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体会>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投诉建议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1-05-24 08:13:07 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模板合集七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心得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模板合集七篇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1

  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读书和思考,会使我们勇于自省,善于自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能努力探究补救途径。尤其,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阔;可以使我们不断总结自己以及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寒假里,我拜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中外教育家给教师最有价值的建议》一书,获益匪浅。

  书中共谈了69条建议,涉及到教师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如:认识自己、人生境界、教师的魅力、做一个有品味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发现自己的潜能、个性教师的魅力之源、快乐、健康、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把小事做好、明锐的观察力、毅力、读书要学会品书、精神饱满地投入每一天等。读此书,就好像有一个个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为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又好像有一个个和蔼可亲而又博学多闻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的封面上就有这样一段话: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好的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其实、教师最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的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如“教师,认识你自己”,初看这个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平时工作、生活中我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同样是教师,为什么我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学生如此差劲难以调教?为什么学生成绩老是提不上来?为什么自己不被赏识、重用……究其根源,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教师只有看清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准确地自我定位;才能正确认识职业价值,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自信心。教师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教师需要要做的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教师需要有激情。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作为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激情。

  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用心、细心。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教师最宝贵的品质之一。教师需要用其敏锐的观察力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牵着学生的手,用心去呵护去支撑;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到相互走进内心世界,心心相印,息息相关,生机勃勃,其乐融融,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充满智慧、富有生命力的教师。

  现在的学生都很有个性。教师一般都是喜欢比较听话的,积极要求上进,对老师和同学也比较尊重的孩子,不太喜欢个别的将自己表现的与众不同、总是显得自己那么桀骜不驯的孩子。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师生之间“水火不容”,学生上课没有兴趣,上课捣乱,教师费尽心思,疲于应付……所以,教师需要学会宽容与欣赏。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恰当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掌声,得到表扬。如果人的情绪浮动时,总是要发泄的,有的会发展为破坏性行为。处于“青春叛逆期”这一危险期的中学生,由于此时心理起伏大,感情容易激动,容易走极端,爱“逆流而上”,有的甚至与老师与家庭不可调和,再加上学生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有的又很差。当教师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教师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教师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善于发现和摒弃嫉妒、悲观厌世等不良心里的基础之上的优秀品质。只要我们学会了欣赏,就学会了尊重。让教师多用赞美之声,克服逼迫之声,放下我们的架子,少一些居高临下。

  教师需要会思考,会反思。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那么,我们又如何对待我们自身的历史----每个人已走过的生命历程呢?学会反思和忘记,也许是对教师个人教学生涯的很好把握。教师要多回过头来看过去,看自己原先所走过的路,所做过的事。让教师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汲取营养,在反思中不断成长与成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方法完成别人看来是艰巨或困难的事情。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2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放假时间,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冬天气温虽然很冷,但我能克服一切困难,仍持之以恒地有计划的进行学习。透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资料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透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好处。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潜力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力的素质教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考途径的可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用心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性是构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潜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但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透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这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潜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潜力。

  对文科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的认识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因为芝麻大小的事,大打出手,甚至致人非命;有的学生对花草树木的随意攀折不以为然;对弱势群体逞强、嘲讽;对可爱的小猫、小狗生命的不屑一顾等等。从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缺点,不难看出在他们的身上难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观。这不仅仅说明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必须问题,更说明一些学生的素质低下,只有看到这些学生的不足,才能深刻地反思当今的教育。这让我想起,为何国外也把保护动物写进本国法律中,并用心倡导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建立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让动物成为人类的真正朋友,以此来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爱心教育和关心弱势群体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十分明显,国民素质大大提高。所以,在这种教学中,要大力倡导人的真、善、美的一面,极力反对暴力和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关爱生命。为此,在文科教学中,要把文学、哲学、道德所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成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人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才是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感受。让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升华,这才是文科教育的真正任务和真谛的体现,也是文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和基本教育的功能。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逐步实现网络教育的这天,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既简单,又省事。但殊不知,这种简陋的、过时的落后教学,是在万不得已的状况下,也就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方可使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学校没有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可这些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完全成了摆设,像装有漂亮鲜花的花瓶,仅供人欣赏而已,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当然,多功能教室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来现代化验收时,学生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快乐地学习、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是一件繁而难的`事,或部分教师不求上进,不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家教或在“围城”里面酣战,可对课件的制作却一窍不通。导致这种对多媒体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这种结果要不了几年,设备老化,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最终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现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信息化知识,以此适应现代教育教学

  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带给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透过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看完《插班生林可树》后,我的脑海里就跳出了这句话:教育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林可树行为偏差的造成,是因为有一个不懂教育的母亲(家庭)。在教育方面是个门外汉,也可以说是个无心人。林可树对学习的厌倦,更是因为镇小老师的放弃,身在教育之门,却没有教育之心,也是无心人。

  幸运的是,林可树碰到了一个教育有心之人:杨聪老师。他细细观察林可树的一举一动,深刻探究造成林可树厌学、冲动、好斗的原因与根本,有的放矢地去引导与纠正林可树的偏差行为与习惯,努力培养林可数的自尊心与上进心。终于有一天,林可树的脸上也绽开了阳光般的微笑,期待与老师的再次相见。那久违的笑容,那真心的召唤,是对杨老师最好的犒赏,也是对这个有心教育事业的教师又一次肯定。

  我最心动于杨老师在文章最后的几句话:我曾经也是学生,也渴望着老师的沟通、理解、鼓励、宽容和赏识……教育,就是让把我曾经需要的给学生!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愿意和学生换位思考。让自己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症结,然后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让林可树在心理上接纳老师,愿意和老师沟通,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从而一点点地改变自己固化的行为。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如此用心地记录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及时跟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和林可树互动起来,热乎起来,最终感化了已然自卑的林可树,让这个孩子重新感受到了学校的美好,学习的美好,享受到久违的成功与喜悦。

  正是因为杨老师的有心,他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串又一串闪光的智慧果:

  “当学生还不愿意同你对话,不愿同你交流内心的真实想法时,尤其在接受、信任、悦纳你之前,你再怎么苦口婆心,再怎么为他着想,再怎么批评教育,都可能是劳而无功、吃力不讨好,还可能让他走向你希望的反面。”

  “我的目的是让他从交流的本身之中体会到我对他的重视和关注,让他能够感觉到,他在我眼中是值得我为他说这么多花的。”

  “我们应该考虑到,处理孩子世界里的一些矛盾,有时候不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不便用世俗的规则去解决的。”

  “如果教师没有用心花时间把‘外在的理’通过一些教育的方法和生活的细节内化为问题生的‘内在的理’,那么,问题生的‘心门’就没法被打开,教师自认为‘为他好’的种种言行,反倒让问题生毫无感觉,甚至他还可能认为是教师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他坏’。”

  “我知道,退而求其次,适当地变通处理问题生的一些问题,这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死死板板的,看似严格要求,看似一视同仁,反倒无助于问题生的转化。”

  “习惯把学生往好处想的意愿会对问题生形成良性的正面的互动默化。心理学也表明,把学生往坏处想,常常会把问题生难得的好苗头给掐断,而把学生往好处想,也有可能把问题生的坏水渐渐蒸发掉。人性是相通的,每个人都需要的人对他展示积极向上的期待,这更是学生成长,尤其是问题生转化的另一种阳光。”

  ……

  这些富有哲理的话,一次又一次激起了我的共鸣,感同身受。这些富有思想的话,也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教师,只有在教育上做个有心人,才能真正地去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地为孩子们铺好路,打好基石。有心的老师们,请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对书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感触颇深。他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1、晨诵——与黎明共舞 唤醒生命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近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近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 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最大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作为一种新方式,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试着去运用,并不断在运用中得到新发现。

  总之,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我们要努力播撒阅读的种子,唤醒每个孩子心灵中的美好与神奇;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当然这条路上将布满荆棘,可我有信心带领孩子们走上另一条享受的读书之路。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没有看书的习惯了。又一次偶然间,我拿起了这本书。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6

  我们老师现在都面对着学生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面对着越来越关注分数的家长和社会,在工作中,是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还是片面追求高分数,我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取舍,这样的现象甚至让我一度迷茫,举棋不定。怎样才能实现高分高能,素质与分数两不误呢?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后,我既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又找到了坚强的后盾和奋斗的方向。我们只需要改变一下我们的行走方式,每天朝着目标不断地前进,就可以过一种幸福完美的教育生活,享受工作带给我的快乐。

  朱永新的《新教育》不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论,他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用触动心灵的哲理箴言给我们引领方向、指点迷津。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模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和每月一事都让我深深地震撼,朱永新的新教育竟能把教育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方方面面考虑得如此完善。

  除了这些指导性的实施模式外,《新教育》中很多语句也同样精辟、凝练,每读一遍,都会在我的意识里产生共鸣,例如:教育就是对平庸的挑战,对成功的跨越,永远服务于今天,为明天做准备;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有超越性、创造性地成功;既然我们当了老师,与其痛苦承受,不如开心拥抱,与其平平庸庸地活,不如扎扎实实地干;新教育的理念是让教师、学生、学校、一起成长,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一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学校教育就是要做好服务;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分数,不以不讲科学地敬业去贻误学生,不以唯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教师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里涌起一种爱的热潮,只有持之以恒地把这场爱的接力赛坚持到底的人,成功的大门才会敞开,他的教育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要无限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教育就是一种唤醒和激励,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只要我们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就会有无数个学生找回自信,寻回他们的梦想。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模样,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诸如此类的教育箴言数不胜数,如果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将这些牢记在心,并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认真实施,相信我们能唤起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

  朱永新的新教育对家庭教育也提出了很多地指导与期待,我对照家庭教育的八大理念(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找出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忽略的方面,希望实施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更进一步感受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系统化和完善性。

  总的来说,《新教育》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通过读这本书也很好印证了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性。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华,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让我们的工作更得心应手,更有快乐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完美,充满希望!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篇7

  学习《教育学》,就明白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此刻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此刻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务必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此刻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这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传统,有优秀与糟粕之分。优秀的传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是须我们永远继承的。不但要继承,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将其发扬、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传统中之糟粕,或称之为习惯势力、传统势力,才是改革的目标。我们的改革,不仅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会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欢摧毁一切,然后重来。结果糟粕未除,而优秀传统却荡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谈到:“学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员,他所做的整体为教书,他所用的法子为教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些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书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以外,就没有别的事教。而在这种学校里的学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没有别的功课。”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传统中的糟粕,也就是习惯势力。习惯势力虽然恶劣,阻人进步、碍事发展,但它真是强大得很,难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讲之现象,八九十年前是这样,八九十年后的这天,仍然是这样:学校里的一些先生,我们叫他们教书匠,他在学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书。他全然不管学生怎样学,他只管自己怎样教,我怎样教,你学生就怎样学。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东西之外,便没有其它可教,学生便没有了其它可学的资料。先生们不准学生看课外书,不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校不给学生接触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学生除了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只为考高分外,便没有了其它。老师除了教课本知识,就没有,或很少教给学生做人处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师,这本活的教科书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们从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忙,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个性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透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好处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此刻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主角,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务必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个性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务必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模板合集七篇】相关文章: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合集七篇07-08

关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合集七篇04-08

有关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模板集锦七篇07-24

关于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模板锦集七篇07-24

精选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模板锦集七篇07-22

教育合同模板合集七篇04-15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汇编七篇04-13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模板八篇03-30

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合集九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