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快淘范文网>成语大全>成语故事>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
投诉建议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2-04-16 17:30:09 成语故事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

  “沆瀣一气”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 篇1

  【成语】:沆瀣一气

  【拼音】:hàng xiè yī qì

  【解释】: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成语故事】:

  沆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气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见“沆瀣”一词,原来并不是什么贬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

  成语典故

  崔柯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释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带贬义,表示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故事: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 篇2

  【相近词】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相反词】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诚团结

  【押韵词】厘奸剔弊、去就之际、拯焚救溺、窃语私议、极天爬地、奉为圭璧、一天一地、震天撼地、心中芥蒂、呼天唤地

  【成语故事】唐僖宗时,主考官崔沆录取一个成绩平平、长相也不出众的崔瀣,并分配他一个很好的官职。崔瀣得意洋洋去上任,显出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人们纷纷猜测他与崔沆的关系,有人还嘲笑他们是“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举例】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成语例举】

  谭素英被揭出来了,但曾包庇过她的人,甚至与她沆瀣一气的人还在。

  蒋峰随即布置扩大侦察范围,依法对中院经济庭近年来审理的案件逐一过堂,很快查明经济庭原庭长夏金海、书记员张国洪与审判员徐中辰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贪赃枉法的犯罪事实。

  是更年期提前隐到她的身上,成心来与这个春天沆瀣一气吗?如果那样的话,更年期可就太难以标明流年了。

  造句

  1、这三个沆瀣一气的贪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人们一提起他们来就咬牙切齿。

  2、这件弊案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这两人沆瀣一气,暗中勾结,挪用了公款。

  3、一月,智利公平竞争委员会发现,国内三大制药企业掌控着90%的市场份额,他们沆瀣一气使得全国200余种药价涨价近五成。

  4、父子两人是先后任的县官,却沆瀣一气地搜刮民财,贪赃枉法。

  5、他们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气。

  6、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7、有时候警察和强硬分子沆瀣一气。

  8、他们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正是一丘之貉。

  9、你是英雄,他是好汉,沆瀣一气,令人佩服。

  10、当然,大多数欧洲人将危机归咎于不受约束的英美资本主义,不料却发现,欧洲本土机构也统统沆瀣一气。

  11、外部利益跟内部的代理人沆瀣一气,用错误的理由反对能源开发项目。

  12、最可悲的事实是,从上倒下,印度很多警察都已经深深的泛政治化了,为了互相的利益与政客沆瀣一气。

  13、他们两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镇上的人总是避而远之。

  14、他没有停下笔来叙述巴基斯坦军队内部是如何与极端分子沆瀣一气的。

  15、中国军方领导人认为,美国调整海军部署针对的是中国,担心亚洲其他国家会同美国沆瀣一气。

  16、这些报告最令人恐慌的地方是巴基斯坦军方情报机构和沆瀣一气。

  17、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18、通过与政客沆瀣一气,他就能够通过商谈而获得他在在市场上永远无法得到的垄断地位。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 篇3

  词性:

  贬义词

  解释

  沆瀣:夜间的水气。讽刺那些气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示例

  褒义

  清·王韬《淞隐漫录》:“惟以杜子美、李义山两集相随,故发为歌噙,抑塞磊落,感慨苍凉,与草堂翁~。”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贬义

  日本入侵者和伪军沆瀣一气,镇压抗日英雄。

  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沆瀣一气,到处惹是生非。

  公元1139年,宋高宗和秦桧沆瀣一气,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朝称臣纳贡。

  他们这些游手好闲的人沆瀣一气,臭味相投。

  应用

  近义词

  狼狈为奸、一丘之貉、蛇鼠一窝、串通一气

  反义词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同仇敌忾

  典故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在京城长安举行一次规模很大的考试,许多读书人纷纷来到长安应考。考生中有个人名叫崔瀣,颇有才学。主考官崔沆连日批阅考卷,批到崔瀣的卷子,大为赞赏,连声叫好。发榜那天,许多人围榜观看,有的还高声地念着名单。突然,有个人向站在他身旁的崔瀣连声道喜,原来崔瀣榜上有名,考中了。按当时规矩,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

  崔瀣不免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真是巧得很,主考官叫崔沆,门生叫崔瀣,这“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雾露,如今刚好在两人的名字上合到一块,实在难得。一时,许多人聚在崔府门前,看个热闹。人们指指点点,津津乐道,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不过后来有人听说崔瀣中举后很快就得到很好的官职,遭到他人质疑,于是便把“沆瀣一气”的说法暗指他们俩后私人关系。渐渐地,"沆瀣一气“从一句玩笑话变成了一个含贬义词的成语。

  沆瀣一气的反义词详解

  志同道合

  拼音:

  zhì tóng dào hé

  解释: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择善而从

  拼音:

  zé shàn ér cóng

  解释:

  选择好的而遵循;依从。择:选择。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肝胆相照

  拼音:

  gān dǎn xiāng zhào

  解释:

  形容对人忠诚;用真心相待。肝胆:比喻真诚的心。

  出处:

  宋 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沆瀣一气的近义词

  串通一气 同流合污 朋比为奸 狐群狗党 狼狈为奸 猫鼠同眠 臭味相投 通同一气

  成语接龙

  沆瀣一气——气喘吁吁——吁天呼地——地坼天崩——绷爬吊拷——考绩幽明——明光锃亮——亮亮堂堂——堂而皇之——之乎者也——野人献曝——曝背食芹

【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11-29

《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07-25

握蛇骑虎的成语故事04-22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10-09

鸡的成语故事08-09

出尔反尔的成语故事09-18

动物的成语故事04-28

牛鼎烹鸡的成语故事11-21

范张鸡黍的成语故事08-09

鸡飞狗跳的成语故事04-08