里的两根支柱轰然倒塌。她所坚持的,她所守护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独与恐惧迸发出来,无法抑制。自始至终,莉迪亚都是没有自我的,支撑她的始终都是对父母的爱、对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对哥哥的依赖。在这三者不复存在之后,莉迪亚迷失了。为了找到自我,她选择结束生命,重新开始。

  但愿在“天蓝色的彼岸”,莉迪亚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个人,不要绑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让他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7

  《无声告白》这本书的英文名是,真正是最切合每个人内心想法的。

  詹姆斯,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他内心的孤独,他被别人孤立的自卑感。

  玛丽琳,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她想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她想要成为一个女医生的愿望。

  内斯,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他的愿望是想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想告诉他们自己想从事航空事业。

  汉娜,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她想受到家里人的关注,她想简简单单的获得爸爸和妈妈的拥抱。

  莉迪亚,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她不想当一个女医生,她不想出去和别的同学交朋友,甚至于她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反观自己,在我们从小到大长大的过程中,总是会受到他人这样或那样的期待,很多都是以爱为名,但是有些时候这样的期待只是他们无法实现,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愿望。

  也许我们完全的做自己不太可能,但是也一定要努力的去探寻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努力去靠近它。

  人生苦短,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8

  “莉莉亚死了,但他们还不知道。”

  小说的开篇沉重而仓皇,如同打开的煤气阀门,令人失措,只想逃离。

  是的,莉莉亚死了,她在午夜划船到湖的中央,自溺而亡。在这之前,没人想过她会离开,尤其是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和朋友相处融洽,有着明确的未来规划——做医生——就和她母亲年轻时的理想一样,可是,正是这看似相同的目标,一点一点摧毁着她的心灵防线,她是在绝望中精神崩溃迈进死亡的深渊,她的自我被家庭吞噬了。

  莉莉亚出生于一个混血家庭,她的母亲玛丽亚是白人,父亲詹姆斯则是偷渡来的华人。因为太过与众不同,詹姆斯努力地融入人群,试图掩饰自己的存在,而玛丽亚却追求标新立异。她不愿做家庭主妇,想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在婚后的某一天,当她发现自己在碌碌无为地度日时,她“醒悟”了,她要去寻回年轻时的梦想。她逃离了,在精心策划之后,丢下丈夫和女儿,怀着不愿重蹈母亲覆辙的信念,重新迈入了大学的校园。这是书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自我”逃离。可是家庭却深深拉扯着她,令她无法轻盈地越上云端撷梦。逃离失败了,生活有恢复了常态。玛丽亚却从未甘心,她自己无法实现梦想,便寄希望于她的大女儿莉莉亚,莉莉亚成为了母亲“自我”的牺牲品。

  因为害怕母亲再度消失,莉莉亚甘于接受母亲的一切安排,并且从不表现除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把她的自我封闭起来,成了父母关系的纽带以及这个脆弱家庭的维护者。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哥哥汉斯即将上大学令她惊慌失措,发现父亲婚外情的征兆令她愤怒难忍,但她却小心翼翼地将一切掩藏起来,装出一脸灿烂的假笑,并将自我沉溺于其中,窒息灵魂。她的死亡是必然的,承受了太多与自己无法匹配的负担,她永远无法迈过这条无形的线。

  丧失自我的不仅是莉莉亚一个人。汉娜是家中的小女儿,父母不爱,兄姐不疼。她努力不让家人为自己而生气,学会了伪装和模仿。在姐姐去世之后,她有成为了母亲的另一个梦想承担着。杰克有着对汉斯的同性之爱,却不敢表达,他在学校中沉迷声色,却只是自我外的表象,他是脆弱的,他的自我被深深埋在池水之下,从此再无机会见日。

  故事发生在1977年的美国。特殊的背景也许是这场家庭悲剧的诱因,但却绝不是根源。父母对子女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兄妹之间的爱,不曾明说,只是以每个人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表现出来,在无声中形成束缚对方的绳索,将自我禁锢于一座小小的房子之中,不让它有机会逃离。玛丽亚是幸运的,她至少有过逃离,有过对自我的释放,而其他人却在她的阴影之下,连拥有自我都不曾有过。家庭杀死了自我。

  再看向现在的社会。我们固然不会再听到子女因家庭压力而自杀的新闻。却总不乏父母逼迫子女他们年轻时的梦想,以爱的名义。很多孩子都在父母的自我下生活,当他们再为人父母时,又会让自己的儿女实现他们的子女,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对自我的束缚让孩子产生恐惧,于是如汉斯一样,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想到是的可以逃离这个家庭逃离父母。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哀。以爱为名的举动成了令人恐惧的利器,自我和家庭两败俱伤。

  莉莉亚死了,可是她的家庭悲剧却不会因此改变。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拥有自我的基础上再给予爱,家庭与自我两存的美好画面便不会再绝迹,莉莉亚之死,也不会再出现。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9

  在看《无声广告》之前,我从未想过一个通俗家庭也会有这么多机密,压抑和阴霾。现实了局糊口并不是片子,平平油腻的日子没那么多矛盾和辩说。可是,在异族通婚的大背景下,李家一家人之间似乎不息存在着各类不满与辩说,虽然他们确确实实地深爱着互相。在我看来,这么多辩说甚至末了莉迪亚的自尽,追根溯源到末了都是:他们都无法对家人率直。

  詹姆斯作为一家之主,却怯懦而懦弱,面临女儿的衰亡,他虽肉痛万分,但仍不时辰刻担忧举动特别——他拦阻内斯诘责杰克,喝道“通通交给差人来查询拜候!”,差人奉告他们查询拜候成效,他只是连声称是,“是的,好的,没有问题”。末了,妻子在庞大的愤慨下,呵斥他什么都不敢做,只晓得“向差人磕头”!听到这句话,詹姆斯不息以来懦弱的自傲终于奔溃,他仿佛又看到四十年前的他,阿谁不敢高声说话生怕别人创造他是黉舍干净工儿子的小少年,在妻子的诘责和女儿的衰亡双重打击下,他来到了他的助教路易莎的怀抱——她同样是名中国人。到这一刻,他才清醒地熟悉到,他与四十年前的本身没什么不合,他是中国人,不是白人。他不息全力融入美国社会,向大多数人看齐,他向妻子掩蔽了本身的身世,他从哈佛毕业……他毛骨悚然地糊口着,但面临妻子的诘责时,这些全力像衣服被一层层剥下,他赤裸着在白昼里行走,仿佛他就是片子里戴着尖帽子,颔首哈腰的中国小工,羞耻而为难。而这些,他从未对妻子说过。

  太太玛丽琳是个家庭主妇,她曾是詹姆斯的门生,怀抱着伟大的大夫胡想,却终极由于孩子和家庭搁浅。可是她不甘愿宁可,不甘愿宁可像她母亲那样一辈子在厨房烘焙饼干终极却什么都没留下。她奋起招架,狠心分开家庭,却不想再次怀孕,她的胡想现实了局仍是没有实现。可是不妨,她还有女儿,她的女儿可以完成她未竟的胡想。于是,她峻厉管教莉迪亚的进修,给她买各类各样的科学书籍,敦促她跳级念书……她自发得通通都是在莉迪亚意愿的情形下停止,但不幸的是,现实恰恰相反。

  莉迪亚是小说的焦点分子,也是李家的焦点分子。出走母亲的回归让她倍感爱护保重,于是她悄然立誓要做个乖女孩。所以她顺从母亲的意志,全力进修她不爱好的生物化学,她推掉了其他女孩的聚会邀约。她渐渐没有伴侣,起头独来独往,在这个时辰,她的父亲则一遍遍警告她,要学会与人相处,伴侣老是不嫌多的。于是,她全力营造着她与伴侣友爱相处的场合排场,哪个女孩换新发型了,哪个女孩又交新男友了……而当莉迪亚死去时,詹姆斯佳耦才愕然创造,这些女孩其实和与莉迪亚并不熟,挖苦又酸楚。詹姆斯佳耦从未体味过他们的女儿。

  而真正体味莉迪亚的只需她的哥哥,内斯。他明白莉迪亚在怙恃的殷切期盼下所做出的全力和牺牲,他是莉迪亚在黉舍独一的伴侣,他分开去上大学是击垮莉迪亚的末了一根稻草,由于独一能理解她的人也远去了。但内斯所扮演的不仅仅是莉迪亚贴心哥哥的脚色,从很洪流平上,他嫉妒莉迪亚。他嫉妒莉迪亚能不时辰刻成为家庭的中心,晚餐时的谈话永久环绕着莉迪亚,母亲一步步规划着莉迪亚的人生路径,父亲也鞭策着莉迪亚和伴侣爱好相处,他和妹妹汉娜如同隐形人,他的怙恃甚至不晓得他不息以来最大的快乐爱好是什么!

  终于,莉迪亚的死彻底击碎了李家祥和的概况,抽丝剥茧地将每小我的不甘和怨念呈如今我们面前。詹姆斯终于说出了不息以来的心结,玛丽琳也终于明白了莉迪亚并不爱好她所放置的通通。可是,通通都为时已晚,莉迪亚再也回不来了。

  小说的英文版名字获得很是好,everything I have never told you ,而恰是这没有言明的通通终极言了然小说的主题——爱与率直。

  写到这里本应该竣事,虽然种族问题在这本书里并不是最首要的局部,但主人公因其华裔身份所蒙受的疾苦没法不让我多想。我从前晓得华裔群体作为少数群体,糊口并不轻松,而这本书则直不雅观不雅观地向我展现了他们的压抑。我很想晓得,那些全力解脱中国人身份想要融入主流社会的人们,他们要从哪里探求身份认同?

  我之前看过一个公开课视频,主讲人是个华裔女孩,她说她从前从未在意过本身的华裔身份,直到有一次玩游戏必要选择脚色时,她的脑海里天然而然地就出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笼统,而现实是,她是个黄种人。美国主流文化全新塑造了他们的思惟,却无法改变他们的血统。这是他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无声广告》里,面临他们的华裔身份,詹姆斯选择逃避。他带内斯去学泅水,别的孩子孤立内斯,还高声冷笑“中国人找不到中国啦”,詹姆斯很难熬,他也晓得内斯很难熬,但他模仿仍是选择忍耐——颇为挖苦的是,这一设法和举动仍然是中国式的。于是,内斯和莉迪亚在旁人“清虫,清虫”的群情中长大,在黉舍里孤傲地做互相的伙伴。

  好在如今的美国加倍开放,而如今的中国更是前所未有得开放。华裔们探求身份认同并不随意,但情形在渐渐好转。这不管是对华裔,对中国,仍是对美国,都不是一个坏消息。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10

  “天下的父母,你们可知,孩子的许多告白是无声的,需要你们用心去发掘,不然可能会铸成大错,轻则误其终身,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悔恨。一个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多无法掌控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掌控,还有什么意思呢?也许一个人不怕寒言冷语,但温柔的刀子怕是能让你痛不欲生,等回过神来,已无力挣扎回天乏术。

  我会想,如果迪莉娅早早地跟父母沟通呢?早点告诉他们真实的想法,不就能够避免杯具的发生了吗?不,她不会。有一种心理畸形叫童年阴影,有一种可怕的力量叫习惯,当你习惯去迎合别人的想法,那你就很容易被别人掌控了。迪莉娅是自己投降了,从小到大的习惯驱使着她硬着头皮向前走,一旦路走不下去了,到了无法忍受、不得不解决、而又无人商讨、无法可解的时候,只好选取死亡,一了百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入戏了。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惨到那个地步,也没勇气透过死亡来结束一切,但我很难过地看到自己与她身上的相似点,也再次敲打自己,如果一向以来在走别人的路,终有一天,我会手足无措。

  懂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按照道理去做,去行动。

  去吧,去做正确的事,不要再为自己找借口,懒惰懈怠。”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11

  无声告白,读罢无声。这不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故事。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一下就揪住了我的心,这个开头一下子让我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一样的沉重、无奈,一样的单刀直入、简洁有力。莉迪亚为什么而死?是怎么死的?无声的告白,告白什么?

  是的,莉迪亚死了。不是从小缺少关注,极其敏感,极具洞察力的妹妹汉娜死了。也不是一直知道自己喜欢天文学,坚持追求,并得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哥哥内斯死了。是莉迪亚,詹姆斯教授和玛丽琳小姐的掌上明珠莉迪亚死了。16岁的少女选择溺死湖中,什么原因?有人说,孩子有问题,家长肯定也有问题。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出身于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努力、刻苦并一路读完哈佛博士,最终成为大学教师。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梦想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世界,希望成为一个不会引人侧目的普通人。他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成为女医生,她暗自发誓,绝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当她正在朝自己的目标奋斗时,她遇到了詹姆斯。像大多数女性一样,结婚、生子,继而管理住宅、照顾孩子,成为了最不想成为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实现他人的愿望,从此,失去自我。悲剧从这里开始。两个人组成了这样的一个家庭:“由爱而生、个性相反、目标相悖、因爱生怨、情感相离、沟通为零。”在他们表面的琴瑟和鸣之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认知分歧。

  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为三兄妹中,只有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父亲的黑头发,于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哥哥和妹妹都是陪衬。

  然而,正是这万千宠爱令其不堪重负。美裔母亲玛丽琳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与众不同”梦——卓越女医师,完全寄托到女儿身上;而身为教授的华裔父亲詹姆斯,虽看上去功成名就,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纠缠半生不被他人认同的孤独感令其将“与他人一样”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莉迪亚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她的成绩和她的社交直接影响父母的心情,进而影响全家人的情绪。可是,谁又愿意成为这个中心呢?她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伴着莉迪亚长大的,是长达十年的压抑。她母亲最希望她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她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爱是阳光,可是太多的爱也容易把人灼伤。极端的爱注定无法喘息,莉迪亚用死终于挣脱了父母早已给她安排好的命运!

  我总觉得一个碧玉年华的生命体,会有无数的鲜花掌声,会有无数的不值得一提的忧虑烦恼,会有无数难忘的悸动美好。不过区区十六岁的莉迪亚,在本该精彩的年纪却承受了太多不应该承担的东西。她的敏感脆弱、迎合顺从、矛盾挣扎,最终用死亡这种残忍手段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无法知道当她走进冰冷的湖水中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释然还是一种自我救赎?

  最后莉迪亚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重新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当她的双手松开缆绳撑起那条小船驶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将重新来过。所有人都在关于死亡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机会。

  所幸的是,故事结尾,所有人都获得重生,一副温馨柔软的家庭生活图景在我眼前缓缓铺开……

  无声告白,无声的反抗,也是无声的提醒。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痛苦,迷茫,这些都应该自己通过努力自己解决。对于孩子,他们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既不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所谓的附属品。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以爱之名强加期待,这不是爱,是害!

  这个故事里没有一个我喜欢的角色,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每个人都是普罗米修斯,无论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12

  我不知道该点评些什么,但是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无声告白,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善良懂事因为童年的变故而不得不去体察和顺从父母心思的女孩,用自己的离开让那对沉浸在自己思维中的父母懂得他们自己所作所为对自己的孩子家庭造成怎样后果的故事。

  莉迪亚的自杀是命中注定的。母亲的离开,父亲的崩溃对她造成了童年不可磨灭的伤害。以至于在之后的日子里只会对母亲的希望说:“是的”。对父亲的希望自己融入朋友和社会,看起来正常一点只能报以微笑和赞同。

  父母体会不到莉迪亚的心思吗?是的。玛丽琳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之上,想让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母亲希望自习变成的样子,却没意识到自己和自己母亲运用了一样的方式。詹姆斯希望能在莉迪亚身上找到自己未能拥有的自信,于是他最喜欢莉迪亚那双蓝眼睛。

  内斯和汉娜都是被忽略的孩子,他们内心各自的想法因为自己父母视莉迪亚为掌上明珠而无法公布于众。因此内斯想逃离,汉娜想隐藏。

  我们从每个主角的视角在看着整段故事,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也误会了故事中每个人的情感。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13

  故事围绕莉迪亚的失踪展开,莉迪亚是家庭主妇玛丽琳的大女儿。

  玛丽琳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喜欢做家务的家庭妇女,父亲在玛丽琳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家,但母亲从来都是顺从命运的,她是那么的平和,甘于平庸。这让玛丽琳从小在心里就有了决不想成为母亲这样的人的想法。表现在玛丽琳不跟其他小女孩一样喜欢上家政课,她喜欢上手工课,在玛丽琳眼里她不能理解母亲每次做完一件小小家务活的那种成就感,她觉得这种成就感是莫须有的。而她不甘平常的心态也让她喜欢上了在大学课堂上讲课的教授,并且在下课后主动亲吻了教授并与之发生性关系。这倒也符合母亲的想法,母亲一直觉得女孩就应该早点嫁人,安安分分的待在家里。

  可没想到的是在结婚的当天,母亲却说了心里话,她觉得玛丽琳不应该嫁给教授詹姆斯,因为詹姆斯不是一个白人,他有着中国血脉。这让母亲觉得她以后的家庭会适应不了这个遍地都是白人的环境,他们的家族会不合群,也因为这件事情,玛丽琳和母亲决裂了。

  玛丽琳和詹姆斯结婚是出于爱情,玛丽琳无疑是勇敢的,她是一个敢于追逐爱情追逐梦想的人,所以她会在大学主修了只有一个女生的物理学科,在发现有了詹姆斯的孩子以后,果断的告知母亲并中断学业,想着以后再把课程修完。

  可在玛丽琳以为自己能够很快的回归学习,她却在生活里逐渐快变成了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一方面是她舍不得孩子,一方面是詹姆斯作为一个不是白人和男人的自尊,他不同意玛丽琳出去找工作或者重新去学习,他觉得自己能够照顾好这个家庭,不需要玛丽琳去赚钱,但玛丽琳哪里是一个心里定得住的女人,最后她在刺激下还是选择离开了这个家庭,去继续自己的学业。

  而最后她由于怀孕和思念又重返家庭时,这个家的每个人心里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丈夫詹姆斯本就由于从小家境贫穷和不是白人所遭受到的歧视让他终其一生都想要获得别人的尊敬和爱戴,而白人妻子玛丽琳的主动接近和最后嫁给了自己让他获得了肯定。可在肯定的同时他心里也是害怕的,他内心一直以来都是自卑的,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他害怕妻子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其实是配不上她的。这一切在妻子回来以后他更加的害怕,她觉得妻子可能并不爱他了,他在心里觉得他并不值得被爱。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会出轨的本质原因,他想报复妻子,报复自己的幻想中的妻子对他的瞧不起,其实妻子玛丽琳从来就没有看不起他,所以人啊,终其一生还是绕不出自己画的边框。

  而大女儿无疑是很有责任感的一个小女孩,这从她最后的自杀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内心是深深恐惧这个家的破裂,所以她希望自己能让这个家一直凝聚在一起不要散,而协助她完成这个心愿的就是自己的哥哥内斯。

  在玛丽琳归来以后她明白自己的梦想幻灭了,她明白她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了大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她希望女儿能成为她梦想中的女人,所以她会为女儿制定很多的学习计划,她无节制的干涉女儿的生活,就像操纵机器人一般的操纵着她。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母亲真的很残忍,但是却并不是这样的,每一次玛丽琳让莉迪亚去学新东西的时候总是会问她是不是她自己很想学。我们不知道如果当莉迪亚回答不想的时候母亲会怎么做,因为在文中,每一次莉迪亚的回答都是我特别乐意去做,因为懂事并且有责任感的莉迪亚始终坚信自己这样做会让家庭更加的和睦,母亲有对她的期望就不会离开这个家,那么这个家就永远都是和平的。而且她还有一个倾吐的对象那就是哥哥内斯,只是内斯并不像妹妹一样希望家庭和睦,在他心里自己其实才是最重要的,他不想像妹妹一样为别人而活,他不想去做出这样的善意却又对自己残忍的牺牲。也许由于他在这个家本来也不受重视的原因吧,因为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妹妹莉迪亚的身上,而对自己的成就却视而不见,这也是内斯后来为什么会想逃离这个家庭并且开始不配合妹妹的原因吧。内斯和妹妹是两个极端,一个为自己而活,哪怕父亲会把自己喜欢的航天的书籍撕掉自己还是会偷偷的藏在枕头下学习,哪怕大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重视,但自己最后还是通过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学。

  内斯或许才是作者认可的,不可否认妹妹莉迪亚是一个有责任,爱别人的人,可是莉迪亚却是最终造成悲剧的主角,她到死前都是在为别人而活,她把这个家庭的快乐当成了自己的信仰。最后当她发现自己的成绩根本就不能支撑父母的期望,自己一直以为所维护的家庭和睦却让自己发现了父亲出轨助理路易莎,最后哥哥也否定她的做法,他的世界慢慢的坍塌了。

  这些是她从小一直维护到大的,可最后她发现这幸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后她迷茫了,她开始学会了反抗,可是这种反抗其实也不是在为自己而活,她想通过和叛逆的杰克发生性关系来反抗自己的哥哥还有一直希望她乖巧懂事的父亲和希望她能当上医学生的母亲。但最后当她发现杰克是喜欢自己的哥哥的,她明白她最终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活着的理由,她应该为什么而活着,所以她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她说如果再活一次她会勇敢的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不想再像过去那样恐惧的活着。

  我想这本书作者想向我们表达的就是人应该把希望和信仰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吧,我们不应该去为谁而活着,人都应该先要为自己而活着,创造快乐的源泉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否则当有一天你寄托的东西坍塌了,你也就毁灭了,就像不曾活过一样。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可摧毁的信仰和力量。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14

  最近把《无声告白》看完了,它讲述了一个混血女孩因为无法抵御外界压力而最终结束自己生命的故事。

  故事以女孩失踪,报案后警方把附近的湖水抽干最终发现女孩的尸体为开头。女孩的父亲是中国人,那个年代被美国人歧视的外来物种。只能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一所学校的教授,虽然年轻时遭遇各种不公。但是最终还是有所成就。但是内心却忘不了那段历史,每每想起会难受。女孩的母亲是美国人,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了中国人,她无所谓别人的议论,甚至也没有思考未来孩子的境遇。放下自己的医生梦想,努力把孩子带大,照顾好这个家。

  女孩为什么会自杀,原因在于缺少依靠,原本唯一的依靠哥哥即将离开去学习,而自己的母亲把自己未完成的医学梦想都寄托在她的身上,甚至父亲让她广交朋友在她眼里也是无形的压力。她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长得不一样,她自卑,她想透过自己的努力让妈妈开心,她甚至已经在做不是这个年龄层还做的事,比如学习高年级的知识。只可惜她失败了,不懂不会不喜欢。导致成绩下降,为了不让妈妈难过,她开始欺骗,然后谎言把她压得喘但是气来。她无处发泄走向尽头。

  看完这本书挺压抑的,虽然无法体会当时种族歧视的程度。但是再怎样样也不就应走向绝路。这不是解脱的办法。

  这让我不得不想到了自己,很多时候感觉是为他人活着。小时候为了让爸爸开心,我会努力的考出好成绩,这样开家长会爸爸就会很有面子。长大后努力工作赚钱,虽然没有怎样给过爸爸钱。但是已经不需要爸爸为我出钱了。读书永远读的是最便宜的。记得初中考高中那会儿,有个公办转制的学校,感觉很贵,当时就没有填。只到考试前夕,一个同学和我说,直升考进去学费就是别人的三分之一。于是我填了,也考进了。

  可能这是环境造就的吧!有可能也是让我继续走下去的支柱之一吧!很多时候感觉是自己想太多,赋予自己太多的职责感和使命感。认为自己就就应都能做到。唯一和女孩的区别就是我要比她乐观和自信。即使失败我还是会鼓励自己。

  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15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国外的媒体报刊对这本书相当的高,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说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本文讲述的一个高中女孩突然失踪,几天后在家附近的湖底找到。

  而在母亲眼中,认为这不是单纯的意外或自杀,因为她的女儿是如此的优秀,因为儿时梦想的破灭,她倾注了所有的热情来教育女儿并使她几乎一直活在自己的期待中。而她丝毫不知高压机制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被引爆。

  最宠爱孩子的离去,引出父母身上的秘密。

  一个“异类”的不堪重负生活,儿时梦想的破灭,不能明说的感情,婚姻里的“越狱”……

  随着案件的进展,家庭人员各自秘密的浮现,女孩溺死动机的线索水落石出。

  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始终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机械的做着不喜欢的事,时时处在崩溃边缘。

  在中国,虎爸狼妈式教育的恶果比比皆是。

  几乎每年高考前后都会孩子重演因压力自杀,父母痛心疾首悔过的事情。

  为何曲终人散,才想起为时已晚?

  机器需要检修,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时常反省自己,调整自己?

【《无声告白》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无声告白》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04-03

雅雀无声01-01

鸦鹊无声01-01

无声的爱抒情作文02-11

鸦鹊无声的成语解释01-18

无声的爱_1000字01-06

爱情告白的祝福语04-28

七夕爱的告白07-04

生日告白作文范文12-14

无声的母爱作文13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